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飞跃进步,英语教学也随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借此,分享一下新形势下我对“师生互动,有趣高效”的个人感悟。如果说“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课堂状态,那么“有趣高效”就是一种快乐的教学追求。它彻底改变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单向模式,通过有效的课前准备,将课堂模式调整得生活化、趣味化、简单化,让课堂本身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的快乐家园。经多年实践,我的经验共两点:三部曲抓好过程,两条路稳定效果。
一、三部曲抓好过程
1.课前集体备课和个人特点相结合
要使课前生动有趣,那么课前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环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备课组集体构思创作教学思路,尽量将学习难度简单化、分解化;个人根据授课风格设计课堂环节,做到集体智慧和个人特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学习内容生动化、实用化。
2.课堂有效互动与集中统一相结合
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就可以实施有效互动,但是互动必须有秩序、有纪律,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让小组长知道自己的任务。根据课前的准备,课堂先进行预习交流,由组长负责交流本小组讨论的难点,后将各小组同学的单词一一交换、识记、拼读,完成后小组互换。这样做极大地分解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的学,而不是老师一味枯燥的教。最后将每个小组有疑问的知识点先行处理后再将所有内容进行统一讲解,讲解完之后随即进行快速识记单词大比拼。学生都是有积极性和上进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甘心落后,于是高效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了,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课后学情分析与个体差异相结合
对学情做有效分析是实施互动的关键环节。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低,自信心不足,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语言能力弱、自信心不足的现状,我们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入手,使其慢慢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及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其次要关注个体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备课组采取了上游带中游、下游争上进的策略。这样,中游学生进步的幅度大了,上游学生的压力自然也大了,学生劲头更足了。而对于一些后进生,我们会尽量提问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他们回答,使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他们树立或者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如果说上课是一场不可或缺的美味大餐的话,那么课后的检查督促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消化吸收过程。吃的再好,吸收不了也是白费功夫,所以老师的课后功夫也不容小觑。对此,我们经常让一些尖子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做一些相应的拔高题,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提高机会;与此同时,为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体现其学习优越性,我们采取了一帮一、一帮二等不同形式的互帮互助小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增进了友谊,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对于一些后进生,我们则始终采用不抛弃、不放弃的拉动政策,从学习上和心理上给他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撑,帮他们摒弃内心的自卑和自弃情绪,协助他们扔掉内心沉重的包袱,做一个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积极应对学习,直面生活。
二、两条路稳定效果
有趣、高效是教学追求的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有趣的事情可以在人的记忆中留下长久甚至是终生的记忆,所以,怎样让课堂有趣是稳定效果最直接的路径。我们所做的是:
1.不拘泥:不拘泥于年龄,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位置。
我始终坚信,只要是饱含爱的形式,学生们都会喜欢。在学到日常饮食这一单元时,我把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水果和食品带到课堂,尽管我知道这是低年龄孩子喜欢的方式,但是我感觉每一个学生在我是眼里都有一颗纯洁快乐的童心,保持童心的美好一定会给学生们留下终生的记忆。所以给学生讲述完水果和食品的英文读法以及相关问答句之后,我就指着讲台上的一堆食品用英语现场提问:你想吃点什么?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竞相回答,答对的同学就会获得相应的食物。然后他继续随机提问一个与本节有关的语句让其他同学抢答,这样整个课堂效率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学习的实用性也增强了,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
2.播种美:播种美的教育,播种美的行为,播种美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更是一项播种美的美好工作,在播种中收获学生知识的接受、行为的改变、习惯的养成。所以这些年我们都孜孜不倦地践行着那三步教学曲:一是微笑进课堂。笑是最美的融合剂,它极大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二是激情上课中。只有具有激情的老师才能让课堂激情澎湃,才能称得上情感的课堂。三是亲近在课下。心灵的默契与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能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要求。
总之,教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之旅,我会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为更好的教学效果尽心尽力。
论文作者:孙洪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互动论文; 课前论文; 高效论文; 有趣论文; 效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