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 南充市高坪区东观万福小学 6370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11-004-01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既是学好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一、重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要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直线和线段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有明确的认识,我让学生先观察,再分别度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直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便能直观地感觉到: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但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而直线没有端点,是不可度量而无限长的。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直线和线段了。
二、重表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表述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条理性和流畅性直接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小学生好说好动,好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说算理、说操作、说解题的思路,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训练其思维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四道例题的计算,再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这样,在学生的表述中有效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条理性,提高了他们的表述能力。
三、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有一次,教学“连乘应用题”,题目是“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两种方法:①11×12×5,先算每箱卖多少钱,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11×(12×5),先算5箱有多少个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有一个学生却提出还有一种算法:11×5×12,有的同学说这种解法结果正确,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让这位学生大胆地道出他的解题思路。“这个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原来这位同学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1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11×5=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列出综合算式是: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恍然大悟,认为这种解法也是可以的,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使同学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重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是思维的桥梁。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不仅获得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按照教材要求,通过对圆的剪拼操作得出面积公式后,有学生问:“只有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才能推导出这个公式吗?”此时我没立即回答,启发学生说:“能否用圆剪拼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激起,纷纷动手操作,又得出将圆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践,分析研发,不仅加强了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激励机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些生活素材,鼓励学生求异,引导反向,拓展延伸,让学生独立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在教此题时,首先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从条件到问题的方法出示线段图,让学生看图想:这道题先算什什么?(做了纸花后有多少张彩色纸?)学生解答完后,我又引导他们思考: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又找到了另一种解答方法(算算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再算还剩多少张?)
因此,重观察、重表述、重讨论、重操作、重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作者:胡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线段论文; 操作论文; 直线论文; 小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