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的形成与发展_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体育的形成与发展_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9-11-26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0)01-0056-04

“体育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体系。随着现代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新学科不断诞生。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的体系。”[1]所谓“学科”,系指旨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系统归纳。学科起源于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学)和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8-19世纪近代科学引进学校以来,形成了同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相应的学科,体育伴随着诸如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学科专业进入学校教育。

德国波库大学黑克豪森(H.Heckhausen)认为,所有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加快或减缓学科发展速度的历史偶然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各科研题材的内在逻辑,学科还受到它们以外那些不断变化着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公众舆论、社会文化价值、政治思想和经济状况等。对此,我国学者陈燮君亦认为,一门学科的创生应是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是学科之林整合的结晶[2]。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使体育学术界和科学研究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个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一些新的体育学科。例如休闲体育就属于这种学科或新的体育形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最高父系统学科门(也称学科门类)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一般而言,在本科学科分类中,二级学科通常称作专业。因此,在大学,人们时常会把学科与专业并用成“学科专业”,以此为据,休闲体育、社会体育等二级学科组成了体育学(一级学科),而体育学则归属在教育学门下。随着2006年广州体院和武汉体院申办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2007年新生入学,2008年上海体院、首都体院、沈阳体院也获得该专业的招生权,同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这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又一次新的具体体现。休闲体育专业(二级学科)由此也获得了法理上的确认,并在现有学科专业体制中找到其应有位置。

1 休闲学、体育学和休闲体育学

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的形成,既离不开体育学又离不开休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休闲体育学的形成,既是一门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与休闲学的发展相联系。所以,要了解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就必须了解休闲学和体育学的相对独立和相互交流、交叉和对话的过程。

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形成、演变过程是十分有意思的。当人们在追溯休闲思想和体育思想时,发现休闲学和体育学的渊源均十分久远,但论及学科,历史并不悠久。一般认为,现代休闲学的诞生(以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发表《有闲阶级论》的1899年为标志)距今不过100多年,而体育学作为相对年轻的一门学科,则在20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个相对独立学科的成熟,为其相互交叉和对话提供了基础。不仅如此,从理论和方法论上看,这两个学科也具有交叉和对话的基础。

首先,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求的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立场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马克思曾写到:“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人正是由大量“需要”的激励而生活着和运动着。任何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休闲体育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人的新的生活需求不断产生、发展和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前进的,体育进入人的休闲生活,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生活容量和内涵,提升了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在凸显其强身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融入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彰显更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

诚然,休闲学是以人们的休闲行为和休闲现象为研究对象,对闲暇时间、休闲、个人休闲行为、休闲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休闲行为的一般规律以及提高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但在思想史上,并不乏休闲学家对“体育”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体育”的休闲学研究。例如,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从哲学的视角,围绕“人、游戏者”这一主题对历史与流行的观念进行探讨,发现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他指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4]。为此,他的这部名为《游戏的人》的著作,被称为是休闲学领域的经典作之一,同时也被美国体育哲学家米切尔·诺法克誉为体育学研究著作中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1980年,法国学者罗歇·苏(Roger Sue)在其所著《休闲》一书中,就将人的休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身体娱乐、实用娱乐、文化娱乐、社会娱乐,而体育休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并对此命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5]。综上,早期以及现代休闲学领域的学者们有着丰富的休闲体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许多方面构成了后来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思想源头。

体育学是以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对人们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技术、技能教育、娱乐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以及提高人们的体质水平和生活的满意度。体育学开始其对于“休闲”问题的兴趣和相应的研究则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促进了诸如工作、休闲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基本改变和更大需要,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伴随现代社会中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相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思潮中出现的,并逐渐完成其自身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这一重要转向。在这一较为漫长的前后时间里,艾丁顿(Edginton)、贝那斯(Baines)、海顿(Haydon)以及中国的方万邦这些体育学者有关“休闲或生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休闲体育学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是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然而,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研究可以被视作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著名学者有:卢元镇、饶纪乐、刘德佩、程志理等,他们对于休闲体育学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休闲体育学研究崛起的基础。今天,明确以休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有关体育的问题,并有着独特的休闲学视野的休闲体育学研究无疑是卢锋在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主编的《休闲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一书[6],许宗祥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主编的《休闲体育概论》等系列丛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7],胡小明编著的《体育休闲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上述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系统的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开端,而且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休闲体育学研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1 现实需要

一般来说,任何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含体育),或者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均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需要分不开。休闲体育的兴起也不例外。事实上,现实需要一直是休闲体育研究的动力所在。在我国,休闲体育研究之所以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引人注目,主要也在于现实的需要。

2.1.1 发展休闲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今天,当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时,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对我国大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体育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处在这一阶段的区域开始进入一个文化高需求的时期,这是由人的内在需求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2.1.2 发展休闲体育是小康社会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把小康社会居民的休闲活动引导到休闲体育这一新型休闲形态的轨道上来,对于促进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大的。为此,首先要重视休闲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面向小康社会全体公民的多方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生活发展教育,带有较为鲜明的城市生活的公共性。因此,就更需要开发和利用小康社会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的各种资源,提出各种规范体系的要求,引导和服务于大众休闲体育生活需求。

2.2 学科建设

除了现实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推动了休闲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毫无疑问,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也将使体育学术界和科学研究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个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一些新的体育学科。

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休闲体育学是人类社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人的休闲体育意识、行为和现象”为其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20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逐渐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新的理论、新的人们的生活行为的产生,要求休闲体育学给予理论的解释和行为的指导。

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休闲体育学所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庞杂,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体科学、生命科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生理学、工商行政、市场营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等等。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其中,马克思的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休闲思想是休闲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前提,而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展。

2.3 研究者

一种日益引起社会和大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一个在构建和谐社会、引领大众休闲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或者说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投身于其中的一批研究者相联系,他们既是推动者、直接参与者,又是上述现象或一门新学科得以形成的条件。就休闲体育而言,如果没有1899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就没有现代休闲学的诞生,随着西方休闲研究的逐渐传入,加快了中国休闲研究的步伐。诚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和马惠娣以及之后一批体育界学者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休闲体育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当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休闲创造了新的体育形式,而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与经济发展领域已备受人们的关注,很快成为体育界的研究热点,使得休闲体育研究成为中国越来越活跃、研究人数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硕的一个研究领域。

3 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构架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感性的零星的认识,必然要走向理性的和整体的认识;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也一定要走向深刻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对其它事物是这样,对休闲体育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以为,“休闲体育”就应该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切入、审视和阐发的体育学,也就是从和谐社会、生活领域、产业经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探讨各种休闲体育现象的发生发展、结构功能和本质规律的学科。正像体育管理学首先是管理学,体育经济学首先是经济学一样,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只不过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从这一点看,我们所说的休闲体育和部分学者倡导过的“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有别。其次,休闲体育学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学和竞技的、军队的、社会学的体育学,而是从休闲视角和高度阐发的体育学,在这一点上,它又与“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有某些相通之处。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也就有理由把休闲体育看成是休闲学和体育学的综合性学科或是边缘性学科。可以说,在现代科学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综合化、边缘化趋势的今天,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休闲体育这样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就不是一般的体育现象和体系问题,而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出发,在大众的休闲体育生活实践活动和小康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生活主体客体关系及作为生活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身心自然、社会、人自身的休闲体育生活思维意识发展与休闲体育行为变化的关系,探究休闲体育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教育引导、传播、本质、特征、结构、价值功能和动力、描绘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轨迹,揭示休闲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休闲体育学研究设定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不言而喻,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不但和竞技的体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社会学的体育等的研究对象不同,而且和一般的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休闲体育学领域的研究,既注重大众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掌握各种具体材料和案例,也注重理论分析,注重理性的综合和抽象。当然,这种理论概括和抽象是建立在大量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的,而非杜撰。

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由休闲学理论基础和体育学逻辑体系两个大的部分构成。休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机的融汇进对体育学逻辑体系的论述中,使其成为论述的指导性基础。体育学的逻辑体系与休闲学基础部分不同,它要直接形成休闲体育的理论体系结构,因而应精心进行逻辑划分,而这种逻辑划分既要考虑到各种体育现象的纵向发展与联系,如,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学校体育、残障人体育等,又要考虑作为整体的体育体系的内部和外部系统构成。

按照上述假定,休闲体育学的理论框架,就由这样的四个大部分所构成:其一,休闲与休闲体育的起源——本质论;其二,休闲体育结构——价值功能论;其三,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论;其四,休闲体育建设论。

休闲与休闲体育起源论基本上是从休闲与休闲体育自身的“历史”着眼的。休闲古已有之,而休闲体育现象的出现,在我国,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才引起重视的。几千年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表明,休闲与休闲体育与社会进步、人类生命及生活的质量紧密相连,逐渐完成其发生、发展、传承和积累的过程。

休闲与休闲体育本质论根据起源论所作的各种各样的逻辑结论,进一步概括和抽象出休闲与休闲体育的本质以及各种主要特征。

休闲体育结构——价值功能论是整个休闲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把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体系,从结构、功能和价值、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等方面加以考察,从而达到对休闲体育的整体认识。

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论是整个休闲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规律,严格地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多种社会条件、不同群体人自身条件的发展变化促进休闲体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另一类是休闲体育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休闲体育建设论包括对休闲和休闲体育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小康社会阶段休闲体育建设主要环节的把握,力图使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服务。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因此,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学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价值上,对现实乃至未来的社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标签:;  ;  

休闲体育的形成与发展_休闲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