北京民间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_民俗论文

北京民间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_民俗论文

北京民俗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都论文,北京论文,民俗论文,文明建设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俗,是指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 和传承的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向上的民俗,对 于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昂扬的斗志,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俗 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文明标志,是展现古都风貌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 方面。加强北京民俗史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北京市民形象建设有机结合,使城市充 满人文关怀的时代气息,应成为推进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一、民俗文化是北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1.民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北京的文化主要由宫廷、寺庙 、市民三部分组成,市民文化中又可分为精英文化(以书面文学及作者为代表)和通俗文 化(以口头文学及作者为代表)。前者的研究文章和相关著述是比较丰富的,而有关普通 市民的通俗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讲是薄弱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中关于市民通 俗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 、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方 面。这些内容,构成了各个时期人民生活的立体画面,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这样具体 的生存状态下发生的,只有对这种生活氛围理解得深,才能对历史问题研究得透。历史 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应该对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加强研究,才能对北京的发展 史有更准确的掌握。即使研究宫廷史,也要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远的不讲, 近一千年来,在北京建城的辽代是契丹族,建都的金代是女真族,大一统的元朝是蒙古 族,明朝从南京迁来大量回族,清代是满族……。目前,北京是全国民族成份最全的城 市。历史和现实,均要求我们加强对北京民俗史的研究。

2.民俗研究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 民俗文化研究是以人们行为、口头、 心理上不断重复的具有稳定类型的事象为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全市各族人民 起到精神上的凝聚作用,行为上的指导作用。著名画家胡絜清老师生前曾说过 这样一段话:“十几亿人春节同时吃饺子、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没人动员, 没人下红头文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又神奇的力量。没有这些民俗你怎么把中国人和 日本人……分开来?!”民俗的主要内容是风俗习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习惯是“风”, 由社会原因形成的习惯是“俗”,是随着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因此 ,现在的风俗习惯是如何发展而来,我们要研究;现存的风俗习惯如何适应首都国际化 大都市发展要求,是重要课题;民俗文化如何体现时代气息,是必然的要求。民俗是一 个民族的文化标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 的民族文化特色,就会失去长久的个性魅力,失去发展的持续动力。越是民族的,越是 世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城市均应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充满活力,才能在国 际大都市中保持自己的位置。

3.从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民俗文化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引起社会各界的 重视 北京民俗史的研究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1918年2月1日蔡元培先生在《北 京大学日刊》发表了《校长启事》,征集民间歌谣;顾颉刚先生等到北京的东岳庙和妙 峰山进行民俗调查;30年代又有李萨雪如编辑的《北平歌谣集》和《北平歌谣续集》出 版。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文艺更加重视,1958年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 北京民歌民谣》,1960年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编了《北 京民间传说故事资料》。民间艺人获得新生并受到安置,使北京的手工艺在50年代有了 显著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下发了《关于 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再 加上原已进行的民间音乐、民歌、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曲艺……,共计十套民间 艺术集成,对民间艺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整理,我市的十套集成在18个区县文化馆站 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编辑工作,陆续出版。目前又启 动了《中国民俗大典(北京卷)》的编写工作。有关北京史地民俗的书籍更如同雨后春笋 ,出版物非常多,其中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北京城市生活史》一 书为代表,开创了从史学角度系统地探索北京城市生活文化嬗变的学术研究的新方法。

二、民俗文化史研究有利于市民形象建设

1.民俗是市民形象的重要内容 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形象,是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方式。要把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既要充满现代化气息,又要保 持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城市建设要体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居民的形象也要 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符合国际交往的仪态仪表。古都风貌的保持,不光是古建筑的文物保 护,还有人们优良风俗习惯的传承。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在进行“通向2008年的北京 形象”的研究中,提出北京形象包括北京建设形象、政府机关形象、社区形象、窗口形 象以及北京市民形象等内容。其中的市民形象实际上是属于民俗,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 活状态上。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事隔两天,千龙新闻网刊发一封市民来信 ,列举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忽略的如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规则意识”淡 、出地铁门太难、过马路心太切、出租车服务水平不高、“京骂”、缺乏微笑、路标不 指路、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对“老外”比对外地人好、话太多等北京人的12种小 毛病。来信者在信中极力呼吁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改掉这12种小毛病。这些毛病虽 小,但从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整体形象。这封来信在《北京晚报》 上刊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举办北 京2008年奥运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的理念,突出了提高全体市民的修养和公共道德水平的紧迫性,民俗研究也被人们重 视,提上了市民形象建设的日程。

2.市民形象建设要摒绝历史陋习 一个人不能失去记忆,一个城市也不能失去自己的 记忆。保持城市的记忆,历史才能延续,社会才能发展。文物保护单位,是对物质文明 的保护,而从事民俗文化史的研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是对精神文明保护的内容 之一。看一种社会现象是不是民俗,应有三条标准:(1)不怕重复;(2)发自内心;(3) 公众行为。而现在,有些应该摒弃的历史陋习,却被认为是民俗,从而为其存在寻求合 理的解释。实际上,上面谈到的12种“小毛病”均不是民俗,而是“病”。既然是“病 ”,就得有“病因”、“病理”、“病灶”,把这三点找对了,就好对症下药,才好改 掉。2002年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而且湿度很大,有些人乘凉时光膀子,并号称“膀爷 ”。为此,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与《北京晚报》共同发起了“改掉光膀子陋习、做个 文明市民”的倡议,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在足球甲A联赛激战的时候,赛场上又出 现了“京骂”现象,影响了首都的声誉。“膀爷”和“京骂”是北京的民俗吗?当然不 是。在北京街上敢称“爷”,本身就带有横冲直撞满不在乎的味道,是自恃体力过人或 有某种权势的表现。“京骂”,实际是“骂京”,是历史上北京遭受欺凌和侮辱的遗留 物,回想20世纪的上半叶,各路军阀进京哪个不是骂骂咧咧的?!十年动乱中,不骂人显不出造反派的脾气,不光膀子显不出自己“贫苦”出身。这是一种特权的显示,而且是一种“低级”的特权显示,平常老百姓面对这种现象敢怒不敢言。这对北京来说应是一种沉痛的记忆,是蒙羞的标记。但是历史被有些人忘记了,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因为没遭到批判,而在一些场合和一些人中蔓延。我们要把在家门口乘凉光膀子和在公众场合不顾公德的“膀爷”分开,要把以“京骂”为某种情绪的发泄和不自觉的口头语分开,虽然均在应改掉之列,但有的是劝其注意公众形象,有的就是劝其遵守公共道德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这些“小毛病”的“病因”。民俗是一种渗透在社会各方面伟大而神秘的力量,要充分认识它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3.只有凸显传统民俗文化,才能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市民文明形象 社会的 进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而经济全球化,需要文化的本土化。未来决定胜负的 ,是文化。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条环形铁路把各国联结在了一起,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是 这条铁路的一个车站,如果你的建筑没有自己特色而是抄袭别人,客人不会在你这个车 站去旅游,去观赏;如果你生产的产品原创性的少,有特色的不多,也很难销售出去。 所以,一个地方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一是大量客人到你这里来消费,二是大量产品销往 其他各国,只有达到这两点,这个城市才能富起来,才能进入国际城市之林。从这一角 度上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进步,是体现文化丰富多彩,物质丰富,在发 展个性当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各自特色,所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 特有的民族风情,是现代性的表现,是一个关乎城市发展的大事,不能漠然视之。对民 族民俗文化的科学认识,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公民不可缺少的修养之一,民俗文化传统 在社会生活中的效用,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位的证明。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居民结构 和分布都在发生变化,必须有充满活力、符合当代要求、又有历史传承的民俗把大家凝 聚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市民形象。这是一件弘扬民族文化的工程,也是一个移风易俗 的工程,这项工程完成的好坏,关键在于认识。加强民俗文化的历史研究并与现实生活 结合,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市民形象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 达,必定会对塑造北京市民形象起到巨大作用。

三、关于加强北京民俗文化史研究的建议

1.建立研究北京民俗学的专门机构 民俗文化学具有独立学科的性质,是研究各民族 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结成 了姐妹学科,但是在北京没有独立研究本市民俗的机构。北京的民俗由谁去研究?《北 京民俗志》由哪一个部门(不是个人学术行为)去承担?总要有人去思考这些事,研究这 些问题。前面讲了迎奥运要去掉12个“小毛病”的问题,实际上岂止是这些小毛病,生 活中类似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说人际之间如何相互称谓?节庆民俗活动如何进行?红白喜 事如何办理?……其研究成果不一定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总应该有人讲一些指导性的意 见,使人们能有所借鉴和遵循。应该有人来关心现实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定期 对这些变化和人们现实要求进行学术研讨,促进全市各族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把类似 去掉“小毛病”的事不是当成“运动”去解决,而是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公众 事业研究的一部分,保持古都人文风貌的一部分,使大家都关心市民文明形象建设这个 大事情。

2.研究要和现实需要结合 民俗文化研究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既是民族传统文 化研究,又是全球共通文化研究;既是地域文化研究,又是民俗普遍规律研究。没有民 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城市就会在国际社会中失去吸引力;没有全球共通文化的展示 ,城市也会在国际社会中失去亲和力。民俗文化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在各民族文化交 流与传播过程中,由单一民族的习俗转化为多民族的习俗,全国性的习俗,甚至转化为 国际化的习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北京是个开放城市,它的民俗文化之所以 久远丰厚,就是五方杂处,各族融合,乃至吸收了许多国际共通民俗文化的结果。在国 际大都市发展进程中,许多外国民俗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予以注意,并且进 行研究。哪些是我国固有的,哪些是在我国发展变异的,哪些能长久融于社会生活,哪 些会被逐渐抛弃……。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适时有针对性地召开专题研讨会。谁重视 历史,谁就会赢得未来,历史与未来的连接处,就是现实生活。对历史研究得越清楚, 今天办事就越明白;既要科技上的现代化,又要人文上的现代性。

3.研究成果要在社会上推广应用 民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人们生活状 态,它的活动形式不怕重复,享受内容可以传承,反映着时代气息。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失传了,又由于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处在快速变动时期 ,随着民俗文化的携带者去世和民俗文化存在环境的变化,民俗文化的消逝速度也很快 。我们既要研究民俗文化历史,关注民俗文化的保护、又要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生活中 得以推广,这就是当前的时代特点。这三者都做到了,优秀的民俗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2002年8月22日,第六届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宣武区隆重举行。北京市民族传 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其竞赛项目全是北京地方固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珍珠 球、蹴球、绫球、毽球、角球以及夹包、推铁环和绊跤等。这些项目有的是古代竞技项 目,有的是儿童体育游戏,均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失传了。比如蹴球,古代叫踢石球,小 说《红楼梦》第28回中对其有记载,《北京风俗百咏》中还有图画,曾是北京胡同中普 遍玩的一种体育游戏,未挖掘整理前已很少有人会踢了。现在经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论证 ,完善了规则,不但成为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还和珍珠球一起成为 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全国 16个省市得到推广。一个城市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民族的体育项目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 线,如果这个项目能在市民中普遍推广,会给古都风貌增添多少活力,为北京市增加多 少现代性的魅力。这里讲的是体育,实际上衣、食、住、行诸方面记载我们民族文化符 号内容的东西很多,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整理,用传统文化启迪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生活更美丽!

历史研究是一个城市保持记忆的重要方面,也是如何保持北京文明建设的学术基础。 民俗文化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保持城市现代性的认知源,是先进文化的组成 部分,历史民俗文化研究要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使研究本身有时代气息,体现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服务,有所作为。

标签:;  ;  

北京民间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