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兼评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银行论文,世纪论文,不需要论文,中国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2)04-0005-05
20世纪末以来,对中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持否定态度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9年11月30日世界银行东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印发的题为《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这是由长期负责中国教育项目的高级专家毕和熙(Halsey Beemer)先生为首的专家组在考察访问中国之后,就21世纪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该报告对中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不赞成的,怀疑目前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所占50%以上的比例是否还适应21世纪的实际需要,认为在“中学阶段应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应放在高中之后进行”,甚至提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当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注: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其实,在世界银行方面,不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学校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原世界银行高级官员福斯特(PhilipJ.Foster)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非洲发展职业教育失败的教训后曾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采取学校教育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谬误”,“费钱费力不见效”,最终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他主张应主要开展短期培训。(注:福斯特.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A].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与世界银行方面持有类似观点者,国内也不乏其人。如有的学者认为:职教与普高“5:5的比例是失误的,必然会自食苦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工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含量的增加,职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只会越来越差”,“目前下岗人员的际遇,有可能就是在校职高生8年10年之后的命运”。(注:"5:5"之争[N].湖北日报,2001-04-23.)
那么,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果真是有害而无益吗?笔者以为,非也!21世纪我国仍然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是时代的主题,也是确保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关键。因为在中国,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劳动就业,抑或是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都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予以强力支撑。
一、21世纪的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
21世纪初,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将全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到2050年,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16亿人口的大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既是多少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举,令炎黄子孙为之鼓舞。但是,必须看到,在21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将遇到严峻的挑战。
一是中国现代化目标二元性特征的挑战。21世纪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经不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目标,而必须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目标。根据一项研究报告分析,2000年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八大类指标(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水平、教育发展指标、科技发展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生态化指标)上的比较,中国相对于当代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达到程度仅为0.404,也就是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程度只有40.4%,尚有将近60个百分点需要追赶。
二是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带来的压力的挑战。由于人口三大高峰的到来,使得国家在食物安全、解决劳动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老龄社会一系列需要等问题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是能源和自然资源超常规利用的挑战。为了确保我国现代化的实现,从现在起到2050年间,我国必须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达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矿产资源消耗成为常量,能源结构逐步由煤炭所占3/4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这使我们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四是加速生态环境“倒U形曲线向右侧逆转”的挑战。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有好转,但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在新世纪中,必须迅速扭转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侧态势,加速通过临界顶点并转向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右侧。
五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挑战。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之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必须由现在的30%提高到70%以上,即每年必须将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六是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2%左右,要想追赶上去,尚有遥远的路程。(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那么,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以应对呢?
“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学,基础在教育。”这是最高决策者早已形成的共识。由此,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一个重要方针,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
应当看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依旧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那种以为新世纪就是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而就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观点,显然是一种误解,不符合国情。据2000年4月调查,在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共同建立的以高新技术为主的苏州工业园区,164家企业的1.8万名从业人员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到47.77%,而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8.4%,普通高中毕业生占21.7%,初中毕业生占12.06%。同样,在北京中关村从业人员中,中职毕业生占48%。(注:王湛.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J].职教通讯,2000,(12).)笔者曾对落户于天津的三星视界有限公司员工的学历结构进行过调查,所得的结果依然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重大。该公司共有员工1595名,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3名,占0.188%;大专与本科学历的374名,占23.39%:初高中毕业生234名,占22.13%;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80名,占54.24%。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现代化企业里所占员工一半左右的比例告诉我们,中国现在乃至将来要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毫无疑问,“十五”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的时期,发展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鲜明的主题。“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他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事实,也同样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德国、日本二战后之所以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经济,并很快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是依靠了职业教育这一强大的“秘密武器”。日本前文相奥野诚亮在《产业教育90年史》中深有体会地说:“战后我国的复兴和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有赖于产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学者伯纳德·L·温斯坦博士在观察、研究西方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西方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一个健全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比高等教育还要关键的因素。”
二、实现我国的社会就业需要职业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职工转岗、下岗、失业、再就业,将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突出问题。据劳动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失业人员已达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1000多万。今后三年,国有企业职工仍将下岗400万,每年失业人员还要高达200万。同时,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1100万,转移农村人口近1000万。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我国社会充分、合理的就业,使绝大部分就业人员就业前就能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惟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靠职业教育与培训,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应该看到,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也是导致下岗、失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五年。城镇平均为八年,成人文盲率为5.8%(1998)。在我国1.4亿城镇职工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全国有7000多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仅占1.5%,中技工占17.5%,初级工占81%。在失业队伍中,明显的特征就是“两多一少”,即非熟练工人多,年龄偏高的职工多,技术工人少。如北京市曾对10万名失业人员进行调查,其中非技术工人占56%,初中以下文化的占57%,35岁以上的占64%。(注:刘春生.论失业与职业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1997,(6).)21世纪是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们的职业岗位变化也将更加频繁。为了尽量减少失业,并使失业者能尽快实现重新就业,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说,职业教育与培训将作为终身教育的有力形式,为人们不可避免地多次转岗和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看到,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或特殊的职业类型等,仍将是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受过良好职业训练,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受到欢迎。这从劳动市场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得到印证。最近,有一项对北京市几个职业介绍机构1326个用人单位和23316名求职人员进行的随机调查,得出的社会职业需求情况如表1。
表1 社会职业的需求分类
社会职业类型 需求数量(人)
构成比例(%)
制造类680 3.74
建筑类855 4.70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类 506 2.78
普通技工类3067
16.85
金融保险类12486.86
房地产类 31 0.17
社会服务类7083
38.92
卫生、社会福利类 158 0.87
文教艺术、广播影视类 16769.21
其他 2862
15.73
合计 18197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服务类,需求人数7083人,占38.92%;排在第二位的是普通技工类,需求人数3067人,占16.85%,排在第三位的是包括信息咨询、商务代理等一些新兴或特殊职业类型的“其他类”,需求人数2862人,占15.73%。而这些职业绝大部分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为主。
同时,从上述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所需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分析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仍列需求的首位,占到79.07%;而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只占6.87%,高职则占13.84%,本科及其以上仅为0.22%(见表2)。但是,从人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分析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占55.12%,需求比例明显大于供给比例;而其余的则表现为供大于求,如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为17.16%,高职为14.78%,本科以上为2.94%。(注:李含.现阶段职业的供需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现代技能开发,2001,(5).)
表2 不同学历的供需比较
供需情况/学历层次 本科以上高职 中职普通初高中
用人单位(需求) 0.22%13.84%
79.07%6.87%
客观资源(供给)*2.94%14.78%
55.12%
17.16%
*客观(人力)资源:指有就业要求并办理求职登记的人员
调查的结果充分说明,在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高科技企业较多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尚且占到了需求的近80%,那么,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自然不会低于这一比例。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企业用人将建立在尽力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理念上,无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现社会职业与就业人员的合理匹配,促进我国的充分就业方面,将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单纯发展普通高中,其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言和数、理、化知识回到了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致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升国民科学文化水平需要职业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例如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奋斗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人口文盲率降到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扩大,199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104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4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1.5%;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0年,本专科招生数376万,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2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1%。(注:陈至立.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01-15.)
但是,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相对低下,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年,可是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却为12.26年,其中,加拿大为17年,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新西兰、英国为16年,美国、法国、德国、瑞士等为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虽然已达11%,但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早在199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加拿大为90%,美国为81%,澳大利亚为76%,芬兰为71%,法国为52%,德国为45%,以色列为44%,意大利与日本为43%,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54.75%(见表3)。(注: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3.)正是由于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因此,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两高”,即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水平。
表3 部分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的普及率,仅靠普通高中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同时依靠中等职业教育。据统计,2000年我国共有初中毕业生1593万,到2005年将达到2132万。“十五”规划要求,2005年,城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农村为50%,届时当年高中阶段招生数将达到1386万,在校生数4200万。按职教与普教5:5的比例分别承担,那么,普高与中职在校生应各为2100万。然而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为1050万,职校生为1300万,到2005年普高还将翻一番,职教也将增加800万。显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到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一个由普通中学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所组成的强大的中等教育体系来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若达到15%以上,中学阶段总和入学率必须达到75%左右。1999年全国初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88.5%和41.5%,由此推算出,中学阶段总和毛入学率为65%。预计到2005年,全国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和60%-70%左右,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由此可见,中职占高中阶段50%的比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向毛入学率15%的“大众化”目标努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还要看到,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借鉴国外的普遍做法,必须大力发展类似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或日本的短期大学那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总之,我国在21世纪将要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广泛的就业需求,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必须采取区域性推进的方式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世界银行的报告提出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想法,既不符合我国的现实,也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念是坚定的。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教育部召开的2001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职业教育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关系新世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坚持积极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要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使高等教育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不论是进行经济建设还是实现劳动就业,抑或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均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支撑。职业教育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