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差异的比较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差异的比较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差异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地区论文,东部地区论文,差异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绝对控制形成了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严重失衡的现象,形成了西部地区通过国有银行高度垄断资源配置,实现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这是绝对权利的资源配置典型特征,无论是直接金融,还是间接金融其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同东部地区相比在资源配置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度垄断资源配置的金融机制造成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巨大差距。

一、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总体情况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规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1978年的262.46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2663.69亿元,2006年是1978年的86倍,然而,西部地区资本形成额占全国的比重却由1978年的36%,下降到了2006年的20%。与西部地区截然不同的是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7%,上升到了2006年的57%。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形成资本的规模由1978年的77亿元(1.4倍)扩大到了2006年的41509亿元(3.1倍)。

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来源——储蓄比较分析

(一)全社会储蓄规模比较

西部地区1997年至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时间数列的结果表明,虽然西部地区十年来国民收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国民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和总投资后的余额每年均为负数,其规模在-533亿元至-5154亿元之间,资金缺口规模年平均在-2215.96亿元,其中,2006年的资金缺口比1997年增加了4611.54亿元,西部地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社会储蓄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问题非常严重。然而,与西部地区情况截然不同的是,东部地区资金供给充分,存在社会储蓄大于投资的现象。东部地区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时间数列表明,1997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国民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和总投资后的余额每年均为正数,其规模在2350亿~10480亿元之间,资金盈余规模年平均在4879.64亿元,其中,2006年的资金盈余比1997年增加了8130.07亿元,资金盈余规模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东部地区充足的资金供给和巨大的资金盈余。

(二)金融机构存款规模及结构比较分析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1997年至2006年金融机构存款及其构成的时间数列结果表明,虽然,西部地区十年来金融机构存款是逐年增加的(金融机构存款年均余额为25866.5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占31.29%、财政存款占2.12%、储蓄存款占55.92%),但是同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年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多75070.54亿元(3.9倍),其中企业存款多出30195.28亿元(4.73倍)、财政存款多出878.38亿元(2.61倍)、储蓄存款多出34751.07亿元(3.4倍)。

(三)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来源的区域特征

西部地区5145亿元的资金缺口与东部地区10480亿元的资金盈余规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余额的25866.59亿元与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余额的100936.71亿元(3.9倍)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在其资本形成来源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是西部地区全社会的储蓄供给不能满足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形成巨大的储蓄投资缺口;二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吸纳储蓄资源及积累储蓄资金的能力弱、规模小。

三、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中的储蓄——投资转化比较分析

为了说明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现状,我们选择两项指标,一是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储蓄与投资差额指标,来反映西部地区储蓄投资转化比率的现实情况,并通过与东部地区储蓄与投资差额的比较,找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金供给的差距;二是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指标,表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的结构状况,从投资角度反映社会储蓄中政府、银行、企业、居民和外资的储蓄资源利用情况,并通过与东部地区储蓄投资转化比率的比较,找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储蓄投资转化中存在的差距。

(一)储蓄——投资转化比较分析

1993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居民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额由1993年的-568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3419亿元。14年来,西部地区居民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差额为-1584亿元,西部地区居民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由1993年的0.8增加到2006年的0.85。同期,西部地区居民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比率为0.83,综合西部地区居民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额和相对比率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西部地区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居民储蓄不能满足区域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的结论,居民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0.83∶1。

与西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地区居民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额由1993年的640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7003亿元。14年来,东部地区居民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差额为3468亿元,东部地区居民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由1993年的1.07增加到了2006年的1.1。同时,东部地区居民储蓄除以投资的年平均比率为1.11,根据东部地区居民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额和相对比率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东部地区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居民储蓄大于区域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结论,居民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11∶1。

1997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额由1997年的7679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30535亿元。10年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差额为17525亿元,西部地区全社会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由1997年的2.41降低到2006年的2.33。同期,西部地区全社会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比率为2.63,从西部地区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额和相对比率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西部地区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全社会储蓄能够满足区域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结论,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63∶1。

1997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额由1997年的30041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154083亿元。10年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储蓄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差额为77402亿元,东部地区全社会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由1997年的2.53提高到2006年的3.09。10年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储蓄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比率为3.09,从东部地区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额和相对比率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东部地区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全社会储蓄能够满足区域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结论,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3.09∶1。

虽然,1997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存在全社会储蓄满足全社会投资需求的状况,但是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储蓄、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1997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储蓄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的3.9倍、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的3.32倍、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差额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的4.27倍、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储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率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的1.18倍,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在聚集储蓄的能力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西部地区储蓄——投资转化规模及结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说明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情况,我们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指标,表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的结构状况,从投资角度反映社会储蓄中政府、银行、企业、居民和外资的储蓄资源利用情况。

西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4年的13916.2亿元,发展为2006年的22623.5亿元,从2004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状况分析,政府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7.9%,减少到了2006年的6.8%;银行贷款的比重由2004年的20.1%,减少到了2006年的18.8%;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1.5%,减少到了2006年的1.2%;企业自筹的比重由2004年的54.7%,增加到了2006年的57.3%;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由2004年的15.9%,减少到了2006年的15.8%。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表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及利用外资的比重在减少,企业自筹的比重在增加。总体而言,在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政府投资年均占7%、银行贷款年均占19%、利用外资年均占1%、企业自筹年均占57%、其他投资年均占16%。

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4年的43875.9亿元,发展为2006年的67470.3亿元,从2004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状况分析,政府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2.1%,减少到了2006年的1.9%;银行贷款的比重由2004年的18.4%,减少到了2006年的16.5%;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6.1%,减少到了2006年的5.2%;企业自筹的比重由2004年的55.7%,增加到了2006年的58.8%;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由2004年的17.7%,减少到了2006年的17.6%。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表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及利用外资的比重在减少,企业自筹的比重在增加。总体而言,在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资金来源中,政府投资年均占2%、银行贷款年均占17%、利用外资年均占6%、企业自筹年均占57%、其他投资年均占18%。

虽然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均表现为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及利用外资的比重在减少,企业自筹的比重在增加的发展规律,但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资金来源的构成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4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西部地区的3倍;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政府投资仅为是西部地区的0.8倍;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银行贷款是西部地区的3倍;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利用外资是西部地区的13倍;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企业自筹是西部地区的3倍;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其他资金是西部地区的3倍;从东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不难看出,东部地区除去政府投资比西部地区少以外,其他的诸如银行信贷、利用外资、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均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利用外资规模远远大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中的储蓄——投资转化的区域特征

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中储蓄——投资转化的区域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政府和银行的储蓄——投资转化占比过大;二是以国有经济主体的储蓄——投资转化为主导;三是外资及其他的储蓄——投资转化占比过小。

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及储蓄投资转化的结果表明:由于东部地区充分地利用了改革开放、战略调整的机遇,在除国有经济的资本形成之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形成模式,通过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机制,增强了东部吸纳资金的能力,在市场化机制作用下完成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西部地区政府投资及主要依靠国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作为其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没能突破全国统一的金融供给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使西部非国有经济融资能力及资本形成机制受到严重制约。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市场化导向逐步形成并居于主导,由此带来的是,市场化水平越高的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格局的市场化程度也越高,资本形成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市场化水平越低的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格局的市场化程度也越低,资本形成能力也就越弱。

标签:;  ;  ;  ;  ;  ;  ;  ;  ;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资本形成差异的比较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