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与青年政治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文化与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力量。这种力量优越于外在的约束机制,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它塑造个体的社会人格,树立个体的社会理想,培养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从而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一定的文化涵养和底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的文明和秩序,才能真正接受社会的文化和文明。之所以强调青年文化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因为青年文化潜藏着这种独特的力量,在青年文化的结构、功能中产生一股合力,并流动于青年文化的整个运行机制之中。
青年文化的社会运行机制
1、青年文化的属性及社会化运作
青年文化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化运作。主要体现在:青年文化的形成发展、青年文化对外界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社会化这一必经的途径。这体现了它的社会属性。青年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的文化系统,是其发展出的一个分支。青年文化只有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方向上的同一性,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文化也只有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才能从中吸取更丰富的营养。它作用于社会的途径或方式主要有:直接融入社会文化的发展轨道,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改变社会文化的素质;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受众体,社会成员在对社会文化的参与过程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受众向社会反馈文化信息。
青年文化既是社会的文化,更是青年群体特有的文化。青年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道德、科学、审美等价值观念,制约着青年的认知倾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和心理倾向,反映着青年的社会生存形态。因而它具备双重属性。青年文化与社会共生的社会属性,使它具有了社会存在的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可能,为它与社会文化的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青年文化的青年属性,又使它具有了在青年群体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青年文化对青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容易被青年所接受和认可。这就为青年文化作用于青年社会化提供了优势条件。青年文化的双重属性,使它成为社会对青年进行政治教化的重要载体。
2、青年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对运行机制的规定性
青年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态度和精神追求等,具有文化的熏陶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价值的取向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它的功能组成主要是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构筑和统领,构成青年的文明行为和青年群体的有序发展,及与社会的合理“接洽”或说正确的社会定位。它引导着青年对社会文化的触觉。
青年文化独特的内涵及功能,构成和表达了独特的文化意义。青年文化很大程度是属于观念性的构成而不是物质性的构成。从根本上理解,青年文化作为社会“副文化”的形态,主要是以一种精神性表现方式而存在,表现青年群体的一种精神性价值追求。这一点截然不同于社会主导文化的功用性和秩序性特点。所以,也可以说,青年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年在社会中认知文化、规范文化是皈依还是叛逆,是超越还是顺从都受青年文化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机制的具体表现形态有:(1)补偿机制。当青年想超越现实生存环境中的困境,摆脱精神困惑的时候,会在这一特殊的文化圈中寻求补偿和安慰,缓解因和成人文化相冲突而产生的焦虑、痛苦、烦恼。这种补偿机制缓解了青年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的矛盾冲突。(2)认同机制。青年对青年文化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认识前提。(3)交流机制。文化交流是精神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通过文化交流,实现与社会的交流、与自我的交流。(4)理想机制。青年文化承载着一定的社会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一种表征。“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文化以它特有的表现方式诠释世界的意义,昭示着社会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有利于实现对现实的精神超越,激发人内在的奋发向上的力量。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特点及与青年文化的内在联系
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政治文化的学习、传递、发展,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政治与个人相互作用的,是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形成其对社会政治的认同。它向个人传递关于政治价值体系、行为与观念的准则,启发个人形成相应的政治信念和品质,培养个人的政治能力,使其能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过程。
用一句话来概括,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这也是青年文化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共通点。青年的认知倾向和行为模式与其所处的客观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传统文化,共同构成青年文化的一般基础。这一基础反映了青年文化也是青年与社会互动的结晶。
政治社会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实质是政治文化与青年文化二者的关系。因为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和核心,是要传递一种社会的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的社会运行。政治文化和青年文化是两个相交的文化圈。政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学习、传递、发展都不可分割地和青年文化融合在一起。政治文化以青年文化的形式出现可能会更具备渗透力,同时青年文化也从政治文化中吸取更丰富的营养。青年文化构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文化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青年文化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催化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政治生存环境与个人政治生存需要的统一。青年文化既表达了青年的生存发展需要,又提出了社会政治的进步发展需要,是二者的统一体,协调了社会政治发展与青年政治追求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青年文化是青年思想的窗口、意识的感应器,集中反映了青年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社会可以通过它敏锐地捕捉到青年对社会政治的态度和思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青年进行有效的政治教化。
青年文化为实现青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潜能提供了文化机制。自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青年怎样学习政治文化,并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实践,形成稳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努力。青年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青年主体性的张扬。因为青年文化更多的是青年利益与愿望的昭示,它是代表青年整体参与到社会文化这个大氛围中,去积极地适应这一氛围,同时还在其中投放一点异质因素以改变这一氛围。它使青年具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愿意自觉地吸收“母体乳液”。青年文化对青年主体性的释放,有利于实现青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化。
青年文化是借以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文化的有利形式。青年通过青年文化这一文化中介,接触社会政治文化的浸染;社会政治文化通过青年文化这一过滤器,以青年文化的形式运行,使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在青年群体中具有一种“合法性”和“合理性”,增强了说服力,更易被接受,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化效果。
青年文化是一种未定型的、不成熟的、过渡性的文化。这是由青年人格的未完成性以及青年群体的代际性决定的。青年文化随时处在能汲取和组合外界文化信息的开放状态。这既是青年文化的弱点,也是它的长处。它表明青年文化始终处在生长状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为社会引导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青年文化自主创新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也给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较大的生长空间,为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种开放的文化机制也为青年个性的张扬、人性的伸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青年政治人格的成熟。
2、青年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阻碍作用
青年文化有可能加速、也有可能延缓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青年文化在总体上毕竟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反传统的文化,是青年的一种自我扩张。青年自信自己的能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因而对社会政治更有一种驾驭的欲望而不是被驭役,对社会政治文化不是轻易地接受。自我扩张程度越高,冲动压抑理智,思想上、行为上的盲目性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政治社会化的挫折。青年迷信和执着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而用一种理想或褊狭的眼光去审视社会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的认识有失客观、理性,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不足,因而在政治参与上难免产生偏执情绪和不成熟的想法,造成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思想和情感障碍。青年对青年文化的依赖性,也压抑了他们对社会生活规则自主取舍的空间,理性精神和自律人格得不到培养。
青年文化是个开放系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和冲突。青年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无所适从、无所归依,极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失范状态,给青年造成自我定位的困难,难以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青年文化在内容上与政治社会化有很多方面是相违背的。由于所体现的文化主体的愿意不同,因而在内容上必然存在差异。青年文化更多的是反映青年的群体生活,更多的是被青年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所充斥,它并不完全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在发展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偏差,发展上有着一定的任意性。这是由它的青年属性决定的。内容上的差异,容易造成青年在认识上的混淆。不过这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只不过是一旦它超越了社会属性的地位,失去了与社会属性的平衡,就可能会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造成不利的影响。
青年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边际地位,使得它在运行中往往要讲求一点生存发展的“艺术”,既要维持自己的特点,又要符合社会的要求;既要满足青年的精神需要,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合理的支点,以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架构。这种生存“艺术”或法则,不利于青年形成对事物的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青年文化主要是精神性或意识性的表现方式,使得它往往在青年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不易消除其负面影响。但同时又有利于青年对某一正确信念的坚守,关键在于主流社会政治文化如何引导。
青年可以说是最有个性的群体,个性的差异会直接导致群体内部的分化,这样,青年文化对政治文化的传播就被发散,同一文化内容走向不同层次的群体空间、被加以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被弱化。
青年的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增强了青年对自身的优越感,权威的力量在青年的面前遭到挑战和瓦解,传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灌输等方式已经变得软弱无力,教育出现失范,这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许多困扰。
总之,青年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文化对政治文化的解读和政治文化对青年文化的提挈,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青年化和青年文化的政治化。
互联网文化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当今,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已初步具有了自己的发展结构、机制的社会文化,正对青年文化形成新的冲击,其中既包括建设性的力量,也包括摧毁性的力量。
一方面,网络文化呈高度的开放性和浓缩性,文化沟通变得异常的广泛,促进了青年社会意识的成熟,有利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文化同传统的媒介、教育方式相比,更强调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交流,为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社会化过程不再是个体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空间。青年在与网络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没有传统教育和意识形态强制性、惩罚性的约束,自主性、能动性被大大激发,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文化天生具有一种对青年的亲和力,容易被青年接受和认同,在现阶段可以说是一种“青年楷模文化”。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真实性和确定性的缺失,又会影响青年对正确社会政治观念和真实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一般说来,社会化必须是“青年实际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而青年却往往迷恋于网络展现的虚拟世界,青年眼前的客观世界被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所覆盖,这就架空了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还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都易造成青年思想陷入一种混淆、困惑、迷茫的状态,对现实的政治文化产生怀疑,社会政治文化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突出相对性,从而失去应有的规范力。
网络文化使人的社会化在网络生存这一新的生活方式中产生了全新的方式,社会化的传统意义被解构、传统模式被消解,这也必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无序和失范,弱化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网络文化的过度膨胀,往往消解青年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使他们忽视理想、道德、感情,这易导致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土壤被荒漠化,变得贫瘠。网络使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缩短,容易造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堆积,不能够给问题的解决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网络文化应成为青年文化的一股新鲜血液和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崭新的载体,应得到合理有力的开发和引导,使之不断成熟,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