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的训诂方法论文

论《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的训诂方法

李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读书杂志》是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其训诂学上的成就非常之高。笔者以《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为例,分析其训诂方法,了解王念孙所归纳的古书通例。

关键词: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训诂方法;治学精神

清代学者治学严谨,博大精深。其中王念孙的朴学成就更是震古烁今,其晚年所作《读书杂志》校读了《逸周书》、《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古书,是一部清代训诂学和校勘学的巨著。书中参考相关古籍类书,综合多种考释方法,纠正了诸多讹误现象,如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讹误类型。笔者以《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为例,分析王念孙在校注古籍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以及治学精神,以期能够深刻了解王念孙在此书中所归纳的古书通例。纵观《晏子春秋》全文,可将王念孙训释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主动脉夹层破裂是法医病理实践中较常见的猝死类型,其中主动脉夹层破裂致心包填塞多见于Stanford A型、DeBakeyⅠ型或DeBakeyⅡ型,发生主动脉夹层后,夹层延伸至主动脉根部并在与心包移行处破裂而形成心包积血。通常心包积血量多并伴有凝血块[30]。

一、训诂方法

(一)据古训

据古训就是通过搜集其他文献中相关语言材料来求得古书中疑难词语的破解。

如“雍门之橚”条,根据《说文》“楸,梓也”,《春秋左传》“伐雍门之楸”,作“萩”同。《中山经》“其状如橚”,郭璞认为即为“楸”字。因而王氏认为“雍门之橚”当为“雍门之楸”。又如“嗛齐”条。

(二)考异文

陆宗达、王宁先生《训诂方法轮》中提到:“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笔者与在别处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异文的情况十分复杂,一般包括:同源通用字、同音借用字、传抄中的讹误字、异体字、可以互换的同义词。”利用异文可探求或证明某些词的意义。

如“若是孤之罪也”条,《外篇上》记景公命去礼,晏子谏之一事,与此相似,其亦作“公曰善也”。王氏认为“善”“若”字相似,故“若”当为“善”。此处即传抄中的讹误造成异文。又如“尤佚”条,王氏考《左传》后认为“尤佚”即“溢尤”。

如“立恶”条,王氏认为“立恶”本作“去恶”。“去”本作“厺”,“立”本作“”二形相似,又因上句“立爱”而误。又列《群书治要》作“去恶”作为辅证。又如“卜云”条。

(三)辨字形

辞例是反映古人某些共同的遣词造句所采用的固定特殊格式,辞例构成的语境限定着隶属于该词语的语义。根据该限定,可推知语境中词语的具体意义。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归纳了细致的古书通例。

女人穿着一条改良后的火红色旗袍,旗袍很短,齐膝盖上几寸的地方,旗袍的口子开得特别高,她侧坐在那个六十来岁已经秃了顶的台湾画商腿上,白花花的大腿就暴露了出来。画商色眯眯地盯女人的大腿,手很不老实地在上面揉来捏去。

3.整部书或所有书传的用词

(四)用辞例

古书由於传抄、刊刻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讹误现象甚多,王念孙的小学功底颇为扎实,故往往能有精到之判断。

1.对文

此处所说的对文是指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中的上下两句,或同一句中前后两部分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它们一般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据此可以确定某些词语的语义。

如“不顾于行义”条,王氏认为前一句“不顾于行”与后一句“无忌于国”对文。故“义”为衍文。

2.上下文

企业难做往往不是因为市场问题,而是因为自身基础问题。所谓基础问题,无非是从业者的技术能力与产品的质量保证。我相信也希望,今后行业中可以不断涌现出像安莱汽车研究院一样的企业,为大家提供“经过鉴定的产品”与“经过训练的人才”。

汉字音与义的关系尤为密切。王念孙对于因声求义有着明确的认识,并在其校注中广泛运用了这种训诂方法。

玉敏在和雨落交接,听花奴叫自己,就去了钻石柜。花奴和玉敏低声说了,玉敏不相信,两人把所有钻石又逐个核对了一遍,证实了花奴的猜想。玉敏卖出去的那枚钻戒,不是三万七千五百八,而是三十七万五千八。就是说,这件三十多万的钻戒,被玉敏当作三万五卖了。当这个事实被无情地证明了时,玉敏傻了,花奴也傻了。连雨落都傻了。罗兰金店开业这些年,头一回遇上这么荒唐的事。雨落问这单谁做的,玉敏刚要开口,花奴说是玉敏做的。李琳正好走过来,听花奴这么说,小声对李雪微道,这回不争了。花奴转过脸,朝李琳瞪了一眼。李琳伸伸舌,闭了嘴。雨落数落玉敏,你二百五啊,钻戒价格不都是几千几百的,哪有带八十零头的?

本研究以我国某核电机组钢制安全壳的拼装制造为背景,以钢制安全壳在立向上焊(3G)位置的焊接工艺开发为研究对象,选择在相同焊接参数下,开展CV自动焊与手工焊的工艺对比,为后续核电钢制安全壳的焊接工艺进一步优化及选择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

如“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条,王氏认为形容所用牺牲珪璧之数,当作“其数”,“数其”文不成义,故下文曰:“桓公一,则寡人再。”又如“曰鄙臣”条,上文原有“封人”二字,故“鄙臣”当作“鄙人”。

观察整部书或所有书传的用词往往也可以发现古书讹误之处。

所谓基础课程,是指学校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的,有关认知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对学科专业均具有基础性价值。在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是很多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各专业人才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奏鬷无言”条,王氏见《左传》作“鬷嘏无言”,而该篇全用《左传》,故二者应同。又如“今日”条,据《太平御览·人事部六十七》引此无“日”字,故为“乃今而後”。

(五)因声求义

言语中的词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它总要和其他词语以及上下文发生组合关系,并受这种组合关系的制约。故分析一个词所在的上下文,可以考察该词的具体意义。

如“出背而立”条,王氏认为“立”即“泣”字也。因考《集韵》“泣”又音“立”,二字同音,此处王念孙利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假借,以此正文。又如“而”条,因“能”古读若“而”,二字相通,王氏认为“而”即“能”。又如“修哀”条,王氏认为“循”、“遂”一声之转,“循哀”即“遂哀”,“循”意为“遂也。”遂哀,即哀而不止。

(六)通语法

不通语法,难以训诂。王念孙颇为知晓语法其中真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人均谷类产量很低,豆类和薯类作为当时人们摄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也被列入了粮食范畴。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构成豆类主体的大豆作为植物油原料的比例越来越大②,大豆与其他植物油籽(如油菜籽、花生等)已经没有根本差别,延续既有的统计方式,仍将大豆统计到粮食中不仅不合时宜,还容易造成粮食和油料统计分析的系统误差。此外,除西南、西北等少数贫困山区外,薯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作为蔬菜食用,也不宜继续列为粮食进行统计。③

如“所常行者也”条,这里王氏关于“行”字读音的分析反映出对“所”字结构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之常行”的“行”当读去声,若作“所常行者”,则当读平声。“行”读去声为名词,读平声则为动词,此处“所常行”是“所”字结构,而“所”字后只能跟动词。这里便体现了王念孙对某些特殊语法结构(如“所”字结构等)也有比较精细的认识。

又如“未有老辞邑者矣”条,王氏认为下文“矣”字是涉上文“矣”字而衍。“矣”表示已然、变化之词,不能用在表未然否定句之中,所以“矣”字为衍文。这里便体现了王念孙对虚词用法的认识。

(七)演绎推理

如“安邦而度家”条,王氏认为“度”当读爲“宅”。王氏根据古书文献摆出依据:《尔雅》“宅,居也。”《大雅·緜》传曰:“度,居也。”《文王·有声篇》“宅是镐京”,《坊记》“宅”作“度”。“安邦而度家,宗君而处身”,“度”同“处”,“处”同“居”,“居”同“宅”。用公式表示,即为:甲=乙,乙=丙,故甲=丙。

二、治学精神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除了综合多样的训诂方法,他还秉持着一种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一)思辨精神

在“怨利生孽”条中,王氏认为孙氏说法有误。争利而相怨,可谓之怨人,而不可谓之怨利。若“怨”为“怨恶”之意,则“怨利”不可通。《左传》作“蕴利”为本字。此“怨利”,即为借字。王氏举了两例:《谏上篇》“外无怨治,内无乱行”和《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证明了该结论,固“晏子书固以怨为蕴矣。”王念孙后又指出《晏子春秋》在《左传》之前,“凡《左传》之文与《晏子》不同者,皆是左氏误改《晏子》,故必训怨为怨恶以异于左氏,而不知其说之不可通也。”王念孙重视古训,以古训今,但却不拘泥于字书,认为“《史记》、《汉书》之字,固有不见于《说文》者,必别指一字以当之,则凿矣。”王氏的思辩精神正体现在这种灵活通变的校勘主张之中。

(二)实事求是

对于不能解释或不能判别的条目,王念孙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不缘 不狡 不铨”条,王氏无法解释“溪盎”,便标明“溪盎未详”。又如“从南”条,《孟子》作“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此处王氏不能准确判别,便标注“未知孰是”。

通观全书,我们发现以上列举的王念孙所用之训诂方法往往都不是单一使用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以求得正解,先列出该句前后句,再举前人注释,进而列出自己观点,说出错误理由以及补正理由,从而校订古书之误。王氏多举前人训诂错误例以纠正,其中又多字形讹误者,可见《晏子春秋》在宋代以前讹字便已甚多。王氏在训诂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推理严密,在现代也多得到出土文献的印证。正因为王念孙能够熟练无误地使用这些方法,并保持严谨认真的治学之风,其所作《读书杂志》才能成为后学吾辈攻读典籍的必读之作。

脂褐素形成原因主要是脂质过氧化产物作用结果。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具有强烈的交联性质,能够与体内含游离氨基的磷脂、酰乙醇胺、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交联形成Schiff碱,使膜脂蛋白之间或其本身之间相互交联,变成比原来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聚合物,经溶酶体吞噬后,逐步沉积形成脂褐素[5]。

参考文献:

[1]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路广正.训话学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4]王宁.训话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姚晓丹.浅谈《读书杂志》中的语法分析[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6]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J].杭州大学学报,1990.

[7]程艳梅.《读书杂志》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8]李莎.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看古书讹误类型[J].语文学刊,2011,4.

作者简介: 李冉(1994.9-),女,云南昆明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标签:;  ;  ;  ;  

论《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的训诂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