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新挑战、新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_农民论文

新阶段、新挑战、新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_农民论文

新阶段 新挑战 新发展——“市场化#183;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新阶段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新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大“卡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于2000年5月24日至26日, 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共同举办了“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6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陈锡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原所长牛若峰、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瑞珍、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温思美、浙江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顾益康、杭州商学院副院长张仁寿以及浙大“卡特”主任黄祖辉、副主任张小蒂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战略性结构调整”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与研讨。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浙大“卡特”高级顾问高尚全介绍了不久前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会议的三个议题,尤其是有关IT产业的有关情况,并以“通过立法推动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为题就土地使用权的立法问题做了发言。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产品供求关系问题。我国农业从总体上看,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讲究农产品品种、质量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农产品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的不利局面,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不失时机地从“增产战略”转移到“增效战略”上来。但在转移中仍应注意中国粮食供求中的数量问题,因为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人增、地减、消费水平提高”这三大趋势交织在一起,实际上需要有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为此,必须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始终注重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始终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

2.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问题。原本并不合适分散在农村从事的工业生产,却在过去的20年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中国乡镇企业这种奇特的经济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近年来,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乡镇企业不仅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它在农村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开始下降。乡镇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步伐,解决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可能仅靠乡镇企业这种就地转移的模式。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和重新选择的时期。

3.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农民的收入增长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仅靠1.3亿公顷耕地难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目标。 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减少农民的数量,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在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矛盾仍很尖锐的情况下,实行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战略,可能是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加入WTO的挑战问题。中国加入WTO在即,提升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已迫在眉睫。有专家认为,尽管加入WTO 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农业部门来讲,短期内将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对许多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的中低收入阶层农民的收入和就业,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但也有专家指出,从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进口粮食的数量及其影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的差别等方面分析,只要应对得当,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也是利大于弊。还有专家认为,加入WTO的更大好处在于它对我国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农业生产、加工、贸易领域广泛地引进合作与竞争,能大大增加我国农民、农业企业、政府部门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农业发展的危机感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在迎接挑战时采取积极而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把加入WTO所提供的发展机会变为现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结构。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我国优势农业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此不仅可以缓冲加入WTO对我国农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能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有效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关于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应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应符合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比较优势最终体现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快科技进步,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实现各地农业互补互利的格局;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积极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与以往人们多关注于指导、教育、培训农民怎样调整结构不同,与会专家提出更重视用市场规则来引导农民,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积极做好示范引导和各项服务工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会专家对“绿色生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一般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外,对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农民的继续教育、食物健康安全、农药施用效率、秸秆焚烧等也有专门的研究,结论多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如由大城市率先制定并实施进城农产品标准,通过终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来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

3.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家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该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或五个阶段,并提出各阶段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但各地情况不同,只能进行单一指标的比较,而不要人为地对各指标确定一个权重值来进行农业现代化总体状态的绝对比较。

(三)农村改革与制度建设

1.土地使用权立法。为了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也为了满足加入WTO的有关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农业经济活动提供稳定、透明的法律制度框架和政策环境。在农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期限问题解决之后,土地权力的广度和保障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不解决这些矛盾,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这两大中心任务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有必要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立法来解决农村土地权利分割和保障等问题。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立法方向是长期化、市场化、资本化,尽管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2.建立农民合作制度。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农民的合作制度相结合,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农业制度安排,也是当今世界凡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民的合作组织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代表们认为,要尽快制定中国农民合作与组织法或条例,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税赋关系、会员制度、分配原则等做出规定,为农民合作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提供法律的支撑与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持农业的家庭经营这个农民合作的前提,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合作化之路;尊重农民的意愿,重点扶持民间自发形成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3.改革小农生产方式。有专家指出,小农生产方式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总根源,中国需要一次新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的特征是以农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农村、农业、农民进行同步改造,以创立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小农向大农的转变。许多代表指出,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农民主体地位、农业管理体制上的制度安排,对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标签:;  ;  ;  ;  ;  

新阶段、新挑战、新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