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军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 目的:对应用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联合检测方式对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实施鉴别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患者55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55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18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两组测定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IL-6、IL-1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患者的IL-6、IL-1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会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在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病毒性心肌炎鉴别的一项重要依据。
【关键词】 IL-6;IL-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病毒性心肌炎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68-02
病毒感染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导致心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病毒性心肌炎[1]。在发病过程中病毒所造成的直接损伤、机体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会使患者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表现,甚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严重性心衰、心律失常等病理学表现,病情更严重者甚至还能够直接导致猝死。所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对应用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联合检测方式对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实施鉴别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患者55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55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6.7±4.9)岁;研究对象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4.7±5.2)kg;男性研究对象34例,女性研究对象21例;研究组研究对象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6.4±4.8)岁;研究对象体重45~84kg,平均体重(54.4±5.1)kg;男性研究对象32例,女性研究对象23例;病毒性心肌炎病史1~8年,平均病史(2.4±0.7)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于当日或次日的清晨,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液5mL,通过离心处理分离血清之后,采用我院现有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进行测定,然后利用双抗体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对IL-6和IL-18水平进行测定,测定操作过程中的波长选择450nm,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相关要求进行。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IL-6、IL-1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等四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 白介素水平比较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白介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白介素水平比较(ng/L)
3.讨论
肌酸激酶属于心肌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的调节酶,该类物质不仅仅会在人体的心肌组织中存在,在肾脏远曲小管和脑组织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肌酸激酶从化学结构上讲是M亚基和B亚基组成的一种二聚体类物质,因此其所具有的同工酶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多,肌酸激酶同工酶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作用于人体的心肌,该类同工酶主要具有一定的器官特异性,分子量小,在心肌受到损伤的早期阶段,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就会呈现快速升高状态,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下降的速度相对较快[3]。
IL-18属于一种新型多效型细胞因子,该因子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枯否细胞、角质细胞等的活化过程,从而产生IL-18,然后参与人体的炎性反应过程中,且在相关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产生一定的诱导作用。IL-18 可对T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产生刺激,而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抗病毒作用,但与心肌免疫损伤病理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IL-6属于一种糖蛋白类物质,在处于活化状态下的B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下的T细胞、NK细胞的表面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内皮细胞处于持续性的分泌状态,所以人血清中所含有的IL-6数量相对较少。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患者,尤其是在发病的急性期阶段,在病毒所产生的刺激和诱导下,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会使大量的大量IL-6产生并释放出来,使血清IL-6水平呈现异常的升高状态,从而使机体对感染病毒的清除作用显著增强,对机体进行保护[5]。
【参考文献】
[1]李虎,李晓艳,蒋学俊等.1-6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Meta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12):78-79.
[2]王新朵,李莉,王锡锋.基于RNA干扰原理抗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及安全性[J].植物保护,2011,6(45):178-179.
[3]韩安邦.α-1b干扰素与清热养阴中药序贯疗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45(40):87-88.
[4]林艳.心肌酶谱及其比值与肌钙蛋白定量测定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54-155.
[5]陈四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30-931.
论文作者:张彦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激酶论文; 心肌炎论文; 心肌论文; 研究对象论文; 肌酸论文; 水平论文; 白介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