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 阿曼•阿宝 邮编:100081
摘要:翻译诗歌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歌隐含的、简洁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古典诗词英译的理论视角,我们提出了再现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语境;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表达
一、前言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审美特征,它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吸引了许多中西方学者来翻译和介绍中国古典文化。它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和促进欧美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翻译诗歌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歌隐含的、简洁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的文化内涵的翻译中很难找到完整的词汇。此外,当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唐诗和宋词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由原语读者沉淀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特征词的背景知识已经悄然消失。如果作为一名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读原著中微妙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让读者真正欣赏原诗的风格和内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前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风格或主体的选择、翻译主体对古典诗歌多元阐释和翻译的影响等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翻译的古典诗词的研究,以及对独立藏书中的文化特征词的研究,发现了简宇文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和空白地位。
二、古典诗词英译的理论视角
描写翻译 理论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古典诗歌的翻译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如徐元的“三美”理论。和顾正坤的“翻译标准的多重互补”。二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翻泽理 论,如奈达(Nida)的“等效等值论”、古特(Gun)的“关联翻译论”等。这种不同的理论取向直接导致了直译、意译、异化或归化、诗词或散体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争论,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思维与嬗变。简言之,西方强调直译,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或西方文化的“真”。中国强调自由翻译,展示了古老的艺术传统和“东方文化之美”。。近几年来,一些学者用西方理论所提供的工具,根据汉语的特点,写出了不少有深度的诗词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从而创造了一个相互包容、多元并存的局面。其中,描写翻译理论成为他们重要的着墨点,从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再现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英译策略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和精神。它的目的是表达内心的情感,激励外界和灵魂。翻译是指将源语言的信息从目标语言中的语义到样式的最接近和最自然的等价物再现。它属于综合语言范畴。它的理论不仅基于语言学,而且还受到一些超语言因素的制约,如主题、文化信息、时空、言语活动参与者和交际环境等。因此,在不掌握超语言因素的情况下,翻译过程就无法实现。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笔者认为应尽量从文化语境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予以再现。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The Field ofCulture)。在这一类中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指与文学文本相关的特定文化形态。它包括由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心理形式和伦理价值构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第二个意义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学创作者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度。“文化场”,即造物主的“认知形式”。同时还包括三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一是显现本民族文化沉积与文化特征;二是显现与异民族文化的抗衡与融合;三是显现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
中国文化强调“天地共存,万物与我一体”的主客体统一思想。因此,古人咏诗、写诗、赋时,常借风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在山水中体现自己的情感,追求景物的交融,相信“天人感应”。如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Like willow the war-torn land looks desolate;I sink or swim as duckweed in the rain appears)。大自然中的絮、萍、风、雨等感应了人的哀、忧、愁、恨等思想感情,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与群体目标的实现,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古典诗歌最鲜明的特征是意象(images)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手段的提炼、提炼和提炼。“显示物体、动作、感情、思想、心理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而这种感觉正是主观内心和客观世界交流的桥梁,构建了精炼简约、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如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Car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中“fair”这个词是“美丽和美丽”,类似于“玫瑰”。这两个词用来强调人的美和无生命事物的拟人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和谐多元文化的社会。一方面,不同地域的译者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往往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产生不同的诗歌翻译。另一方面,同一文本反映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条件。走出其显著的文化标志功能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杨晓.文化语境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李文超.文化语境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体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5.
[3]李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82-87,92.
[4]曾利沙,严亮.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兼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的综合模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4):74-78.
论文作者:阿曼•阿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文化论文; 中国古典论文; 诗歌论文; 诗词论文; 语境论文; 理论论文; 语言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