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课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反应论文,速率论文,因素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却比较狭隘,教材往往被看做是具有特定体系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教与学起着绝对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成为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绝对地以“教材为中心”。因此,新课程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指教师在充分领悟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更应该挖掘教材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正视教材发挥的作用,往往同一节知识内容在不同教师的创造下,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授课形式和课堂效果。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善用教材,发展教材,丰富自身的教材素养,彰显教师处理的教材内涵。通过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和模式,让我们领略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纵观其形式,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生活价值、探究价值和学科思想价值三个方面的挖掘。
一、突出生活气息的教材创造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从大量的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的知识较生活化和生动化。整节课生活气息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流融洽。
【展示】盐水鸭和巴氏奶食品袋上的不同温度下保质期不同。
【教师】通过盐水鸭和巴氏奶食品袋上对保质期的要求,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温度不同,保质期不同;也就是说,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通过一个双氧水分解实验来进行探究(见附表)。
附表 探究实验记录表
【教师】这两个实验条件有什么不同?——温度不同。
【结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大。
【提问思考】谁还能找到生活或实验室中利用温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
【回答】夏天的菜容易坏,放进冰箱则可延缓反应速率等。
课本中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仅用数百字进行了简洁而精练的阐述。其知识点要求为: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②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大。上面的处理无论是从新的理念还是课堂效果都是较好的,起于“盐水鸭和巴氏奶食品袋上的不同温度下保质期不同”,终于“谁还能找到生活或实验室中利用温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而且“浓度、催化剂”都可以这种模式进行。由于该课只注重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显得过于单调,因此,学生在课堂的真正需求和地位凸显不足。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度的探索与思考,所有的思考、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实验探究变成了验证实验,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碰撞,灵性没有得到显现;学生还是被当作受控制、操作和灌输的对象,是被加工的零件,其创造性、想象力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多样化和深度化,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实验探究的教材创造
以生活现象为出发点,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这样生活价值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从而把多种价值融合,使课堂更丰富生动。
【展示】盐水鸭和巴氏奶食品袋上的说明。
【教师】请仔细观察保存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温度不同,保质期不同。
【教师】谁能试着解释?
【学生】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
【教师】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有影响,对这两个例子来说,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那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影响有无普遍性呢?如对于分解反应来说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说明:把生活问题引入探究的中心,这样就不会只停留于生活本身。学生必须面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也克服了课堂的表面化与单调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后,可以顺利进行第2个环节——实验探究。)
【学生】有或没有。
【教师】怎样证明?
【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药品、仪器(包含多样性,5%的双氧水、10%的双氧水、30%的双氧水等)。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略。
【教师】(教师略鼓励性地评价学生小组活动情况。)通过实验,你得到的温度对该反应快慢是如何影响的?
知识方面的结论: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方法方面:热溶液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较快;常温下溶液中产生少量的气泡,较慢。
这节课对教材处理的亮点显而易见,以探究实验为入手点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采用启发、探究教学法,创设情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处于极度兴奋和热情状态,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每一组实验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参与实验的,摆脱了“验证”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开放,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同时还在结论的处理上稍下工夫,除了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知识上的结论外,还从学科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实验素养,如在每次得出反应速率快慢的结论时,都会让学生分析并阐述得出结论的证据。该课对教材的处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深度思考。
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也是通过类似的探究实验和教学过程来完成的。但是在进行三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方案、如何合理选择药品的同时都在暗示学生如何控制条件来完成实验,得到结果,却没有将这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提炼出来,不能不说是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的遗憾。
三、渗透化学学科思想的教材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各种规则、定律和理论的集合,它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因此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多重价值。审视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多重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化学学科思想的教学,提炼教材在探究实验中重要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为整节课的主线索,以双氧水的分解为例,来带动“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这三个探究实验。
【教师】下面观察一个实验,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
【结论】双氧水开始反应了。
【质疑】究竟是一般的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呢?请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讨论检验得出结论】如做反应物,至少有一种离子参与反应,应消失了。如做催化剂,则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不变。通过初步检验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的质量也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略。
【评价】若要比较它们催化能力的强弱,请对以下两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教师】从变量的角度来解释选择②的理由。
【学生实验】按照方案②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刚刚的实验对比,哪个效果好?依据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催化剂不同,效果不同。
【教师】过氧化氢还有一种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它的催化能力是化学催化剂的倍,我们用实验做一个对比验证。
【演示实验】猪肝和二氧化锰分别做催化剂催化双氧水的分解。(现象:猪肝的催化效果反应甚至比二氧化锰更缓慢。)
【质疑】为什么现象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猪肝的催化效果没有那么强,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不纯,含有杂质,涉及两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和催化剂的浓度,没有可比性。
【质疑】那我们再对刚才做实验的两种催化剂的强弱进行质疑?一个是二氧化锰固体,一个是溶液,同样我们设置了两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所以不具备可比性。(说明:对教科书的质疑,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追问】那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更合理呢?
【讨论得出结论】那我们比较催化剂的强弱只能控制催化剂的种类一种变量,都用固体。
【质疑】将5%的双氧水都用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锰的含量都为95%,但来自不同的厂家,看看是否还存在变量,反应速率是否一样。
【演示实验】略。
【学生】反应速率不一样。(说明:此实验所用的两种催化剂都是分析纯,但是来自于不同厂家,由于颗粒大小不同,反应速率相对一快一慢,现象非常明显。)
【教师】肯定存在变量——固体粉末粗细不同。
【教师】通过刚刚的探究,我们得到了非常好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下面就请同学们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之后拿出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方案并全班交流】略。
这节课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言踊跃,很多问题和例子都是学生提出的,思维的启发和碰撞上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在知识的认知价值上,在教会学生掌握“控制变量”这一重要实验方法时,并不是直接介绍如何控制变量的,而是在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中层层深入,在过程中完成对“控制变量”方法的掌握。可以说,学生们是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
2.在迁移能力的培养价值上,利用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同样的方法在后面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问题时迎刃而解,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3.在情感态度价值上,挖掘了教材中尽可能多的化学学科思想的价值——“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让教材活起来最难的就是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价值。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多重价值,这种多重价值表现为知识具有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知识的迁移价值是指先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的学习,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后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知识的认知价值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知识的情意价值就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创造性使用教材,更要关注到教材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们在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时,只有更关注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学科思想,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