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正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却逐渐显露出了差异,这种非均衡发展下的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对中国区域化经济分析的相关文献,从六个方面梳理分析了这种差异化产生的原因。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众多,在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这众多的因素,整体来探究这种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质。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1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以往增长了快20倍,并且保持高速增长,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就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尽相同,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差距在逐渐地增大,这种现象的出现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要想消除这种影响,那就必然要分析清楚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在经济学者的分析探究过程中,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产生的影响分析始终较为困难。从相关的文献来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差距的影响是复杂的[1]。
(1)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政府的各项开放政策和丰富的本地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资源和政策具体体现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策作用于创新上。物质资本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这同时也决定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提高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是高水准产业集聚的必要形成因素。政府也在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政府制度的供给优势有效利用起来,那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将非常有利。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稳步持续的发展,离不开高技术与创新成果,有了高科技与创新成果,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才能持续。
(2)产业集聚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加产业的竞争力,并且使得其他生产要素也在本地区集聚,这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会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规模经济效应、区域网络效应、产品技术创新和学习效应、人才共享效应。首先,规模经济效应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充,长期以来,企业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其次,产业集聚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有促进作用,获得信息的成本将会降低,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将会提升,收益达到最大化。而与此同时产业聚集产生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极大程度地增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催促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提高本身的效率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等。又由于产业集聚而形成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高科技创新人才沟通交流更加便捷,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结构性失业率降低,阻止了人才的流失,有效就业率提高,从而影响整个集聚区域的内部经济效率提高。
(3)根据古典经济学观,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的分工程度更加的精细化,从而显得更加专业。第二是由于集聚区域的产业比较集中,各个产业彼此之间有着联系,这就能够使得劳动力市场和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达到最大化的发挥。据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单独厂商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其生产率,竞争优势也会随之提升,最后提升行业效率和本地经济增长。
(4)产业集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地区资源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质量提升了,促使着企业结构完善升级,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机制,产业集聚会加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加快又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的发展。也就是说,假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那么这也会促使该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为共同发展,两者互相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
2.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首先,对于不同的地区,劳动力流动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对于西部、东北地区来说,劳动力流动会使原有的经济差距再进行扩大,而相反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劳动力流动却会减小原本区域的经济差距。所以对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差距问题需要根据地域去分析,不能仅仅根据某一地区的情况便得出全面的结论,想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是需要各地政府去根据各地方的情况来制定管理方法。
其次,城镇化的普及也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据经济学者研究发现,城镇化未完全覆盖或没有覆盖的地区相比城镇化覆盖完全的地区,其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是逐渐增大的。这也说明了城镇化的实施是有必要的,城镇化的实施从居民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对居民有利的同时也能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发展,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够体验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不同[2]。
最后,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但也不能只有资金,现如今,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创新创造能力、个人对于崭新失事物的接受度等等都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现在的时代,知识经济尤为重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想要提高经济增长,就必须对人力资本的累积重视起来。
3.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某些产业因为某一地区的需求或者是资源情况发生改变后,从一个区域迁移至其他区域发展,这一个经济过程被称为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不管是对其转出地区还是转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若转入发达地区,则会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拉大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差距,若转入欠发达地区,则会帮助欠发达地区拉近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在1990-2000这个区间,我国的产业转移的主要集中区域是东南沿海区域,主要为转接国际产业,但在当时地区内的转接产业发展也不均衡。在2000-2010年中,我国已经从单一地转接国际产业发展到国际、区际双线发展,并且将主力放在了区际产业转移上。我国的区际转移又可按空间尺度划分为全国范围内和省区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有三个特点:①产业的发展地区从原本的东部沿海区域转移到了中部、西部区域;②沿江、沿着交通干线的企业纷纷以轴线式进行产业转移;③这种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虽然使得中部、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但是这种失衡了的产业转移造成了中西部某些地区形成了产业高地,反而使得中西部自身内部的经济差距扩大了。产业转移在省区域范围内的话,只是从原本的经济发展较快县市转移至欠发达的县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00年,不论是在哪个空间尺度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显示出了它们的正向促进效应,各个区域增量的贡献率高低依次是经济区、县域、省域。2010年,产业转移在经济区和省域上对区域经济差异显示出了负向促进效应,也就是有助于降低区域经济差异,其中经济区相比于省域的贡献率高。县域的贡献率虽相比以往有所降低,但仍是对区域经济差产生了正面的效果。
4.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尽管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富、区域自身的经济状况,我们无法改变这些客观条件,但是制度却可以强制你变迁或者诱导你变迁从而进行创新,使得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有序地进行。
在区域层面上,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了三个因素上:技术、资本、区域劳动力的结构性影响,制度组织结合起了其他生产要素,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便是从此而来的。不论是强制性变迁还是诱致性变迁,都体现在了自从转轨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并且两者相结合,未来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但是因为地方政府身份的特殊,所以它们也在区域制度变迁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一种正式制度的变迁,它们竞争的内容就恰好反映了一种制度竞争。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想要在这种竞争中得到优势的话,就必须在构建这些制度时有所创新:首先,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充分;其次,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做到及时、充足;再次,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改革完善;复次,对于行政方面的改革要持续推进;最后,制度的完善离不开良好安全的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在这五个综合层面上的竞争可以避免争夺资源的对抗性竞争,这样的竞争会进一步地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3]。
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一种特定的情况,技术、资本和劳动力需要制度将它们以独特的结构组织起来,这也是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且这种独特的结构组织也协同上述三个因素发挥着它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创新能力逐渐产生,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的竞争力,区域经济想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因为创新理念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所以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也会加快,这种影响是良性的,这一区域的创新会带动周边地区也进行创新,这种良性的影响势必会带动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扩散和知识扩散,具有强的创新能力的地区能够影响其他周边欠缺创新能力的地区,提高创新能力欠缺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汽车工业发展比较快速的安徽芜湖,这种快速发展并没有拉大它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反而是因为汽车工业发展快速,带动周边地区出现了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所提升。
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扩散效果是不同于企业技术的创新扩散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又不尽相同:一方面,创新扩散在是本区域里企业内部的一种扩散,还有企业之间的一种扩散;另一方面,创新扩散也是先创新区域向后创新区域进行扩散。这种创新扩散与技术的创新扩散不同的在于它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精神的扩散,在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在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往往其周边地区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时我们再进行纵向比较,发现这种创新能力有着很快的增长[4]。
二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在区域创新能力中拥有很强后发作用的技术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该地区在生产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随着产业规模逐渐地扩大,企业的利润也在逐渐增长,随之投入的研发费用也会增长,这个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而这种创新会给本地区带来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该地区人才和资源的加入势必会增加其经济发展,而缺乏创新能力的地区因为人才和资源的流失在竞争中会更加的处于下风,这种循环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拉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对于发展速度更加保守缓慢的地区,这种经济差距将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对于这一影响,其结构肯定是加快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看其地区是否具有知识创新能力或者是制度创新能力。如果周边地区具备这两种创新能力,那么就会形成上述所说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而如果周边地区并不具备这两种创新能力,那么就会形成上述所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6.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反映一个地区财政支出政策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则是含有财政支出的变量,其经济增长是否收敛。不同的地区,其财政支出的项目对于本地区内的经济增长收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总体上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条件是具体的财政支出项目,比如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和支农支出。这些财政支出项目共同影响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收敛与否。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支农支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收敛影响。这些支出对三大经济区域的影响却不相同,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经济建设支出与科教文卫支出都同样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有着良好的作用;而对于中部地区来说,这两项支出项目却没有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起到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的情况看来,这两项支出项目也是没有像东部地区一样的影响,效果不佳[5]。这也就说明了地区间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有着差异性的,在支出项目这一方面,不可盲目地生搬硬套,对于某个地区有良好影响的项目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很有可能达不到任何的效果。
所以,对于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还需分地区、分情况进行讨论,具体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随着地区的不同,其影响也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冯倩.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2]温会丽.我国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7.
[3]刘若昕.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30(06):899-905.
[5]于鸿君,马庆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根源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04):25-30..
作者简介:赵璇(1989.09-),女,河北石家庄人,2012年6月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学历,工作单位河北空港贵宾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运行服务部值班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服务质量管理。
论文作者:赵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区域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地区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 差距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