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届年会的重点_经济论文

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届年会的重点_经济论文

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的若干看法——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聚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博鳌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年会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走势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这台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发动机”的熄火。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近10年的繁荣期而进入衰退,它从世界各地的进口大减,造成世界贸易增长大幅下滑。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份额约占四分之一。世界经济的命脉与美国经济盛衰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研究,过去5年全球GDP增长约有40%来自美国的贡献,足见美国经济对全球影响之大。

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关联更加密切。美国是亚洲(包括日本和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的走向直接牵动亚洲经济的兴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经济的繁荣或衰退都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变动及市场预期等渠道直接传递到亚洲,形成“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格局。因此,要谈世界经济走势对亚洲经济的影响,首先和重点要谈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走势。

2002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美国经济今年的走势如何?是否已经走出衰退,进入复苏阶段?复苏能否持续下去?对此,美国官方、经济学界和企业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也不一致。多数人的看法是: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比预料的要轻,是一次温和的衰退,因为第四季度GDP增长了1%~4%,比预期的高得多。2002年2月份美国制造业在持续萎缩19个月后又恢复了增长,加上其他各种令人鼓舞的好消息,据此认为美国经济正在出现较强劲的复苏。美国商务部2月份估计全年GDP增长率可达1.4%,而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为1.7%,美联储的预测更为乐观,为2.5%~3%。

但也有少数人认为,目前出现的复苏只是下一次衰退的前奏,不可能持续下去,将出现W型走势。这是因为在连续11次降息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已被提前释放,接下去消费需求将受到抑制,汽车、住房的销售2002年以来已大幅回落,便是例证。另外,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负担加重,投资和消费都将减少。因此,美国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再度陷入衰退,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笔者较倾向于第一种看法。2001年美国经济经受了严重的股票泡沫破裂、油价飚升、九一一恐怖袭击、安然公司破产等一个又一个危机的打击,但除了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外,全年仍为正增长。这反映出经过10年的繁荣,美国经济的质量已明显改善,变得更有“韧性”了,即抵御危机的能力增强了。有了这样的韧性,经济周期虽不可避免,但其危害程度却减轻了。这种韧性产生于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商也变得更加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强了;二是金融市场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三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技巧更加娴热了。

目前,大多数数据都反映出美国经济已经结束衰退,处于温和的复苏中。这将对2002年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的走势产生有利的影响。

然而,亚洲经济的走向还受到另一个国家日本的牵制。日本是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与亚洲各经济体有密切的贸易、投资联系,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过,这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已超过10年时间了,它对亚洲经济增长的牵引力正在逐渐减弱。尽管如此,亚洲至今还离不开它。

2001年日本经济的表现令人失望:出口不振、内需虚弱、通货紧缩、企业破产、失业增加,GDP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全年估计将下跌1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日本的出口有望增加,但整体经济形势不会有大的改观。因为其经济结构调整及不良债权两大难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势必牵制经济复苏的力度。

总的看来,2002年全球经济状况要稍好于2001年,但不会大幅回升。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增幅为1.3%,略高于2001年的1.2%。美国经济复苏和日本经济继续衰退将成为影响亚洲经济走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前者的影响更大,预计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2年的增长率要高于2001年,亚洲经济复苏有望加快。

亚洲经济复苏的对策与亚洲经济合作

2001年亚洲经济复苏遭受重挫,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恶化,特别是美国、日本的经济衰退。长期以来实施出口导向的东亚经济体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过去10年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2000年,东亚经济体在遭受金融危机3年后普遍出现了强劲的复苏,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市场的拉动和全球电子信息(IT)产品需求的旺盛,而非内部有限的改革。在新经济高利润的刺激下,亚洲成为全球IT产品的生产基地。据摩根斯坦利公司估计,2000年美国对IT产品的需求吸纳了将近40%的亚洲出口(不包括日本),约占该地区GDP增长的40%。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即亚洲经济正在变得日益脆弱。1997年的金融危机揭示出亚洲经济体长期以来依赖外部资本输入的危险性,而2001年的经济衰退则反映出依赖单一出口市场和单一出口产品的高风险性。新加坡、台湾在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深思。

当然,这种依赖格局要在短期内改变是困难的,尤其像新、台这种内部市场狭小的经济体因其先天条件不足,难度更大。不难预料,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和全球IT产品市场的复苏,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将恢复增长,亚洲经济将会强劲复苏。但问题依然存在,亚洲不从这个怪圈中走出,其经济必将“随波逐流”,始终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目前,亚洲各经济体正在积极采取对策推动经济复苏,如降低利率、放松汇率管制、减税、增加财政拨款、向企业和居民发放补贴等等,旨在刺激内需,增加出口。笔者认为,除采取这些应急措施外,亚洲经济体应努力改变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地区自由贸易,提高经济自主性,这才是治本的对策。因此,笔者建议:

(一)推进出口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应当看到,美国巳越来越不愿意容忍以自己庞大的贸易赤字来拉动亚洲的经济。美国的贸易逆差现已占GDP的4%,主要来自与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靠国际资本的大量输入来弥补这个缺口,为此必须不惜代价维持美元坚挺。而这样做又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而一旦美元被迫大幅贬值,外资就会大量流出,美国经济必然发生动荡,东亚也将跟着遭殃。因此,东亚高度依赖美国的结果可能是“双败”。为此,东亚经济体必须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与欧洲、拉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及亚洲内部的贸易。2001年,韩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但由于对中国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其GDP降幅较其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要小许多,这便是例证。

另外,东亚的出口产品也应当多元化,仍然要重视传统产品的出口,减少对IT产品出口的依赖。2001年的情况表明,对IT产品出口依赖度越高的东亚经济体,如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其衰退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出口结构多元化的经济体,情况就好得多。如韩国较重视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化工、船舶等产品的出口,而香港重视服装、鞋类、钟表、首饰等传统产品的出口,泰国的服装、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的出口,仍保持较好状况,结果减轻了IT产品衰退给它们带来的冲击。

(二)挖掘内部潜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出口导向是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基本发展战略。一些内部市场较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香港、台湾,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较难改变,它们应当在出口市场与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上下功夫。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对它们非常有利。东亚还有不少人口在数千万到上亿而自然资源又聿富的中大规模经济体,如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它们国内市场的潜力并不小,如能深度挖掘,就会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过去由于长期追求制成品出口,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投资过度,出现过剩,但服务业普遍弱小。如果能加快服务业、旅游业、农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开发,便会促进东亚经济体内需的增长,从而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三)加强合作,推动区内贸易的发展。东亚区内贸易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加强合作,推动区内贸易的发展,是提高东亚经济自主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日本对东亚产品的吸收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经济长期萎糜不振,但另一方面也有贸易保护主义作怪的因素,特别是在农林产品等敏感部门上。日本若能进一步向东亚开放市场,将会促进东亚区内贸易的增长。

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亚洲的大进口国,随着中国入世后关税的大幅下调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吸纳东亚产品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10大贸易伙伴有6个在东亚,2001年中国与这6个东亚经济体(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6%。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东亚区内贸易会更上一层楼。

为了推动东亚区内贸易的发展,必须加强东亚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已日显迫切。目前,美洲、欧洲都在加快经济区域化步伐,而东亚却落在世界的后面。东亚拥有日、中、韩这样的世界贸易强国,但长期以来各自都致力于发展区外市场,区内贸易合作的进展反而十分缓慢。2000年,在东盟加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已被正式提了出来。乐观一点看,在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内,这一构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因为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已达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日本、韩国也在商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时间都定在10年内。如果中途这两个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或日、韩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那么东亚自由贸易区便会出现在亚洲,东亚经济的自主性将大大加强。

中国加入WTO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中国入世对亚洲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这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早在中国入世之前,种种议论便已沸沸扬扬。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最担心的有两点:一是中国已是继日本后亚洲最大的出口国,入世后出口将大幅增长,从而挤占它们的传统出口市场;二是中国入世后,贸易规则更加规范化,投资环境将大为改善,从而抢走原本要投向它们的外资。

客观地看,这些担心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免以偏概全。笔者认为,中国入世对亚洲各国有挑战,更有机遇,总的说是利多弊少:

第一,从当前看,中国入世将带动亚洲经济复苏。中国入世正值亚洲经济复苏受挫之际,美、日都减少了从亚洲的进口,但中国从亚洲的进口却在增长。2001年,在世界贸易增长几乎停滞的困境下,中国从亚洲的进口仍比前一年增长4.1%,其中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增长4.7%,而从东盟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进口增幅分别高达13.2%和16%;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的进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入世后,中国从亚洲的进口增幅会更大,对于出现衰退的这些东亚经济体的复苏无疑极为有利。

第二,从长远看,中国入世将促进亚洲的出口增长,为亚洲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入世前中国的平均关税较之亚洲大多数经济体要高出许多。入世后,随着中国关税的大幅下调,亚洲各经济体将首先获益。因为亚洲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01年中国与亚洲各经济体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中国10大贸易伙伴中,有6个在亚洲,即日本、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2001年中国从这6个贸易伙伴的进口额高达1142.7亿美元,占总进口的47%。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购买亚洲产品的能力将日益增强。中国完全有能力发挥亚洲产品“吸纳机”的作用,成为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动力。

第三,中国将在世贸组织中加强亚洲的声音。入世前夕,中国已跃入世界第七大贸易国之列,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四强也已为时不远。中国以世界和亚洲贸易大国的身份入世,必将提高亚洲在世贸组织中的地位。而作为全球和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经济联合国”的谈判桌上,中国也一定会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谋求公正和公平。

第四,中国入世不会抢走流向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外资。中国入世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会更多地进入中国。但这不等于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外资将因此而减少。其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在不断增长,流向亚洲的也在增长。其二,外资流入是个动态过程,有进有出,总是向最有利的地方流动。亚洲各经济体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中国不可能抢走这些优势,外资不可能都拥向中国一地。其三,中国虽大,但吸收外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并非越多越好。据估计,今后几年可能达到年均570亿美元,这也仅占全球外资总额的6.5%。另外还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也将成为资本输出国,而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则占天时、地利之便,将首先得到中国的投资,因为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比较匹配。

第五,竞争也能带来双赢的结局,中国与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将共享繁荣。中国入世后,在若干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与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竞争可能会有所增强。但是,如果竞争双方能在同类产品的差别化上下功夫,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市场。同时,竞争还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通过这样的竞争,中国与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将取得双赢,共享经济繁荣。

标签:;  ;  ;  ;  ;  ;  ;  ;  

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届年会的重点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