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人民医院 广西藤县 5433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螺旋CT表现。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螺旋CT机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CT征象特征,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检查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6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螺旋CT检出坏死股骨头75个,单侧发病42例,双侧发病22例。I期股骨头24个,星芒状结构变形,骨硬化或骨质疏松;II期股骨头22个,囊状透亮区及骨硬化;III期股骨头29个,骨碎裂、骨硬化、关节面塌陷。结论:螺旋CT具有高分辨力,能够清晰显示早期股骨头坏死范围,同时根据CT表现及征象可准确进行分期,有助于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
股骨头坏死亦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是骨细胞缺血坏死引起股骨头塌陷、骨小梁断裂的常见骨科疾病,可伴有髋关节功能丧失。临床上,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比较隐匿,多发于30-50岁青壮年,且治疗难度相对较大[1]。一旦发生股骨头坏死,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否则发展为关节炎,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和治疗是延缓股骨头坏死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目前,螺旋CT是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影像手段。本研究以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对象,分析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表现及征象特征,旨在为螺旋CT诊断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32-76岁,平均(46.5±8.2)岁;大部分患者的起病较为隐匿,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或下肢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受限,伴有活动障碍。其中,有酗酒史34例,长期服用激素史26例,有外伤史18例。
1.2方法
采用日立ELOS-16层全身螺旋CT机进行检查,层厚、层距均为5mm,螺距1:1,窗位200Hu,窗宽1300Hu,扫描髋臼及股骨颈,必要时进行薄层扫描,层厚2mm。
1.3分期标准
依据Froberg提出的标准进行分期[2]。0期:正常;I期:骨小梁结构增粗,扭曲变形,骨质疏松或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II期:骨小梁星芒状结构消失,囊状透亮及斑片状骨硬化区;III期:骨碎裂,新月征,关节面出现塌陷;IV期:关节面塌陷,骨碎裂,股骨头不完整;V期:合并髋臼缘增生、股骨头肥大畸形、关节间隙狭窄。
2结果
6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螺旋CT检出坏死股骨头共75个。单侧发病42例(65.6%),双侧发病22例(34.4%)。CT表现:①骨小梁增粗、融合、变形,“星状征”异常改变;②股骨头骨质增生硬化,小斑片状、条状、点状密度增高影;③股骨头囊状低密度区,股骨头内有类圆形或小圆形囊状低密度区,不规则或多发散在分布,病灶数目不等、大小不一。Froberg分期:I期股骨头24个,占32.0%;II期股骨头22个,占29.3%;III期股骨头29个,占38.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临床上,造成股骨头坏死的致病因素较多,一般认为导致股骨头坏死发生的诱因主要有酗酒、激素药物、创伤等[3]。其中,长时间酗酒的人骨内脂肪含量较不饮酒的人高,骨内脂肪含量增加会促使骨髓腔内压力增高,伴随脂肪栓的形成,可使血管床和血组织逐渐减少,最终出现血供障碍;激素药物的使用可对脂肪细胞和脂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前者异常增生、后者出现紊乱,可诱发骨细胞死亡;创伤对组织血液循环的危害较大,因外力作用出现的创伤损害股骨头血液循环,会进一步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与此同时,动脉硬化、放射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等也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男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较多,主要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酗酒和皮质激素治疗,因二者导致股骨头坏死发病的患者多达90%以上[4]。一般认为,诸多因素导致股骨头坏死发生的病理改变是相似的,主要为细胞坏死,血管再生,随后新骨形成,骨小梁吸收。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密度改变为单纯硬化,随后进展为单纯硬化性死骨,并逐步转变为混合硬化死骨。1996年,Froberg等提出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标准,其中I期为单纯硬化,II期为混合硬化,III期为死骨,IV期为混合硬化死骨,I-IV期单纯硬化逐渐下降,密度动态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发展过程相符。Ⅲ期股骨头坏死是疾病诊治的关键期,病变进入碎裂塌陷期,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故早期股骨头坏死主要为关节面塌陷的I-III期。本研究中,I-III期股骨头分别检出24个、22个、29个。
CT是检查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股骨头早期硬化,其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较高,观察股骨头坏死区内囊变,测定CT值,可以直观显示正常组织、坏死组织、恢复组织的密度差异。另外,行薄层扫描,能够清晰显示骨纹理分布、骨皮质改变情况。早期采用CT进行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上有着明显优势[5]。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明确病损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临床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股骨头皮质断裂,连续性遭受破坏,但股骨头形态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质塌陷现象,这一病理过程是股骨头坏死分期和治疗的重要标志。“双边征”可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其外皮质线向股骨头边缘外突出,线影为断裂骨质突出股骨头外的边缘,这是早期股骨头塌陷的主要表现,也是判定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基础。
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可以包括两个阶段,即早期和晚期。病理时期或阶段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就不同;早期需要以保留股骨头、恢复关节功能为治疗原则,晚期则要以病变的具体范围及严重程度作为依据提供可靠的手术治疗。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利用清晰图像可以获取病变的具体范围,同时便于医师对股骨头坏死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临床中,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依据主要为股骨头形态、密度改变,髋臼和关节间隙改变,周围软组织变化,部分不具特征性的股骨头坏死需要与其它髋关节疾病相鉴别。⑴髋关节结核:单侧发病者比较多见,观察可见关节间隙逐渐狭窄,股骨头软骨及髋臼存在骨质破坏并出现增生现象,股骨颈邻近骨骼同时伴有骨质疏松,大腿根部形成寒性脓肿及窦道,病变晚期可出现骨性强直畸形关节。⑵髋关节退行性变:破坏期形成囊肿和骨硬化,骨性关节面变形,关节面下出现囊变,位于增厚的骨小梁之间,股骨头裂隙样改变少见,股骨颈变粗变短,髋臼及股骨头畸形。⑶股骨颈滑膜疝:囊状影伴骨质硬化,囊状影位置具有明显特征,位于股骨颈近段前侧皮质下和股骨头基底部、股骨颈中轴线外侧,少部分病变可位于股骨颈中部,股骨头无变形。
综上所述,早期股骨头坏死的CT征象具有典型特征,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分期,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支持。
参考文献:
[1]蒋燕,严娅.CT诊断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价值及征象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7):96-98.
[2]顾苗苗,张世昌.X线、CT和MR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11):2137-2140.
[3]随义,姜西良,王勇.CT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321-322.
[4]黄俊武,叶菊花.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2):128-130.
[5]蔡维波,王琨,周令飞,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CT、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5):595-597.
论文作者:胡伟雄,吴培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股骨头坏死论文; 股骨头论文; 关节论文; 股骨颈论文; 螺旋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