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三维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_课程资源论文

开放大学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课程论文,大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4)04-0089-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4.04.011

       我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因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等都进行过一定的调整。开放大学的双模式或多模式办学即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本文所指的双模式,是指同时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高职教育。目前我国开展双模式办学的开放大学(电大系统)有20余所。优质实用、丰富易学的课程资源是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全日制高职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对于双模式办学的开放大学来说,若将远程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完全割离无疑会造成教学、管理、资源等方面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其科学发展。因此,兼顾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实际,分类建设、整体优化、综合应用,构建开放灵活、形式多样、特色突出、适宜学习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实现远程开放办学与全日制高职办学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资源分类

       课程资源是指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课堂教育的教学资源,涵盖文字、音像、网络多媒体、虚拟实训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应用目标,本文将课程资源分为整体性课程资源和生成性课程资源两大集群。

       整体性课程资源是指对课程内容完成整体建设,并进行内容和技术整体封装的课程资源,能够较完整地提供课程导学促学、教学辅导、互动交流和考试辅导等内容。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组(教师)随教学进度在教学平台上或整体性课程资源中实时同步更新的教学与辅导材料,包括教师教学中使用的、上传于教学平台上、以及更新于整体性课程资源的文本、音视频、多媒体材料等内容。

       对于整体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教学执行过程中不断更新优化的过程性材料,是教学实施过程的材料与记录,是整体性课程资源的基础和积累过程。而整体性课程资源是对生成性课程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集中展现和成果汇总,是课程资源较完整的集中呈现和封装结果。反过来,集中呈现和封装完整的整体性课程资源,可为教学实施和资源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与积累。整体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课程资源之间是不断相互修正、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见图1)。

      

       图1 整体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设计

       按照“标准化、一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课程资源内容建设总体要求,兼顾“总部+二级学院(学习中心)”的办学模式,充分考虑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及应用平台等实际状况,云南开放大学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模块化内容设计,还针对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学历与非学历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贯通、学历教育不同层次间纵向衔接(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整体性课程资源还是生成性课程资源,均须满足内容模块化设计要求与一体化设计要求。

       1.内容模块化设计

       结合远程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在教务、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需要,课程资源内容包含规定模块和自建模块两类。规定模块是一门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是建设任务的最低要求。建设者在满足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进行自建模块的教学设计,增加“自选动作”,进一步丰富优化课程资源。

      

       图2 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

       学校资源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将“规定动作”固化下来,发布给建设者,用以规范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格式。由于纯文字描述的建设要求往往因阅读对象不同而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进而造成建设的课程资源形式与内容五花八门。为此,将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直接封装为一个多级目录的文件包(如图2),每个目录包含有子目录或要完成的文件,文件中清晰描述了内容和格式要求,并提供范例(内容详见下表)。此模式不仅能使建设的课程资源具有较为完备的内容,满足基本的教学与管理需要,而且有较统一的格式,方便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进行后续管理和技术处理。该内容规范以模块化思想设计和封装,不同模块实现不同功能,方便使用者“即查即用”,其中的文档以短文档为主,将文件名设置为直接表示核心内容的名称,方便检索查看。依此内容体系制作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学实施部门进行教学和管理,完成对学习者的基本指导和学习支持服务,满足远程开放办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全日制教学资源在这一套规范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将更加完善和规范化。

      

       2.一体化内容设计

       为了实现双模式下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互换目的,课程资源建设在规划初期应根据办学需求和教学需要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即根据不同教育层次(高中、中职、高职高专)设计立体化接口,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以实现不同层次教育(中职、专科、本科)的纵向衔接,以及不同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岗位证书与专业课程)的横向贯通。

       依照双模式下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思想,课程资源建设应设计为以课程为单元、立体化、贯通型的一体化课程资源。在资源建设的规划阶段,学校应统筹好从中职、高职(专科)到本科课程的培养目标层次划分和纵向衔接的一体化方案,统筹规划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方案,以及课程与项目证书关联的一体化方案,同时还应制定好衔接与呈现方式,以此来规范和指导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一体化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三方面:

       一是教学层次一体化建设:将贯通本科、专科(高职)、中职的课程进行基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和分层次的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资源中以不同的格式明确划分出课程内容的层次。

       二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一门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明确课程内容与实践安排的相互联系,并使用同一标识和格式标明实践模块,使课程内容学习与实践实训能够相互促进,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三是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建设:应使课程内容与对应的课程设计互相印证、互相促进,使课程设计不脱离课程教学内容,且又突出重点。

       在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中,学校还特别规定了内容衔接一体化的各层次格式要求、实践内容格式要求和标识、课程设计格式要求和标识。将衔接方式、呈现格式等进行统一规定,可以方便学习者识别,有利于形成学校课程资源的系统特征。

       在“一体化、贯通型”思想指导下建成的课程资源,既具有个性化特色,也具有较为统一的用户界面;既能使不同类型学习者在学习立交桥中直接切入适合自身层次的模块中进行学习,又能满足较低层次学习者向较高层次纵向直通,还能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互促进,以及学分银行中各类证书、各层次学历课程的互通和衔接。

       三、课程资源的形式设计与建设

       双模式下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双模式教学为目标,在模块化内容设计和一体化内容设计的基础上,以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多种形式的整体性课程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为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整体性课程资源可设计为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手机课、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五种形式。它们在形式表现上各不相同,内容上又各有侧重,适合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或教学机构使用。它们之间既相互递进,又相互融合,可分步实施、逐步升级完成建设。

       1.五种互为补充的整体性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它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辅导、作业解析、考试辅导、在线测试、教学互动等信息进行集中封装,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全面的导学、助学、辅导和互动。网络课程作为基础的整体性课程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的课程能够实现全面覆盖,并构建专业学科的课程资源群。其他几类整体性课程资源都是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升级建设完成的。

       课程学习包。它是将教材、部分实践教学素材、模拟实验软件、过程性考核册、复习指导、模拟试题等材料封装为一个实物整体(如教材+光盘+部分工具或材料等)。其使用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特殊课程,如需要手工素材支撑的课程、部分不适宜在网络上操作的实验实训教学课件;二是不方便获得网络资源的学习者。

       手机课。它是为了适应移动学习用户迅速增长的需求而开发的、适于手机显示和操作的课程资源。学校应从课程特点、个性化学习习惯、学习者层次分布等方面出发,组建专业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教师团队,挑选部分适合的课程建设成手机课程,实现手机课程与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多个平台之间的互通。

       视频公开课。它以授课视频为主,主要讲解课程主体内容、重难点和典型案例。学科专业资源建设初期,可先将专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建成视频公开课并集成到网络课程中,然后依据网络课程以视频为主体的特点进行整体的页面设计和技术更新。随着建设工作的推进,逐步把视频公开课推广应用到大部分的网络课程中。

       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除了规定的必要内容外,还要有交互性强的动态网络教学平台、实时更新的课程教学材料、完备的辅导答疑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可从已经建成的手机课程、视频公开课中挑选出能够突出表现学科代表性、建设团队实力、应用成效和技术优势的教学成果、建设成果、应用成果、学科成果等,同时应整合并升级其技术平台,增强其交互性,使已有的优质资源逐步升级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2.立体化课程资源间的“攀爬式”螺旋上升关系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手机课、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不断更新优化的源泉。在教学实施、师生交互、学习者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重点的不断调整、学习难点的不断析出,以及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效果反馈与资源使用效能反馈,会不断激励教师(资源建设者)更新优化课程资源,这为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更新提供了素材。教师(资源建设者)应将积累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益于课程教学的内容,并应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经过内容加工和技术加工,丰富到对应形式的整体性课程资源中去。

       逐步完善的整体性课程资源反哺于生成性课程资源,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积累奠定更加坚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中提炼的内容也更有指导意义。

       生成性课程资源和上述五种形式的整体性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互为促进、相互融合,在建设与应用方面形成了“攀爬式”的螺旋上升,两大集群的课程资源都将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3.逐步升级建设以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手机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构成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体系,供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这五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内容各有侧重,从内容涵盖面和技术整合手段上来说,存在递进关系(见图3)。学校可从建设和应用的实际出发,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先建设网络课程和课程学习包,再技术升级为手机课程,然后通过授课视频制作与更新来建设视频公开课,最后挑选出其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如此便能实现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下面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阐述其资源逐步升级建设的步骤:

       第一,全面建设网络课程。由于网络课程包含了较为全面的导学、助学、辅导和互动内容,不仅能实现对学习者的指导,也对实施办学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全面建设网络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内的课程实现全覆盖,构建专业学科的课程资源群,对于实施多级办学的远程教育机构是必要的。网络课程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初步课程框架,只需根据学校制定的内容规范完成相应的内容建设,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整合即可。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课程学习包。如前文所述,课程学习包的使用侧重两种情况:一是提供给不方便获得网络资源的学习者;二是部分需要单独封装的特殊课程。前者只需将已建成的资源印刷为教材或刻录成光盘,就可以供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使用;后者需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制作单独的手工素材、开发实验实训软件或演示课件,再和原有的教材等包装在一起,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课程学习包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状况和课程内容实际需要选择建设。有些区域也可实现课程学习包的全面覆盖。

      

       图3 逐步升级的整体性课程资源形成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第三,从已有的网络课程中挑选适宜的课程建设手机课。手机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受众面分布、学习者层次、学习内容(是否适宜用手机表现、是否适宜碎片化学习)等因素。通过新的教学设计、媒体设计、技术整合而建设成的手机课程,能够实现与其他形式课程资源及交互数据的共享与更新。例如受众面最广的“开放教育学习基础”、文化素质类和旅游类的一些课程等。手机课作为移动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能对主要的学习资源形成一种补充,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第四,将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成视频公开课。视频公开课要求对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的授课视频录制,讲解重难点和典型案例,并提供相关的视频参考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辅导材料,视濒公开课是一种更为形象、直观和有效的学习资源,建设也更加耗时耗力。因此,视频公开课应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形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若条件允许再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

       第五,择优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手机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不但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升级,同时也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师资队伍和资源建设队伍。开放大学可从建成的手机课、视频公开课中挑选具有代表性、质量好、队伍强、成果多的课程,聘请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建设、优化平台、丰富内容,将其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秉持“五个一流”的标准,不求数量的短期增长,成熟一门建设一门,逐渐打造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示范形象,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示范和标杆。

       上述几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不是相互孤立的,在升级建设的过程中,应保持几种形式资源内容同步更新,不断完善和丰富,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四、双模式办学的课程资源应用策略

       双模式下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应用,应同时考虑远程开放学习者和全日制高职学生。我们期望通过建设“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资源和平台,结合课程资源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建设和应用完备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建设功能完备的网络学习平台与移动学习平台

       通过建设贮备海量资源、交互性强、管理智能、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使用,提供完整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考核辅导、学务管理等服务,以及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学科专业课程群导航服务,引导学习者产生类似“链式反应”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不断深入学习,不断进行成果积累。

       同时,建设与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存储共享、交互共享的移动学习平台。若抛开已经建成的网络学习平台,孤立地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势必会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资源、存储、管理等的极大浪费。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如果不能实现数据互通、学习资源同步更新、学习过程合并记录,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学校应将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进行统筹建设,共享后台数据,分别针对计算机和手机使用特点,设计开发不同的前端以满足固定接入和小尺寸移动终端设备接入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建成的两个平台能够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存储空间共享、教学管理与学习行为的共享。这些对于课程资源的应用推广、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以“微课程”构造课程知识框架与专业课程群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适应“碎片化学习”的潮流,探索碎片化学习材料组织方式,打破原来每堂课固定时间的规定,将课程知识解构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将“微课程”根据课程知识脉络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课程的完整知识框架。最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课程之间的知识互用关系、理论实践关系等,构造资源完备、脉络清晰、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专业课程群。

       3.将泛在学习理念与混合型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平台与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交互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的环境,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混合型教学模式应用到远程开放办学和全日制办学中,将会充分发挥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的效能,并引导学习者使用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进行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

       4.应用“翻转课堂”促进全日制教学模式创新、优化远程开放课程资源

       在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和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的支撑下,全日制教学的教师可对教学进行“翻转课堂”式的设计:即安排全日制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教师规定的进度和要求学习在线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则组织学生针对已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互动讨论和辅导答疑,或完成某些对应的实践任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双重模式开放大学中的创新应用能取得多方面的效益。首先,同时服务于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教育,使课程资源建设成果应用效益实现最大化。第二,重新建构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按照自身习惯自由安排时间进度,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交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意识。第三,通过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和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等反馈,教师可进一步了解课程资源的欠缺之处,有助于教师不断修订完善课程资源,从而形成课程资源“建设—应用—反馈—修正”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利用全日制教学的教学过程促进了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5.应用课程资源促进全日制高职完全学分制改革

       推行高职院校的完全学分制改革,需要完备的学分制度体系和课程体系,保证每学期滚动开设大量课程供学生选学,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数、生师比、设施设备等条件不能达到实施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双模式下的开放大学可将课程资源提供给全日制高职学生。具体而言,公共课、选修课、素质教育课等可供学生在线选课学习,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过程并通过考核后给予学分认定,这可以解决师生比不足的问题。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先由学生使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混合型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协助学生解答学习疑难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对于实践实训课程而言,首先要求学生使用虚拟实训软件和在线实验实训辅导课程进行预演,以提高实际的实验实训成功率,减少设施设备的损耗和占用。

       双模式下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资源在全日制教学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日制办学在师生比和课程开设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充实课程开设数量、高效利用师资、共享优质课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全日制高职完全学分制改革。

       6.利用成熟社交媒体推广应用课程资源

       建设课程资源需要“高投入”,只有将其广泛应用、发挥其最大效能,方能实现“高产出”。学校自建的学习平台虽然性能较稳定,提供的服务较全面,但用户群体相对封闭,其推广应用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利用成熟社交媒体推广应用课程资源不失为一种“短、平、快”的办法。一方面,采用目前很多网站都采取的多种账号登录的方式(包含QQ登录、新浪微博登录、人人网登录等),登录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或移动学习平台,这为用户省去了注册和管理繁多账号的麻烦。且这些社交媒体已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推广和应用课程资源、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是一条捷径。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新浪微博、豆瓣小组、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应用和传播课程资源。这些社交网络平台有丰富实用的功能、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合理利用这些平台来应用和传播课程资源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开放大学转型和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资源建设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云南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高职教育双模式办学的现实,从课程资源分类、设计原则、建设策略等方面重点探索了如何统筹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紧紧围绕提高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服务与质量、推进全日制高职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而展开。本文期望通过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的统筹建设,实现开放大学双模式办学的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收稿日期 2014-02-20

标签:;  ;  ;  ;  ;  

开放大学三维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