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鉴定的建立_工作鉴定论文

论档案鉴定的建立_工作鉴定论文

论建立档案鉴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鉴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鉴定学是研究档案价值及其鉴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档案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由于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匮乏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档案鉴定学仍处在起步阶段,尚不具备形成一门成熟学科的条件。因此,档案鉴定学期待着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全面开展和鉴定理论研究的深入、系统化,期待着对外国先进的档案鉴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借鉴,更期待着档案界同仁的充分关注和着力建设。

一、建立档案鉴定学的紧迫性

唐宋时期,我国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创造出粗旷而朴素的档案鉴定理论。到了近代,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双双落后,极不如人意,其表现是:

(一)简单粗旷的鉴定方法长期未改。

因为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遇事凭古训或按前人案例办理的束缚,前人未做过的,后人不敢妄动。这不仅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妨碍了档案鉴定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直到清末,四川巴县衙门的书吏还沿用着唐代“三年一捡简”的古老办法鉴定档案。凡事办毕,机关工作不再使用的文件,全入蔑箩,储之阁楼,年复一年,堆积如山。此种现象甚至延续到民国时期。

由于档案鉴定工作滞后,致使档案玉石不分,管理困难,查找不便,利用效益低下。因而有为腾房子烧毁档案的,有为经济拮据卖档案的,也有让其自存自灭,一遇不测而玉石俱焚的。乾隆二十年(1758年)因一场大火吞没了全部巴县档案,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射洪县政府为筹集疏散经费而卖档案6820斤,所有档案泯灭于纸浆池中。1932年,成都发生巷战。四川省政府档案遭到了兰艾同焚的命运。若是当时有法制和理论作指导,抓了档案鉴定工作,集中力量保护重点,也许尚能保存下来一些档案。

(二)鉴定迟滞造成严重浪费。

新中国建立后,档案受到高度重视。但因鉴定理论与实践处于落后状态,大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滞留库房,保管与整理工作如牛负重,困难至极。某省档案馆收藏有未经鉴定的历史档案50多万卷,其中至少夹杂着10多万卷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另外,还收藏有建国后已鉴定出来的短期、备毁档案20多万卷,现仍未销毁。两项相加,该馆共存有30多万卷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国家每年拨给该馆事业费100多万元, 按卷量平均计算,其中30多万元被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白白浪费了。(注:戴光喜:《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4 期。)年复一年地浪费下去,是多么严重的损失!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各级档案室又保存了多少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所造成的损失又有多大,对档案工作效益的产出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影响又是多么广泛和深刻,在此不难想像。由此可见,加强鉴定理论研究和开展档案鉴定工作是多么迫切和重要,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基础,是档案工作在21世纪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协调的必由之路。

(三)档案理论研究差距甚大。

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同档案工作其他业务环节相比,差距惊人。“八五”期间,全国先后出版了《档案馆学》、《档案分类学》、《档案目录学》、《档案统计学》、《档案法学》、《档案社会学》、《档案经济学》、《档案文献学》、《档案利用学》、《档案论衡》等10大专著(注:孙刚:《回顾“八五”之三——理论的发展》,《中国档案》1996年第3期。),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有不少新的突破。 然而,档案鉴定学却迟迟未能问世,这对我们开展档案鉴定工作极为不利。

二、建立档案鉴定学的客观基础

建立档案鉴定学之所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是因为档案鉴定工作实践、鉴定理论研究及其系统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

(一)档案鉴定工作实践开始纳入部分档案馆、室的工作日程。 1990年,胶州市档案馆对全市80 个有移交任务单位的档案进行了进馆前的鉴定工作,共鉴定档案20516卷,其中15613卷移交档案馆,共投工近万个,投资约3万元,原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实际上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注:孙常贵:《做好档案进馆前的鉴定工作》,《档案工作》1991年第9期。)进馆案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许多单位还对未移交的案卷也进行了鉴定。1996年前后,甘肃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对本厂保存的科技档案进行了鉴定。(注:何正才:《我们在科技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尝试》,《档案学研究》1997年第2期。)1994—1997年, 乌鲁木齐市档案馆用了4年的时间,对馆藏7000 卷保管期已满的短期档案进行了鉴定,占馆藏档案总量的38%,其中1200余卷档案延长了保管期限,占鉴定总数的18.5%,近5800卷被剔除,占鉴定总数的81.5%。(注:米娜娃·克依木:《鉴定保管期满档案的体会》, 《中国档案》1997年第12期。)自1997年起,四川省宜宾市档案馆对占馆藏档案50%的民国诉讼档案59402卷进行了鉴定,初步确定留存3263卷, 占全部诉讼档案的5.5%,其中民事档案970卷, 占民事档案的4 %, 刑事档案2293卷,占刑事档案的6.8%。其余94.5 %的诉讼档案正在办理销毁报批工作。(注:宜宾市档案馆:《我馆民国诉讼档案鉴定工作的做法》,《四川档案》1999年1—2期。)这些单位不仅认真、细致、慎重、科学地开展了档案鉴定工作,而且还做了系统的工作总结,为其他单位开展鉴定工作树立了榜样,为鉴定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随着档案工作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有越来越多的档案部门开展档案鉴定工作,这将为档案鉴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

(二)档案鉴定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化的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档案界就开展了档案鉴定的理论研究。90年代后期形成研究热潮,档案鉴定的研究遂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据笔者初步计算,在这一领域,档案界发表文章达60篇以上。这些文章涉及到档案价值,档案鉴定标准,档案鉴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鉴定工作滞后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档案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民国档案和部分档案价值的鉴定,外国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外档案鉴定工作的比较研究诸方面,可以说涵盖了档案鉴定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是档案鉴定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档案鉴定学得以建立的理论和知识基础。

(三)档案界对进行档案鉴定已经形成共识。这是档案鉴定学建立的认识基础。在众多的文章中,大家就档案鉴定工作滞后的成因、开展档案鉴定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取得了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档案鉴定已经成为档案工作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现在讨论的已不是要不要搞档案鉴定,而是讨论如何开展档案鉴定工作的问题。1999年6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学术讨论会拟定的12个论文选题,《档案鉴定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就是其中一项。《中国档案学会2000—2004年学术活动计划要点》所列学术活动九项主要内容中,《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又被突出表现出来。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对社会主义市场批济条件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关注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关注自己工作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从本质上看,二者是统一的,也可以说,关心档案价值,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剔除和销毁,既是对单位和国家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它体现着档案工作的职业道德、社会存在价值和自我角色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进行鉴定在认识上的统一性,充分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的新观念、新思维和新的工作姿态。这对档案鉴定学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档案鉴定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性质和意义

档案价值及其鉴别方法是档案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档案鉴定学是揭示档案价值本质、特点、构成要素、运动周期和运动规律、实现途径,研究档案价值鉴别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档案鉴定学的基本任务是:在研究档案价值的生成、表现形态、特点和运动周期的基础上,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档案鉴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档案价值运动规律,提出档案价值鉴定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导档案鉴定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档案价值及其鉴别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采用的鉴别理论、原则和方法就具有明显的时代或阶段特征,因此,档案鉴定学的研究必须与档案价值和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发展相适应。只明确档案鉴定学的基本任务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在特定时期的档案鉴定学的具体研究任务。当前,档案鉴定学的具体任务是对档案鉴定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完成学科的初建工作。之后,随着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全面、深入开展,要不断地研究档案鉴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档案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整个档案学一样,首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最高层次的方法,其次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第三层次是社会科学中普遍采用的调查和统计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横向与纵向比较方法、定性和定量结合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最后是来源原则、全宗理论等档案专业的一般方法。

按传统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划分,档案鉴定学属于档案学的三级学科。若按照现代档案学学科分化和重组的现实和趋势来看,档案鉴定学将与档案目录学、档案利用学、档案统计学等学科一起最终成为档案学的二级学科。

组建档案鉴定学和利用档案鉴定学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对办好档案专业教育,尤其是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鉴定专业知识水平具有直接意义。因为在现阶段,对研究生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传播系统的档案鉴定的理论和方法显得最为迫切。同时,档案专业教材中有关档案鉴定的理论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取决于档案鉴定学的研究水平。

其次,对档案鉴定工作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档案鉴定被公认为是档案管理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业务工作,如果没有档案鉴定理论的指导,只凭经验办事,就会影响到立档单位和国家档案财富的正常积累,会造成档案鉴定工作的无序化,会出现普遍的错鉴、误销现象。显然,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最后,对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和管理效益,有效地进行馆藏建设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经济、合理、充分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要,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现在各种门类档案大量增加,档案工作者面临着“档案爆炸”的压力,如不进行科学的鉴别和合理的选择,必将造成馆、室藏的庞杂和臃肿,使有价值的档案淹没在大量没有价值或价值极小的档案之中,从而造成管理困难,效益低下。从历史角度看,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各级档案室也保存了大量丧失保存价值的档案,亟待鉴定和销毁。没有档案鉴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对这些档案的处置也必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之中。

四、档案鉴定学的范围和体系结构

档案鉴定学研究的范围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

(一)档案鉴定基础理论的研究。它包括:1.档案价值的含义、特点、构成要素、运动周期、运动规律以及实现途径的研究;2.档案鉴定标准,即档案保管期限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研究;3.档案价值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二)档案鉴定一般原则、鉴定方法和鉴定工作制度与组织的研究。

(三)各个时期、各种门类档案价值特点和具体鉴定方法的研究。

(四)中外档案鉴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档案鉴定学的体系结构可以考虑如下安排:

(一)档案鉴定学的对象、性质、任务、方法和意义。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历史沿革。

(三)档案价值。

(四)档案保管期限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五)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标准。

(六)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与制度。

(七)档案鉴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八)建国后各种门类档案价值的鉴定。

(九)民国档案的鉴定。

(十)外国档案鉴定工作。

(十一)中外档案鉴定工作的比较。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档案鉴定学也不例外。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把学科框架构建起来,并尽力使之血肉丰满。它的科学性、指导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每一时代的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应为档案鉴定学的不断发展添砖加瓦,尽心尽力。

标签:;  ;  ;  

论档案鉴定的建立_工作鉴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