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君芳[1]2000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Ⅱ期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治疗法对老年性Ⅱ期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目的:为了探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老年性Ⅱ期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尤其是与传统中单纯西药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之间的比较。 资料与方法:按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最新西医诊断标准,共调查了400例患者,均确诊高血压并坚持服药在3个月以上,其中中西结合治疗组与西药组各20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年龄为62.91±3.28(60~75岁),男性90例,女性110例;职业为干部72例,工人81例,专业技术人员25例,无业人员8例,其它14例。西药组年龄为63.22±2.61(60-75岁),男性98例,女性102例;职业为干部71例,工人84例,专业技术人员26例,无业人员6例,其它13例。采用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Croog SH博士提出,哈佛大学公卫学院Testa MA博士等进行简化,并经湖北医科大学杜勋明教授结合我国国情构造的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量表。 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之间生活质量比较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睡眠状况、生气或活力、焦虑、压抑、强迫 症状、工作状态、敌对等项日上评分商于四药治疗组,二者之间均有非常显 著差异(P<0,OI);性功能失调与人际关系敏感二个项日评分比较无差异o >0.os)。2、中西医结合组中各证型之间生活质量比较:肝火亢盛组优于痰湿 堕盛组(P<0.05);肝火亢盛组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P<0.of); 痰湿塑盛组优于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P<0,05);阴虚阳亢组与阴阳两虚 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05)。3、西药组中各中医证型之间生活质量比较均 无明显差异(均P>0.05)。4、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之间年龄、职业、性别 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l)。以上可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性*期高 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优于西医治疗组;在中医各证型中,其生活质量的 优劣依次为:肝火亢盛组>痰湿塑盛组>阴虚阳亢组一阴阳两虚组。 结论:治疗方法对老年性*期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同证 型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罗凤英, 尹思源[2]2014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优势浅析》文中认为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ISH)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少部分发生于青年人高动力循环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血压波动大、脉压差大、并发症多、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殊性。目前西医治疗OISH主要强调平稳、缓慢、小剂量、联合降压;遵循个体化原则降压。但如何稳定降压及如何在降低收缩压的基础上不影响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不明显影响舒张压,缩小脉压差是该治疗的最大的难点;中医药治疗OISH显示出多靶点、多途径降压及病症结合的治疗模式协同降压、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等优势,但单纯的中医药治疗降压却很难使血压达到理想标准。本文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改善OISH患者症状、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等发生的优势。
于明[3]2010年在《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案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降压总有效率为93.3%,24h动态血压下降值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多项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恰当的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韩淑花[4]2011年在《中西药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明确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具体疗效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明确降压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查找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文献,在严格评估文献质量的基础上,使用Cochrane Handbook 5.0.2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估的标准来评估所纳入的文献的质量,试验结果使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2、采用计算机随机、阳性药物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30例,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及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降压颗粒,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的降压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对照组降压西药选择不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相对降压效应也不同,但总体上不劣于单纯的西医疗法;在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西医结合疗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高血压排前三位的头晕、头痛、心悸的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文献方法学质量方面,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支持,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客观、使结论更具说明力。2、降压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诊室血压的收缩压,优于单纯应用西药的对照组(P<0.05);24小时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负荷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降压总有效率均达98%以上。对于中医证侯积分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杜氏高血压量表11个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除性功能失调及生气或活力两项目外,其余项目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量表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试验组各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在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5个因子方面治疗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除恐怖及偏执这两个因子两组比较无差异外,其余因子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结论:以降压颗粒联合西药的试验组降压安全有效,验证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的评价,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戴伦[5]2016年在《高血压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文中指出丛艳彬~1,迟相林~(1,2)(1.青岛大学医学院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威海264423;2.山东大学医学院)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主要是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往认为,AD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神经免疫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紊乱等。近年研究发现,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同时也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而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血管
孙诗阳[6]2016年在《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文中认为目的:高血压病是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年递增。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老年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将是未来医学界工作的重点所在。安全、有效而持久的降低血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靶器官损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医学界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大量研究证实,中西药联合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既可平稳持久降低血压,减少脉压差,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能预防和减轻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其近期疗效与远期获益均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病历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国医大师李辅仁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中的用药特点。方法:采集符合入组条件门诊病历,利用统计学软件与人工分析相结合。1.门诊病历收集:从北京医院门诊病例库中,对国医大师李辅仁诊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病历进行拍摄,采集真实有效的病例信息。2.数据标准化项目录入:通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录入了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病历,实现了对病历的临床信息多元化、准确、基本完整的结构化收集。将门诊诊疗过程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摘要、中医诊断、西医诊断、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统一转换成可供分析的数据,便于分析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经验。通过人工分析和统计学软件互补,共同进行数据分析,参照后得出结论。3.结合分析:将病历整理体会和后台分析的结果比较,相互验证,补充,得出最终结论,寻求李老认可。结果:数据分析与手工统计结合分析结果:106份门诊高血压病病历对应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脾肾两虚、阴虚、血虚、风阳上扰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处方中最常用的方剂,除外自拟方外应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天麻钩藤饮、生脉散、杞菊地黄丸、酸枣仁汤、独活寄生汤、三仁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而在处方中最常见的药物为:枸杞(58次)、天麻(57次)、菊花(48次)、丹参(41次)、甘草(41次)、葛根(36次)、茯神(35次)、川芎(33次)、茯苓(29次)、石菖蒲(29次)、知母(29次)、白蒺藜(26次)、钩藤(24次)、石斛(23次),并分析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中所有药物之间两两对应的关系及频次。结论:将病历采集整理体会与系统分析结果互相验证,将两者相结合,请国医大师李辅仁弟子张剑主任医师核实,得出以下结论: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为以下4点:扶正固本为基础;平肝潜阳为常法;活血化瘀、宁心安神、滋阴清热为辅助;化湿和胃,开窍醒神为反佐。国医大师李辅仁常用对药:天麻、钩藤;菖蒲、远志;川芎、丹参;菊花、钩藤;丹参、党参;牛膝、川芎。
李浩[7]2009年在《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药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疗效与作用机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应与作用途径。方法(1)检索古代相关文献、近十年来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现状。(2)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270例EISH患者分为三组,即中药降压胶囊组(简称中药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组(简称联合组)和西药尼莫地平组(简称西药组)各90例。共241例患者完成试验,29例脱落,脱落率为10.7%,其中中药组脱落10人,联合组脱落14人,西药组脱落5人。试验疗程为4周,分析评价各组对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免疫球蛋白(IgG)、尿微量白蛋白(mALB)、β_2微球蛋白(β_2-MG)、转铁蛋白(TRF)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五项联检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组对早期肾损害的防治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探讨药物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与途径。(3)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对象,将SHR6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降压胶囊小剂量组(2g生药/kg,简称中药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简称中药大剂量组)组、降压胶囊小剂量(2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大剂量组)、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西药常量组)。连续灌胃8周。观察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属老年高血压的一个常见类型,具有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升高、波动不稳、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特点。中医药对老年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能明显取得优势互补临床效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治疗EISH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据。(2)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明显降低EISH收缩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有明显协同降压效应(P<0.05),且联合用药降低收缩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P<0.05)。降压胶囊对阴虚阳证候患者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非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中西联合用药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降压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两组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对EISH患者24h收缩压及白天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用药对患者夜间收缩压也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白天收缩压的降低作用既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的西药组(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值(P<0.05),且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也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组。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改善EISH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七个维度的积分值(P<0.05),且对其中的五个维度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尼莫地平(P<0.05),但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八个维度的积分均能明显改善(P<0.05),并且均优于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β_2微球蛋白的水平(P<0.05);联合用药后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组。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地平两组均能改善EISH患者血浆(清)NO、ET-1、TXB_2、6-Keto-PGF_(1α)、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P<0.01);联合治疗降低血浆TXB_2水平作用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组(P<0.05)。(3)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8周后,均能明显降低SHR模型收缩期血压值(P<0.05,P<0.01),而治疗4周后,仅降压胶囊大剂量联合尼莫地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降压胶囊(大剂量组)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能明显降低SHR左室重量及其左室重量指数(P<0.05);同时,能明显降低SHR血浆ET、AngⅡ水平,且升高SHR血浆CGRP水平(P<0.05),尤其降低ET及升高CGRP水平作用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各剂量组均能够使SHR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但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这种表达的降低更为显著,既优于单纯中药组又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P<0.01)。结论降压胶囊对EISH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细胞内皮功能、抗炎及降低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等可能是其部分作用机制。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对EISH的治疗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常玉新[8]2010年在《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二组,即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补肾活血汤和卡托普利,对照组给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两组降压的疗效分别为90.00%、8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在降压幅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改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少气懒言、肢体麻木、夜尿频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治疗组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13.33%,低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有良好的改善症状,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可靠。
潘立敏[9]2012年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文中指出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器敏感性下降等原因,血压变异性增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是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目前缺乏公认的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而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是否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改善血压变异,进而减少心血管风险,亟待研究。本项课题首先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也是课题重点,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天麻舒心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证治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一部分:临床调查部分1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而探寻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2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查体及理化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等一般情况;眩晕、头痛、头胀等47个症状,舌脉、口唇紫暗、目眶发暗、手掌暗红等14个特征;心肺腹等常规体格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320例患者纳入调查,12例患者因缺少重要资料予以剔除,共有30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9例(45.1%),女性169例(54.9%)。年龄60~89岁(70.12±8.747),其中60~69岁患者154例(50%),70~79岁患者92例(29.9%),80岁以上患者62例(20.1%)。3.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3.2.1因子分析与证候特征将调查表中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44个变量纳入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提取16个公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变异71.122%,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对16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症状群),请专家组判定中医证候,初始得出8种证候:阴虚阳亢,兼有血瘀(F3、F6、F8、F9、F10);阴虚阳亢,兼有痰浊(F7);阴阳两虚,兼有血瘀(F2);气阴两虚,兼血瘀(F1);气阴两虚,兼痰浊(F4、F12);肝风痰浊(F13、F14);肝风痰浊,兼有血瘀(F11);痰瘀互阻证(F5、F15、F16)。再根据主证相同进行合并,最终归纳老年高血压病5种证候: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风痰浊证、痰瘀互阻证。3.2.2老年高血压的证型分布规律根据因子得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阴虚阳亢证119例(38.6%),气阴两虚证60例(19.4%),阴阳两虚证25例(8.1%),肝风痰浊证57例(18.4%),痰瘀互阻证47例(15.2%)。再将患者按痰瘀辨证分组统计,痰浊证(各证型兼夹痰浊及肝风痰浊证)105例,占34.1%,痰瘀互阻证(肝风痰浊证兼夹血瘀和痰瘀互阻证)59例,占19.1%,而兼血瘀者144例,达46.8%,可见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浊、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兼夹证。3.3平均血压值与证型关系全天、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在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五种中医证型之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4血压变异及变异系数与中医证型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SBP-SD)在五种证型分布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血压变异性最大,而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平均动脉压变异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在五种证型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型血压变异系数最大,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3.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血压变异性及证候关系血压变异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 SD)及变异系数(DSBP-CV)与LVMI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0和0.460。各时段舒张压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与LVMI未见相关。各证型组间比较LVMI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LVMI较重,P<0.05。3.6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与中医证型各证型组间比较颈动脉内径未见差异(P>0.05);但IMT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阴虚阳亢组IMT值最大(P<0.05);颈动脉内膜光滑度及血流情况在各证型分布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证型间出现斑块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P<0.05)。3.7中医症状积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最小4分,最大83分,平均23.95±1.35分。五个证型组总症状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平均值来看,阴虚阳亢组积分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组,可见这两组患者症状较多。将308例患者依据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的P50(0.112)分为血压变异性偏小组,和变异性偏大组,并据此进行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经t检验,P50及以上组,中医症状积分更高(P<0.05),即血压变异大者症状主诉相对多。4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5种主要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其中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病机,痰浊、血瘀是重要的兼夹证。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在不同证型间具有显著差异,阴虚阳亢组患者的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较其他组大,提示阴虚阳亢是老年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特征及病机要点。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LVMⅠ值更大;阴虚阳亢组IMT最厚,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在阴虚阳亢及气阴两虚组相对较高,而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在P50及以上症状总积分更高,P<0.05。提示,血压变异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应格外加以关注。第二部分:临床观察部分1.目的评价天麻舒心方对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血压变异性干预效果。2.方法年龄在60~85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1级或2级,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治疗组(西药+中药)30例。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天麻舒心方(中药配方颗粒,温水冲服),150ml,2/日,疗程均为4周。观察过程中每周随诊1次,记录血压、症状、体征、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疗程前后进行安全性及疗效性指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疗效性指标:平均血压值(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SD)、变异系数(CV);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入组观察,其中门诊患者48例(80.0%),住院患者12例(20.0%);男性31例(51.7%),女性29例(48.3%);年龄60~75岁。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血压水平,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理化检查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值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显示两组药物均可较好的降低血压平均值;两组药物间比较,从第2周开始,治疗组降低收缩压的幅度较对照组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药物更强劲的降低收缩压数值作用;但在舒张压数值方面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组药物对舒张压的作用相当。3.3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3.3.1血压平均值变化治疗后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均有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全天收缩压(24hSBP)及日间收缩压(DSBP)降低幅度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治疗组在降低全天收缩压及日间收缩平均值方面更有优势。3.3.2血压变异性(SD)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24hSBP-SD)、舒张压变异(24hDBP-SD)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DDBP-SD)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均有改善作用(P<0.05),但治疗组仅对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具有降低作用(P<0.05),而对舒张压变异(NDBP-SD)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SD及DSBP-SD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3.3血压变异性系数(CV)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均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系数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系数,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CV及DSBP-CV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系数,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4PRA, AngⅡ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对PRA、AngⅡ均未见改善作用(P>0.05),而治疗组对PRA、AngⅡ改善作用明显(P<0.01);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治疗组良好的降低PRA、AngⅡ活性的作用。3.5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对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降低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各项血脂指标未见影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TG及LDL的降低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6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均显现了较好的症状改善作用(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具有滋阴潜阳,活血通脉的天麻舒心方具有降低老年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收缩压变异作用,并显示了降低血压数值作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PRA、AngⅡ、CHO、TG、LDL水平,安全性良好。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对血压变异具有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本项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进行查新,结果在MEDLINE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与本项目相关的报道;U.S.PATENT DATABASE及中国专利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专利文献;中医药新闻数据库等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新闻报道。并在以下3方面具有创新性及临床实用意义,1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老年高血压病证候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归纳出老年高血压病的5种证候特征(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是客观化证候研究的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同类研究辨证分型的依据。2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具有相关性,同时发现老年高血压病及其收缩压变异阴虚阳亢为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的病机,提示临床辨证老年高血压病过程以阴虚为本,特别是肝肾阴虚为本,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性意义。3天麻舒心方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值得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推广;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具有改善血压变异性作用,希冀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改善预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改善血压变异性或将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靶点,或将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张芝兰[10]2006年在《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它的诊断以血压测值为标准,以动脉血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著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随著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这些方面,中医药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高血压的病证名。但对于本病最为常见的症状——眩晕、头痛的认识却极为丰富,并且从古代眩晕、头痛的文献及与水肿合并出现等的记载分析,也可看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血压病所引起。因此系统整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眩晕、头痛的认识,将有助于现代中医临床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祖国医学对眩晕、头痛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古代有关眩晕、头痛和现代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历代医家诊治高血压及其相关证候的经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古代部分主要分析总结了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眩晕与头痛的中医文献,在全面汇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断代史的方法,对先秦至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以及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背景下,分析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高血压病相关证候的认识特点和治疗经验。现代部分则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现代医家对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全面综合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临床辨证的三类十一个证型,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综合分析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①提出了肝火上炎型高血压与肝阳上亢型在辨证治疗上的区别,指出了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应用苦寒泻火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提出亦当注意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则一身之气火皆降;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于利水降压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③在现代病理学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弦脉产生的机理,提示在辨证时当四诊合参,不可局限于脉象所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④在临床观察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不应以单纯降压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指出要重视随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Ⅱ期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分析研究[D]. 肖君芳. 福建中医学院. 2000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优势浅析[J]. 罗凤英, 尹思源. 现代中医药. 2014
[3]. 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 于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4]. 中西药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D]. 韩淑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5]. 高血压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J]. 戴伦.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
[6]. 国医大师李辅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D]. 孙诗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8]. 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常玉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9].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D]. 潘立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10]. 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张芝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中西医结合论文; 高血压论文; 阴虚阳亢论文; 对照组论文;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并发症论文; 高血压治疗论文; 高血压病因论文; 高血压诊断标准论文; 高血压遗传论文; 尼莫地平论文; 舒张压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