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雷霆”揭示了国际形势的变化_中东局势论文

“沙漠雷霆”揭示了国际形势的变化_中东局势论文

“沙漠惊雷”昭示国际风云变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云变幻论文,惊雷论文,沙漠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在伊拉克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武器核查危机。美国意欲动武,推出“沙漠惊雷”计划。一时海湾上空战云密布,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调停,终于驱散了战争的阴霾,危机暂时得以缓解。这是一场一超独霸与多极化之间的争斗,也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以武力相威胁的强权政治之间的严重较量。它昭示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今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以及中东地区形势和国家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场危机突出地显示出美国一意孤行,不惜以武力和武力威胁来维护其一超的战略地位和地区利益的发展倾向。在危机中,美国剑拔弩张,决意给伊拉克以“决定性的打击”,即是这一心态的典型表现。

美国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冷战后对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1997年,美国国务院发表了指导今后美国外交事务的纲领性文件《美国国际事务战略计划》,认为今后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地区性冲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地区冲突,美国应争取通过多边行动进行干预,必要时美国应随时准备进行单独干预。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将大大增加美国对地区性冲突干预的代价,因此,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已成为美国冷战后外交的一个重点。美国尤其害怕像伊拉克、伊朗等这些被称之为“胡作非为国家”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被称为“穷人原子弹”的生化武器。美国还认为,它可以不可阻挡地实现这一战略思想。近年来,美国政府和智囊机构发表的一系列战略报告均认定,从现在至2015年是美国的“战略间歇期”,这其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将不存在对美安全利益构成巨大威胁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构筑对己有利的全球安全体系的大好时机。在武器核查问题上,萨达姆敢于与克林顿“捣乱”,这是美国所绝对不能允许的,因为它实际上是对美推行一超独霸的战略思想的挑战。因此,美国要“杀一儆百”。

美国在海湾炫耀武力,还有更深层的政治背景和战略意图,即维护其石油利益和主导中东海湾事务的地位。近年来,美国在中东和海湾地区面临诸多挑战:中东和谈停滞不前,阿拉伯国家对美不满情绪增长;多哈经济会议失败,伊斯兰首脑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成功召开;美国支持以色列—土耳其军事联盟,引起阿拉伯国家的警觉;阿拉伯国家同伊朗关系开始出现某些缓和,美国“东促和谈西遏两伊”的战略面临困境,等等。这些都使美国深感不安。同时,法国等欧洲国家更积极地参与中东海湾事务,美国出台的制裁伊朗的《达马托法》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抵制。俄罗斯加紧重返中东,不顾美国的威胁和压力,一如既往地同两伊作军备交易。这些无疑都是对美国的重大挑战。维护中东海湾的石油利益,从来都是美国的中东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在里海沿岸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美国等大国已为此而展开明争暗斗。里海油气资源开发后要经过海湾输往世界市场,控制了海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控制了里海石油。鉴此,美国要不惜代价在海湾保持军事存在和中东海湾事务的主导地位。这次美国在海湾耀武扬威,亦有“敲山震虎”的战略图谋。

“杀一儆百”,抑或“敲山震虎”,都无非是表明美国主导世界事务和地区事务的能力。它典型地表现了冷战后美国不惜单干强行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霸权倾向。“沙漠惊雷”计划受阻即反映了美国想一超独霸与世界多极化发展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通过外交手段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与以武力和武力威胁压服的尖锐对立。强行霸权、穷兵黩武,有违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在实践中碰壁,势所难免。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也显示了在世界多极化情势下大国关系新的发展变化。

这次美国的“沙漠惊雷”未曾炸响,国际社会的压力,特别是大国的制约起了重要作用。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俄、法3国都坚决主张和平解决危机,反对美国的武力和武力威胁,并为此开展了频繁有力的外交活动。三国领导人或亲自出面,或开展“电话外交”,或派特使进行调停。俄罗斯早在去年11月成功地扮演了调解人角色,今年1月危机再起,它再次积极进行外交努力, 两次派特使常驻巴格达进行调停,叶利钦总统还对美发出警告,其口气之强硬实属罕见。法国也明确地对美说“不”,并提出综合考虑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工作和尊重伊拉克尊严,以及对伊拉克的总统住所采取特殊检查办法等积极主张。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反对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力争和平解决。俄、法、中三国还都积极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拉克调解,支持安南同阿齐兹签署的协议并要求尽快实施,反对美国对伊继续进行武力威胁,指出美国无权越过安理会对伊单独进行军事打击,对美国形成较大的制约。

在俄、法的行动中,经济利益是个重要因素。伊拉克是俄国在中东的传统战略利益地区。在对伊拉克制裁前,俄国同伊拉克的年贸易额达12亿至15亿美元,现在由于制裁,年贸易额已微不足道。俄同伊之间未能实施的经济合作计划总值已超过60亿美元,主要涉及石油开采加工,铺设石油管道等方面的合作项目。伊拖欠俄的债务已达70亿美元。据俄专家估计,俄因制裁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已达100亿美元。现在, 俄罗斯已拥有伊拉克3块大油田的勘探权,估计总储量在80亿桶。 在联合国批准的31个伊拉克石油出口合同中,莫斯科就占了10个。正如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所说“伊拉克危机涉及到俄罗斯的切身利益”。数十年来,法国一直把中东看成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之一,法国与伊拉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法国以约20%的市场占有额成为伊拉克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法国在伊拉克也有总投资近30亿美元和日产110 万桶原油的巨大经济利益。法还是伊重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伊欠法债款达50亿美元左右。俄、法和西方主要国家也都准备进军重建伊拉克的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

伊拉克危机的缓解,突出地反映了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走向,即既矛盾又合作、既斗争又协调的相互制约的新特点,其中经济利益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显然,在多极化迅速发展的国际条件下,坚持冷战思维,独断专行,越来越困难了。作为大国和不同国际力量活动的舞台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在促使伊拉克危机缓解的努力中,发挥了空前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多极化和大国关系调整在联合国的反应。多极化的发展使它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有可能摆脱某个超级大国的主宰和控制,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安南秘书长成功地调解伊拉克危机,昭示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危机中将起更大作用。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还表明了中东地区力量的变化并对今后中东和海湾地区形势的发展和地区国家关系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危机中,美国费尽心机也难以重组反伊联盟,甚至盟友也拒绝美使用军事基地。昔日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一呼百应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中东和海湾国家都站在反对武力解决一边,只有少数国家表示支持美国,但原因各异,有的因受制于美不得已而应之;有的表面支持而实则各有所虑。例如,以色列公开支持美国,但实际上担心伊拉克受重创而失去两伊的战略平衡,因为这不符合以的战略利益。伊拉克的宿敌科威特虽支持美国,但也担心萨达姆倒台伊新政府可能重新对科提出领土要求。温和国家明确反对动武则是值得美国注意和深思。中东和海湾地区在伊拉克危机中出现这一形势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是:①阿拉伯人民对伊拉克人民受到的凌辱和苦难是同情的。长达7年的经济制裁, 使伊拉克经济濒于崩溃,仅石油禁运就使伊石油收入损失逾千亿美元,伊国内物资奇缺,上百万妇女、儿童死于缺医少药。为了解除制裁,伊拉克也作出了种种努力和让步,可是美国等大国却一味百般刁难,保持制裁并在武器核查中无视伊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这些焉能不令人同情。②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后,推翻萨达姆政权,阻止它东山再起的图谋未必如愿,反而可能肢解伊拉克,引起地区动乱,而危及自身的安全。巴林王储哈马德·本·伊萨·哈利法说,“我们担心,一旦诉诸武力,那将是这个地区、阿拉伯世界乃至中东的一场灾难”。这是本地区人民的真正心声。③军事打击必然中断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邻国同伊拉克的经贸关系,损害它们的经济利益。有的国家还担心受到难民潮的冲击。④在地缘政治上,有的国家虽然对萨达姆的野心存有疑虑,但也不希望阿拉伯整体力量受损而使以色列坐大。总之,美国的处境确实是失道寡助。它不能无视这一现实,这也是迫使美国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强权行为还促进了中东和海湾国家的团结和对美不满情绪进一步增长。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美国赤裸裸地奉行“双重标准”,一方面帮助以色列掌握先进武器,而另一方面却对一个阿拉伯国家借武器核查欲意除之而后快,大欠公道。所以,美国在这次危机中,在政治上道义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美国似乎已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将促使它进一步调整其中东政策。美国在危机缓解后转而加大促和力度,即是这种表现。俄、法等国和联合国受到鼓舞,将会更多的介入中东事务,而阿拉伯国家也将更加借重它们的力量以促进中东问题的解决。

标签:;  

“沙漠雷霆”揭示了国际形势的变化_中东局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