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变化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市场开放的交织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面临阻碍,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迅速。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探究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从而判断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向,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概况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1年的3.40%上升到2006年的3.90%(见表1)。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及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1.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农产品出口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43.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66.2亿美元。1996-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了229亿美元,年均增长15.2%(见图1)。
图1 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及农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
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出现两年的滑坡,分别下降了7.36%和3.97%。但危机结束后,2000-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又从148.5亿美元上升到366.2亿美元,年均增长20.9%,这预示着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农产品出口贡献突出
尽管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迅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见图1),从1980年的23.92%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3.01%。这说明中国已经改变了商品出口的传统结构,从一个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的出口创汇国家转变成一个非农产品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虽然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产品出口在中国仍然非常重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产品出口对缓解国内农产品剩余压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低估(何秀荣、Thomas I.Wah,2002)。据专家测算,平均每1万美元农产品出口可提供20个就业机会,每出口1美元农产品农民可获约1元的收入。以此类推,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创造的就业机会达7323.9万人以上。以农业出口依存度①表示的中国农产品出口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9年的7.59%上升到2007年的9.92%,表明农业的出口依存度呈上升态势,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3.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余额来看,自2004年起农产品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后,中国出现了连续4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2007年的逆差额达43.5亿美元(见图2)。2008年1-6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进口额287.8亿美元,同比增长59.9%,农产品逆差继续扩大。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一)具体农产品的出口特征
从各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及出口贸易比重来看(见图3),1996-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出如下特征:
1.水产、畜禽和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已成为中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
通过计算1996-2007年农产品出口比重的平均值可知,目前中国前三大类出口农产品为鱼及其他水生动物、肉及其他水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三者合计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4.83%,且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而谷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丧失比较优势,退居其次, 2007年这三类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1.38%。
2.谷物等部分农产品出口波动较大
在主要出口农产品种类中,除了中国前三大主要出口农产品的比重保持相对平稳外,其余农产品出口表现不稳定或呈下降趋势。如中国谷物的出口,从1996年占出口总额的1.31%上升到1997年的7.87%,出口额增长率达529.81%;但在1996-2007年有4年出现了出口的负增长;在2003年达到出口比重12.19%后,2004年又大幅下跌,仅占出口比重的3.21%。其他农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稳定,如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出口从1996年占出口总额的6.85%,经过1997-2000年连续4年的负增长,已经下跌到目前占出口的1.74%;含油的籽、果仁果实、药用植物从1996年的7.41%下降到2007年的4.45%;肉及食用杂碎从1996年的7.62%下降到2007年的2%。
3.肉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的出口自2005年起超过水产类农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农产品
自2004年起,鱼及其他水生动物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4年的17.57%下降到2007年的12.99%,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与此相反,肉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逐年上升,从1997年的9.28%上升到2007年的15.93%,其中2006年达到17.70%。
4.农产品出口的加工程度有所提高
畜禽产品中肉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和作为食品的蔬菜、水果、坚果等加工产品的出口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有所提高。
(二)农产品出口的产品集中度
近10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产品出口的种类较多,对产品出口集中度的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合理性。本文采用Gini-Hirschman系数②来衡量我国农产品出口集中度的变化。
由图4可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集中度指数从1996年的26.3上升至2007年的30.1,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种类向少数产品集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产品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市场风险较大。
图4 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品集中度变化趋势图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一)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洲际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2%。发展趋势上,2002-2007年中国对亚洲的出口份额呈下降态势,而对其他各洲的出口比重却逐渐上升,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亚洲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份额由200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60.2%,而同期欧洲所占的份额则从12.8%增长到19.2%,其他各洲也均有小幅的上升,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善。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结构特征来看,虽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达200多个,但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却比较集中和稳定,始终以日本、美国、韩国、香港、德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荷兰、印度尼西亚、台湾等为主(见表2)。其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2007年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达834925.90万美元,占总出口的22.8%。日本也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7年中国对日农产品进口额为39123.3万美元,顺差额达到795802.6万美元,为缓解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起着极大的作用。由于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极端重要性,中日贸易争端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
(二)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
从2002-2007年的时序数据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虽然总体上比较集中,但集中程度呈下降趋势。前5大市场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66.7%下降到2007年的56.7%;前十大市场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78.1%下降到目前的69.7%(见表2)。中国农产品出口无论在各洲间、各洲内部,还是各国家或地区之间,集中的程度均有所下降。
从市场集中度③的计算结果可知,除2004年外,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HHI指数在最近6年内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0.153下降到2007年的0.119。这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政府1991年开始实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仍较高,这会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拓展能力,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稳定,从而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健康发展。
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结构
(一)农产品出口国内的四大区域特征
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从农产品出口的四大区域结构(见表3)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7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99%,2002-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前10大省份中有7~8个属于东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2007年仅东北3个省就占了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2.7%。
从增长速度(见图5)来看,东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2002-2007年每年有15%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余3个地区表现很不稳定,尤其是东北,2004年农产品出口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比上年下降了24.59个百分点,是造成当年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004年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下降63.14%,黑龙江省下降34.13%,这两个省是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滑坡的根源。2007年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达40.02%,是增速最快的地区,超过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
由于各地区省份数量的差别,笔者对剔除省份数量后的出口平均值(见表4)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是全国农产品出口的领头羊,无论是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还是出口平均值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东北地区;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则比较落后。但从2007年的平均值可见,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有了明显的改善,四大地区平均出口的比值2002年为8.74:6.68:1.15:1,2007年为7.82:4.66:0.99:1,2007年西部出口平均值首次赶超了中部。
(二)农产品出口的省份特征
从具体省份来看(见表5),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吉林等。2007年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省份及出口额分别为:山东(92.5亿美元)、广东(41.4亿美元)、辽宁(30.8亿美元)、浙江(29.3亿美元)、福建(27.5亿美元)、北京(20.2亿美元)、江苏(16.6亿美元)、上海(12.6亿美元),8省份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3.9%。
山东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后,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2002-2007年年均增长达27.13%;出口份额从2002年的21.8%上升到目前的25.3%。在2006年我国面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实施食品安全法新法规的情况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山东省拥有雄厚的农业生产实力,其农产品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几年中国前五和前10大出口省份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份额都有小幅的递减(见表5),表明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集中度呈下降的态势,农产品出口正在向全国其他省份扩张。
(三)农产品出口的地区差异
本文通过计算各省份农产品出口的极差(R)④、标准差(S)⑤、变异系数(V)⑥,从出口额、出口增长率和出口依存度3个方面来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省际和四大地区间的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极差、标准差都呈递增的态势。以标准差为例,从2002年的85395.46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81782.96万美元。当然,由于各省份农产品出口的绝对额在不断提高,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标准差的递增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省际差异在扩大。因此,笔者进一步考察剔除绝对额影响的反映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V值。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变异系数从2002年的1.47缓慢上升到2006年的1.60,2007年又下降到1.54。由于考察时间较短,不能确切地反映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省际差异有所扩大。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省际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东北、中部、西部4个地区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由于各地区之间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地理位置、政策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原始差距的存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相对差异会逐渐缩小。
五、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贸易将长期维持逆差状态,但在国内外贸易格局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连续4年成逆差状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产品贸易将继续保持逆差的态势,且逆差将继续扩大。一方面,由于国外农产品进口门槛的抬高,各类贸易壁垒如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的实施,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同时,农产品出口企业各类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入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大量优质低价农产品涌入国门,农产品进口增速可能会上升,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显现。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将长期保持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还会呈扩大趋势。
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仍将在国内外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WTO的主要成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世界贸易份额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农产品出口关系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系着各类农产品、食品出口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就业与福利,对于缓解国内农产品剩余压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二)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通过对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种类的分析可知,谷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相对萎缩,而水产、畜禽、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明显,出口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有所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来看,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在近几年内仍将保持不变。
随着政府、企业、协会的多方努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所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主要靠价格优势;从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他竞争伙伴同质性产品的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可能会消失,因此需要尽快调整低成本竞争战略,转变生产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农产品出口的国外市场和国内区域的集中度将降低,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尽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仍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但随着贸易地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善,其他市场的成长性较好,如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可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对主要市场高度依赖的状况将有所缓解。
从国内区域来看,虽然东部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但近几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正在向其他省份扩张。主要省份占全国农产品出口份额逐渐递减,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集中度呈现下降的态势;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出口有了明显的改善。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的优势农业产业,西部农产品出口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四)农产品多边贸易自由化放缓,区域集团化程度加深
近期多哈回合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失败表明,更大程度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在短期内将难以实现,但区域集团化的程度将会得到加深。
一个公平的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是中国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追寻的目标。然而,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在谈判中不愿意秉承平衡原则,一味地在个别议题上提出各种条件,自己却不愿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导致新一轮多哈农业谈判宣告破裂,这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多边贸易合作走向更自由化的进程放缓。为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将会与农产品贸易互补或基本互补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区,从而满足开拓更大的出口市场和更可靠的进口来源的需求,在农产品贸易上做到互利互惠。中国与东盟一直以来是贸易伙伴,两者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使两者的合作将继续扩大。此外,中国与西亚、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加强。
注释:
①农业对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当年农产品出口额/当年第一产业GDP。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根据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商务部农产品贸易月度统计数据整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