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零预算自然农业”说开去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不久前,中国农资传媒发表了一篇译文《“零预算自然农业”真的适合印度吗?》。“零预算自然农业(ZBNF)”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使用任何农用化学品”的农业模式,译文中说,这是当前印度政府正致力推广的模式,并评论说这将对印度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限量、限制使用农用化学品,还是完全不使用任何农用化学品,从历史上的自然农业到农用化学品参与的现代农业,再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条发展自身、超越自身的轨迹。农用化学品的出现本质是经济社会解决人口温饱、发展规模及效益农业的需要,是农业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在发达国家实现温饱改善作物与饮食品质的追求带动下,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驱动下,自上世纪有机农业出现以来,人们对农业多了一个发展的视角: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既是农产品细化分类的结果,也是农业整体上更加健康、更加多元的目标;当然,它也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适应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积极参与,努力推动。
《摩西五经》是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写的,是《圣经》的前五篇,属于“文史哲不分家”的古代文献。人们引用最多的是《创世纪》中的文字,即神话的部分。从文本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文”的部分,包括了典型的后来产生的文学模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史”的部分包括,家族的族谱,后面是以登记名册的方式表现的,因为子嗣太多了,这种族谱关系就说不清楚了。此外,还有历史故事和民俗生活习惯的记述;“哲”的部分则更为复杂,既包括伦理、法律、政治也包括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内容。
具体到实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实现方式和步骤,我们农业和涉农行业,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实施政策措施。比如印度就推出了“零预算自然农业”,而在我国,是从绿色农业到有机农业,循序渐进,齐头并进。其次,应该处理好基本供应与市场细分、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因为粮食安全、温饱需求的满足迟滞未来农业的发展,也不能一味追求超越现实条件的空想目标。
国庆期间,笔者到泰国清迈度假,巧遇从印度回来休假的德国人沃尔夫。他目前供职于清迈大学,去年受邀到印度班加罗尔从事为期两年的蔬菜种子与种植领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几年前,我曾采访报道过他在泰国北部从事的生物炭替代化学肥料项目。老友相见,话题自然围绕他在印度工作和见闻。谈及印度“零预算自然农业”,他告诉我:对此,有一个考察变量一定不能忘,就是他们的选举需要。为了选举,不仅需要给选民实惠,还要给选民未来。但谈到落实与现实,他给我的答案的确与“零预算自然农业”的蓝图有不小的距离。第一,他介绍说,他所接触到的农户和农庄,目前大多还处于提高产量的追求阶段,生产和管理都比较粗放,因此多打粮食多卖钱还是第一需求,至于通过品质的提升来实现增收,从市场学、营销学意义上是存在的,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轻易跨进这道门槛。比如他了解当地农业环境中水污染、重金属污染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改善这些要素的同时才能实现上述自然农业的目标,实在并非易事。
《牡丹亭》是继《西厢记》之后又一次追求自由婚姻的思想解放,又一次艺术上的独创。崔莺莺和杜丽娘,都分别代表了她们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面貌。她们在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画廊中成为鲜明的“这一个”,而又有所区别。莺莺的软弱、顾虑;丽娘的大胆、执着,使我们不得不说,后者所反映的社会横断面更加开阔。
在上月的那篇译文中,印度农药生产及制剂联合会会长说,“零预算”实际上不是完全预算为零。因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水、电、种子等都需要费用,即使是堆肥这种有机肥也需要投入。沃尔夫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说除去不同历史阶段有机与化学肥料的农业投入品,农业的产出都离不开水,农产品出口其实是在出口水资源。有机农业是在更高水准上实现的自然农业。这个更高水准无疑包含了机械化、规模化、数字智能化等技术与设备。但在还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比如印度农药生产及制剂联合会会长就表示:因为没有这些技术支撑,目前“零预算自然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反而会进一步提高人力生产成本。
从印度“零预算自然农业”的这些信息中,我们是否可以获得某些启发呢?
标签:《中国农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