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出口贸易现状与发展探讨_加工贸易论文

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现状及其扩张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出口贸易论文,特区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出口贸易达到较高的水平,真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方能建立起来。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努力拓展出口贸易,取得了很大成效。2000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额达到58.8亿美元,占福建省出口贸易额的45.55%,较好地发挥了全省经济“龙头”的作用。本文拟围绕厦门特区“九五”期间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特点

“九五”计划的5年,对厦门而言是不平凡的5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厦门特区不仅与全球一样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严重冲击,而且经历了几十年一遇的强台风破坏性的袭击。然而,通过努力,全市出口贸易额累计达到260亿美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14倍。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出口贸易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长。2000年厦门市出口贸易较1995年增长69%,而同期进口贸易增长63.27%。出口贸易较进口贸易高出5.73个百分点。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呈“哑铃型”(两头高、中间低)的不平衡发展状态,但与进口贸易不同的是从未出现负增长现象(参见表1)。尤其是在1997年7月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1998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步履维艰,但仍实现了正增长——尽管较上年仅增0.12%。而同期进口贸易则下降了6.21%。由于出口贸易的超前增长,厦门特区贸易顺差有所扩大。2000年,全市贸易顺差达到17.1亿美元,较1995年增长84.86%。出口贸易的较快增长,表明厦门特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更为厦门特区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表1 “九五”期间厦门特区进出口发展情况表

2.出口贸易经营队伍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业已形成的以国有外贸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特区出口经营体系发生了变革,内资企业经营出口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步缩小,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迅速(2000年较1995年增长1.59倍,较1996年增长1.09倍),在全市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形成典型的“倒四六”现象。即内资企业出口贸易在全市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大约60%,下降为2000年的不到40%;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在全市出口中的比重则由大约40%,提高到60%以上(详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引进的一些大型骨干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核心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出口贸易的内资企业中,近年来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呈迅速扩张之势。1998年厦门特区私营企业出口额仅3000多万美元,1999年逾亿美元。到2000年全市有300多家私营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当年私营企业出口贸易额达到3.4亿美元,相当于1998年的10倍,在全市出口总额中占5.78%。

表2 厦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市出口中的比例及其出口增长情况表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比例(%)40.2446.74

49.46

51.37

59.18

61.63

增长率(%) —— 23.57

21.53.9920.13 38

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发展。由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加大了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的力度,近年来,厦门特区产业技术水平得到升级,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出口商品附加价值有所提高。突出地表现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多。1998年,厦门特区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15.61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总额的36.69%。1999年和2000年,厦门特区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4.99亿美元和33.7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0.09%和35.05%,在当年全市出口总额中分别占56.32%和57.3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9年和2000年各为7亿美元、8.6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38%和24%。此外,在3000多种出口商品品种中,有百余种年出口创汇达1000万美元以上,部分商品逾亿美元。

4.出口贸易集中经营程度高。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厦门特区从事出口贸易的各类企业不断增多。目前有出口贸易实绩的各类企业有1500家左右。但大部分出口业务是由一些骨干企业完成的。1997年,全市进出口额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出口贸易额达到29.86亿美,占当年全市出口贸易的70.25%。1998年,全市出口贸易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83家,其出口贸易额为23.95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贸易额的55.84%;1999年,出口贸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94家,其出口贸易额为27.5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贸易额的62.18%。2000年,全市进出口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8.2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65.07%。

5.出口主体市场依然维持强势。“九五”期间,厦门特区一直致力于开拓出口市场,取得了较大成效,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1995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国别(地区)为125个,1999年增加了40个,达到165个。但是,相对而言,出口市场还是比较集中的。1998年,出口贸易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38个,出口贸易额为41.1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的95.82%;1999年,出口贸易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增加了8个,共有46个,出口贸易额为42.6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贸易额的96%。也就是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在不到50个国家(地区)中。值得注意的是,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已成为厦门特区的重要贸易伙伴。2000年,厦门特区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达2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8%,在全市出口贸易额中占43.88%。

6.出口贸易方式比较固定。厦门特区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其它贸易方式相对显得不重要。1998年一般贸易出口达到15.1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为18.99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当年出口贸易的79.55%。1999年和2000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在厦门特区对外出口中分别占92%和93%。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厦门特区进料加工业务有了较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加工贸易出口的扩张。1999年和2000年,加工贸易出口在厦门特区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已逾50%。2000年进料加工出口在厦门特区加工贸易出口中占83%。前几年已有起步迹象的转口贸易业务,近年来则趋于萎缩。

7.对台出口稳步发展。厦门特区具有对台区位优势,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窗口”作用。“九五”期间,厦门特区采取积极措施,如:争取成为两岸直航试点、举办每年一次的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扩大对台招商等,拓展对台出口业务。尽管其绝对数量还不大,在厦门特区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例也不高(2000年仅占3.35%),却取得了稳步发展(详见表3),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厦门特区对台出口贸易额为1.97亿美元,较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即1996年增长8成。值得注意的是,“九五”期间,厦门特区与台湾省的贸易逆差有了大大缩小。厦门在两地贸易中的逆差从1996年的14.95亿美元降至2000年的9.93亿美元。

表3 “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对台贸易一览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61997199819992000

进出口额 16.0410.53

9.269.9 11.9

出口额 1.09 1.32

1.5 1.4 1.97

8.出口导向效果渐显。出口贸易的扩张,带动了厦门特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出口需求已经成为厦门特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掣”。2000年,厦门特区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达11.4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厦门市40%以上的工业品仰赖外销、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在当年出口贸易额中基本上占6成以上(详见表4)。正是由于工业品出口需求比较稳定,“九五”期间厦门市工业品产销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中最低年份也达到96.5%,确保了特区工业的稳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围绕着“扩大出口贸易”这根主线,厦门市各级相关管理机关形成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主动的服务意识,可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表4 “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工业品外销情况及产销率一览表

年份 19961997199819992000

A(%) 53.2647 42.05

40.75

44.81

B(%) 64.960.89

58.24

63.87

64.46

C(%) 96.597.798.197.13

98.3

注:表中A-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工业总产值:B-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出口总值:C-工业品产销率

二、隐忧

“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是比较健康的,为特区新一轮创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就出口贸易发展面对的新情况、新形势而言,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存在隐忧,主要表现为:

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今后,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发展水平。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扩张的拉动效应面临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其突出地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趋势日益明显(参见表5)。其主要表现为产品外销率(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是自营产品出口,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值占其当年工业产值的比重,基本上能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外销程度)不高,“九五”期间外销率最高的年份为2000年,产品外销率也只有50.56%。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向外商开放,客观上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内销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注意的,近年来,厦门特区外商投资呈负增长态势(参见表5),特别是1999~2000年,外商到厦门投资大幅度下滑,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增长后劲将受制约。由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实际实现的“时间差现象”,外商投资投资下滑对出口扩张的制约,将在今后两、三年内表现出来。

表5 “九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外销及外商投资增长表

年份 19961997

199819992000

A.外资工业产值(亿元)

311.3 386.23 414.1 483.16 593.03

B.外资企业出口额(亿美元)17.3

21.02

21.86

26.26 36.26

B/A外销率(%) 45.96 45.01

43.67

44.95 50.56

C.新增协议外资增长率(%)-200.36

1.93

-23.76 -21.99

D.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2.2

2.070.22

-2.82

-23.1

2.本地产品出口下降问题。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迅速扩张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厦门特区自产产品的出口萎缩问题。事实上,厦门特区地产品出口萎缩问题是相当突出的。这里,将厦门特区工业品出口交货值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后得出的一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厦门特区地产工业品(即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状况(详见表6)。可以看出,地产工业品出口额从1996年的6.72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总额的18.16%),下降为2000年的1.64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总额的2.79%)。这里除了由于部分国有企业转成中外合资企业外,更多地反映出一些本地产品升级换代较慢,逐步丧失了市场竞争优势,并被国际市场淘汰出来;也反映出厦门特区出口产业结构与各地具有较大的类同性,缺乏具有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品或“拳头”产品;另外,还反映出近年来在深化国企改革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与推进国有企业外向型发展思路结合起来。

表6 “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地产品出口变化情况表

年份 199619971998

1999

2000

地产品出口值(亿美元)

6.724.852.92

2.08

1.64

地产品出口/全市出口(%) 18.16

11.46.86

4.69

2.79

3.私营企业出口问题。近年来,厦门特区核准了一些私营企业自营或经营出口贸易,这些企业一开始就发挥出其灵活的经营机制的优势,在经营出口贸易中势如破竹,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经营活力,应该说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而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私营企业充当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经营的补充渠道是不可置疑的,尽管不能排除个别么营企业将在出口贸易的“大浪淘沙”中成长,但私营企业是否可以成为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经营的主渠道则有待实践的检验。这是因为私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2000年厦门特区私营企业平均出口金额不足100万美元)、资金实力不强、管理体制落后(许多私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等致命弱点,将严重地制约其对出口贸易的开拓。而且,在出口贸易方面刚刚“浮出水面”的私营企业,如何直面加入WTO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出口贸易经营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出口通道效应问题。这实际上是特区政策优势能否继续发挥作用的问题。客观地说,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经济特区享有地方性的外贸经营审批权,不仅使厦门特区迅速建立起一支外贸经营队伍,而且吸引了周边以及国内一些地方的大量出口货源,形成了明显的出口通道效应。例如,2000年厦门特区内资企业的出口货源9成以上来自本省其他地区。然而,目前厦门特区面临的是,这种出口通道效应正在逐步丧失(据有关资料,“九五”期间,厦门特区出口额占福建省的一半,而1999、2000年则分别只占43%、45.55%,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口货源在全省分流)。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国内各类企业均可直接开展出口贸易业务,外商也可到国内从事出口经营,厦门特区将与全国各地的企业一样,只能凭自身的实力参与出口经营的竞争。实际上,一批在厦门特区建设头10多年发展起来、且一度成为厦门特区出口经营骨干力量的地方性外贸公司当时也是利用优先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优势,大量收购外地产品出口。而近几年,这些企业出口经营逐步萎缩,正说明了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这也是近年来厦门特区国有外贸公司经营萎缩的关键因素。

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发展除了存在上述隐忧外,还将面临我国入世后开放外贸经营的全面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以美国为“领头雁”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经济不景气迹象明显(布什政府上台才几个月,为刺激经济发展,已多次降息),国际市场需求将下降。

三、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对出口贸易发展的导向作用。在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关键是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而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应从传统的审批管理为主,转向协调服务为主。政府的服务不能满足于只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个别具体问题这类最基本的服务上,而应努力多做一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众所周知,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决于获得市场信息的快慢及其反映速度。按常理,研究市场、搜集市场信息是企业的经营职责,与政府不大相干。其实并不尽然。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部门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动态、搜集国际市场信息,较每个企业从事这些工作的效果更佳、综合成本更低。因为政府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可减少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封锁与重复劳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因此,要实现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的新一轮扩张,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站得高、看得远、宏观调控能力强的优势,加强市场研究与信息搜集工作,强化政府在其中的服务与导向作用。

2.尽快培植可持续发展的出口产业。厦门特区新一轮出口贸易的扩张,除了要继续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努力吸引更多货源从厦门出口外,更需要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商品品牌。而目前厦门特区在产业发展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不利于形成有较大发展后劲的出口产业。一方面,以为产业发展可以水到渠成,哪类产业的投资项目多了,就将之列入重点产业,并由此形成产业导向。显然,这种产业政策导向是在既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归类出来的,其导向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以为产业发展也要遵循“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追求产业的综合发展,既要发展机械、化工、电子产业,又要发展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工程、信息软件业、纳米技术、新材料工业等新兴产业及科技产业。结果是“贪多嚼不烂”:每个产业都涉及,但都未能形成规模,都不能形成城市产业影响力。以上两个误区,导致厦门特区产业与其它地方的明显类同,而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并制约了出口后劲的形成。因此,应对厦门特区产业发展政策做出重新评估,对既有产业重新“洗牌”,象广东东莞、江苏苏州一样,选择一、两个最适合厦门特区实际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加以突破,重创城市的产业特色,尽快培育出更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出口产业。

3.推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互动。在厦门特区“十五”规划中,发展物流业已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厦门特区传统物流的发展已经遇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现代物流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现代物流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第三方物流”,虽其本身并不创新价值,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通过把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自己便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从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是一种物流的集成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物流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是一种物流集成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物流商制订的物流解决方案,可以为企业节省仓储、运输等物流成本。因此,当前,厦门特区要发展物流业,关键是要从现代物流作为切入点,降低出口物流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拓展现代物流业务。由于现代物流需要有通畅的信息网络,投资成本大,非一般企业可为;二是引进外商投资物流企业,但物流业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国家尚未开放,只能在保税区这样的特殊经济区域投资;三是选择一些企业“嫁接”国外的一些知名的物流企业,充当其全球物流网的一个支点。就当前而言,这一点还是比较现实的。

4.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的“特殊”作用。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即将投入运作的海沧出口加工区如何更有效地发展加工贸易业务问题,实现加工贸易出口的更快扩张。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象屿保税区的特殊政策功能,为特区扩大出口服务。可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利用保税区的仓储分拨功能,降低进料加工成本,提高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加工贸易对厦门特区出口贸易(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在全市出口中达到50%以上)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更好地利用保税区的货物分拨功能,由保税区配送进口料件,以避免加工贸易企业在进口料件等方面的规模不经济、时效难保证等问题;二是鼓励货物出口企业充分利用保税区的有利条件,将小批量货物进入保税区“拼箱”(“拼箱”的基本含义是,把即将出港的散货按货类、级别进行分级分类装箱入库,等候入港装船运送)出口,以降低运输成本;三是利用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功能“相机”出口。如:加工贸易企业手册需核销,却遇其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不佳便可将产品先“出口”到保税区,尔后根据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情况,选择实质离境的最佳时间。

5.推动外资外贸的全面联动。外商投资企业厦门特区出口贸易强力支撑,实现新一轮的出口贸易的扩张,还得靠外商投资企业“唱主角”。应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好外资工作。首先要在支持现有外商企业投资依法自行内销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外销。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外销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引进若干个关键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外商在厦投资的新发展。当前尤其要研究制订在服务贸易领域引导外资的策略,一俟国家对外资开放外贸经营,即尽快作出反映并取得突破。其三,假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营销渠道,拓展地产品出口。其四,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将直接融入国际大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但作为特区企业,特区产品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寻找捷径,争取与跨国公司“嫁接”,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链条中。

标签:;  ;  ;  

厦门经济特区出口贸易现状与发展探讨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