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中央论文,领导集体论文,稳定论文,一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0)05—0011—0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论,强调三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并把它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和长期指导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对邓小平改革论的拓展与深化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包括改革性质论、改革目的论、改革任务论、改革方法论)为指导,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拓展和深化,提出了全面改革论、渐进改革论和深化改革论。
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江泽民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健全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创造。中国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体现人民的愿望,是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注:《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6日。)。在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上,坚持了邓小平全面改革的思想,强调“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全面改革提出了战略目标和阶段任务,并提出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重要方略。同时,具体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法,强调了改革政策的配套性和连续性。
第二,改革是渐进式有序性的探索过程。
改革是一项渐进式和有序性的推进过程,这就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确立先后顺序,把握难易程度,确保改革有序有效地进行,树立持久作战思想,逐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要通过制定先试验后推广的方法和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策略,避免改革的无序和失范。江泽民提出要辩证把握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有序性展开和持续性深化的关系,把全局性与重点性、过程性与阶段性统一起来,把改革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就从方法论方面突现出渐进式改革的思想。同时,他又提出正确把握改革力度与社会心理承受程度的关系,防止过激冒进,这就从关系论方面突现出渐进式改革的思想。江泽民还提出,新的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发挥预期效用,需要有一个巩固和提高的阶段和连续性演进过程,这就从过程论方面突现出渐进式改革的思想。而且,改革活动主体理性认识是逐步深化的,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尊重实践经验,避免理论教条、主观主义和先验论,在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的结合中获得预期成效,这种结合也是一种连续性演进过程,也有着渐进性特征。
第三,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深层次矛盾问题。
改革不仅是一种全面的任务,而且是长期的任务。从改革的全面性来看,它包括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从改革的长期性来看,它包括改革的阶段性和过程性,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结合。因而这种深层次和持续性又标示了改革必须不断深化。江泽民强调指出,“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改革不仅要求循序渐进,而且要求不断深化。无论是在不同领域的拓展上,还是在同一领域的深化上,都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不能低估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人们心理的认同和顺应到社会的磨合和见效,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江泽民强调指出,深化改革要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改革要求在持续积淀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稳步前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改革成果,使改革形成良性拓展而不断走向成熟完善。这样,就从过程论和完善论角度突现了深化改革论。
由上可知,改革的理论在邓小平手里得以确立,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里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二、对邓小平发展论的拓展与深化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邓小平的发展观(包括发展道路论、发展目标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机遇论、发展方式论、协调发展论),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拓展和深化,进而更新发展思路,主要着重于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实现途径。
第一,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以发展自己。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思想自觉引向深入,从机遇认识、机遇利用方面加以拓展和深化。从机遇认识方面来看,强调机遇的重要性,“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兴衰的大问题”,并且总结了有关历史经验教训,“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强调要以高度自觉意识牢牢抓住历史机遇, 迈出新的步伐。从机遇利用方面来看,江泽民在《当前的经济工作》(1993年)中指出,“要有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这就强调了对待机遇的态度和利用机遇的基本原则。不可过分求稳而丧失机遇,尊重客观规律而用好机遇;既要抓好宏观领域的机遇,又要抓好微观方面的机遇;要辩证把握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江泽民又正式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五句话(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把它作为基本指导方针,这也是对发展机遇理论的提升。
第二,确立和实施两大战略以加速推进发展。
为了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并实施了两大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和先导性地位,它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为目标任务。把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加快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样,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一个新飞跃,一种新视界。它是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又一次重点转移,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科教兴国战略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之持久性地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当前发展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需要的关系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首先,要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其次,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实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永续利用型的发展之路。再次,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执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新路子,因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加速推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大力促进发展。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个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从第一个根本转变来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和运行机制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关系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源使用的高效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从第二个转变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江泽民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把科技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手段和最佳选择,也就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作用直接而巨大,因而“全党要提高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大意义的认识”(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邓小平稳定论的拓展和深化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邓小平的稳定论(包括稳定内涵论、稳定关系论、稳定实现途径论),并且结合新的实践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一,强调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必要性。
在当代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都需要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他不但强调了保持团结稳定对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而且强调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对稳定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胜利前进。”(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因此,江泽民把政治稳定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强调动态发展的稳定观。
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要注意正确认识和辩证掌握稳定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所引起的矛盾问题可能会比较突出和复杂。江泽民认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同时又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来加以解决。利益调整的幅度和重心往往是动态性和过渡性的;解决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对不确定因素通过随机性应变对策加以处理,这也呈现出动态性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矛盾关系也是处于过渡性的变化之中。总之,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使社会稳定带有动态性和相对性。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稳定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局部的个别的不稳定因素和现象是难免的,关键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及时而妥善地消除不稳定因素,把可能导致混乱的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中。这样,不稳定因素又可从难免的变为可免的了。
第三,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心稳定。
江泽民强调指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这是我们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政治保证”(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巩固和发展稳定大局, 最终要以改革和发展的实效实绩从事实上促进稳定。同时,还要依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心稳定是社会政治稳定的核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变革程度和心理承受力度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对于消极性一面要善于引导处理,积极促使消极性因素的转化。这就要求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利益关系调整和分配方式变化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政策调控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外,还要加强价值导向,切实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这对于保持稳定意义重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辩证统一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和长期指导方针,要求“坚决维护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 页。)。从改革来看,“我们强调改革是又一次革命”(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作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目标上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建构维度,在任务上是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全面性改革,在方式上是采取渐进式有序性改革。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且还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体制的革命,目的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增加生机和活力”(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6页。)。
从发展来看,“我们强调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我们党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阶段上,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在发展战略上,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发展任务上,是包括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而且强调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从稳定来看,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而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来实现。保持稳定,首先要保持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关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克服来自“左”和右的干扰。要保持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有着重要作用。其次要保持经济稳定。经济改革的步伐要积极而又稳妥,重大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要考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再次要保持社会稳定,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强化依法治国。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2.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是三位一体、内在统一的。1994年1月,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五句话,作为全党工作大局,这是对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反映了我党十几年来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从意义作用来看,“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从三者关系来看,三者系统整合而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态,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江泽民强调指出,“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改革和建设都搞不成。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建设,以改革和建设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 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事物客观规律来看,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对于三者的把握可以有所侧重,动态把握。但从事物发展进程来看,要求三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发生一点波折是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把握主导性方面,周到深入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避免大的波折。这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论,具有全面性、辩证性和科学性特征,作为一种理论认识的出新,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重要拓展。
3.开拓创新是三者关系论的灵魂和核心。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中,贯穿了一条红线,这就是开拓创新。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所贯注的开拓创新精神,江泽民提出“鼓励创新”、“不断创新”,要求“增强开拓创新精神”。他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对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注: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这就精要地阐明了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开拓创新思想包括以下要点:首先,从创新意识来看,观念新变是深层次变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根本性的主体建设。要确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确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其次,从创新任务来看,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着重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的民主和完备的法制,创建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再次,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要大力加强人才建设,要以新的观念发现和选拔创新型人才。复次,正确处理开拓创新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创新要掌握唯物辩证法,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开拓创新要坚持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克服盲目性、 片面性和绝对化,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一个中心”和“三个着眼于”作为开拓创新的基础和依据,包括了要求开拓创新要以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因而赋予开拓创新以务实特征、时代特征和科学态度。改革的灵魂是创新,体制改革要突破僵化教条,要打破陈规旧套,也就必然要除旧布新,革故鼎新。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科技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科技本身的飞跃式发展。革故鼎新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精神实质,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94年3月7日。),则是创新本身的制胜之路。 开拓创新昭示了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实践报告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领导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