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透视论文,优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3)02-0052-07
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势或落后得益(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赶超目标制定中,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往往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近半个世纪,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认真研究它,认识它,理解它。从近半个世纪现代化的实践中看到,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理论,否则便会导致沉重代价的付出。本文便是基于此点,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根据,来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学术界与有关方面的关注。
一
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笔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许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来者具备了在许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第四个优势是后来者通过先行者所取得成就的认识,看到现代化前景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并树立信心;最后一个优势是后来者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先行者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3][4]。同时必须指出列维在论述这些后发优势时表明了这些优势存在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充分强调了现代化后来者所存在的“后发劣势”问题。
格申克龙在研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指出,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二是后发国家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具有落后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发起的现代化提供保证[5]。格申克龙同时指出,这些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
除上述两位学者之外,学术界还有很多人对后发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英国的彼得·鲍尔认为,“第三世界如今可以利用外部市场,利用外国资本市场,利用大量过去不曾有的技术和技能。”[6]俄国的托洛斯基把后发优势称为“历史落伍者的特权”,他认为,“虽然落后国家被迫跟随着发达国家,但目前并不按照相同的秩序去做事,历史落伍者的特权……(是)迫使自己采纳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已经完成的发展式样,从而越过整个居间的等级系列”达到理想的目标[7]。美国学者赫尔曼·康恩把有利于后发国家的因素归纳为10个方面。即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获得;劳动力的输出;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旅游事业;技术转让;具备有用的榜样、体制、个人;输入“污染”和“卑下”的劳动;进口货的替代;很正常的外部稳定的存在;外国的援助等[8](P206)。
著名学者汤因比在晚年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反思中也蕴涵着这种思想,而且相当的乐观,他说:“今天发达国家的人民总是蔑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采取怜悯、轻侮的态度,但不久两者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对这些所谓落后的多数来说,将来要进入整个人类都应进入的安定的‘世界国家’时,大概比起那些先进的少数来困难要少。这暗示着各国的命运都要戏剧性的逆转。历来的发达国家大概都不得不长期的陷入逆境中。相反,历来的后进国家倒可能较少痛苦地,较快地进入未来的‘世界安定国家’。”[9]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后发优势问题,也没有使用后发优势的提法,但从他们的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与建设,并走向共产主义,相对于他们所批判的资本主义而言就是一种后发优势。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在吸收继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高度均衡发展的社会。不发达国家不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也就难以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列宁不仅反复多次地强调要借鉴资本主义的宝贵经验,继承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这些经验和遗产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管理经验与各类人才。同时列宁还清醒地看到落后的俄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时所面临的劣势。他认为,在俄国发动社会革命比欧洲容易,但建设却比西欧发达国家困难得多。因为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致使大工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与此相联系的有广大群众的民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封建主义残余和影响较严重等。如果对这种特殊的困难认识不足就易于脱离自己的国情,急于求成,超越历史阶段,违背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经典作家们的论述充分显示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敏锐感觉。
后发优势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以后,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奋起直追,希望尽快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如此氛围之下,国内学术界对后发优势问题也作了广泛研究。
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用强制方式打破传统社会自身无力克服的封闭性与停滞性,传播现代化因素,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及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后发国家联合对付先进国的损人利己政策,以求得深入的发展[8](P205-P206)。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结论[10][11][12][13]。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已有一定的认识。
二
根据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参照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际,我认为后发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借鉴论。在发展中国家开始其现代化进程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先行者有丰富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供后来者借鉴,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使后来者能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2.科技文化利用说,现代化的后来者可以利用先行者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中形成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加以引进与学习,使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性发展。同时,后来者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形成文化融合杂交的优势,促进现代化的发展。3.后发国家联合说。随着世界整体发展与互相依存趋势的显著化,后发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改善,它们可以通过联合以抵制发达国家损人利己政策。4.产业转移说。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机会,在发达国家的帮助下,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后来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5.外资利用说。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资金,后发国家可以依靠引进外资以解决本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6.榜样激励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十分显著,这对后来者克服重重阻力激发追赶的念头与信心,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与整合,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非常有利于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上述归纳的后发优势的六个方面之外,笔者毫不怀疑细心的研究者还可以找出更多的体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因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发展中国家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不管具备了多少后发优势,却无法掩盖这些后来者所客观存在的比后发优势多得多的后发劣势。而且这些后发劣势往往表现得比后发优势更为明显,对现代化的后来者影响更大,更深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后发劣势往往是与后发优势紧密联系,共同发生作用。后发劣势经常制约着后发优势,使后者难以发挥功效。这是后发国家十分容易忽视的地方。鉴于此,很有必要将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存在的后发劣势进行一番梳理,使这些后来者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劣势非常多,但每个国家又各有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列出,只能就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作出粗线条的宏观梳理。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后发地位是一个具有本质性的最大劣势,正是由后发这一根本性的劣势,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其他劣势。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竞争的游戏,谁占得先机,谁就取得莫大的优势,更何况这一激烈的竞争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在世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早先加入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已跑出很远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一历史性与现实性高度统一的状态决定了后发国家在开始走向现代化时便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次,后发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底子薄,规模小,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发展极其缓慢,很难满足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需要。第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在外力作用下才得以启动,可它们难以实现持续高效且大规模地发展工业,原因主要在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很难对现代化进程形成强大的推力。第四,绝大多数后发国家都存在着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严重问题。现代化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的任务。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已被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充分证明是一条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而在这些后发国家,人口文盲比例很高,即使花很大代价培养的为数不多的人才也很难留在国内。第五,许多后发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进化程度落后状态,是又一明显的后发劣势。现代工业社会是以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为特征,这一分离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然而由于后发现代化的行为主体是国家,社会在进化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在国家的支配下发展。社会成员思想观念落后,社会缺乏创新机制,难以形成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以强有力的支持。最后一点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之时,便已受到人口包袱、环境压力和传统重负的束缚。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阻力重重。
当然,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劣势远远不止上述六大方面。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总的态势的不断演变,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到达的不同阶段。由“后发”这一本质性的劣势将会导引出更为多样化的劣势。如果说前文论述的六大劣势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与基础性劣势。那么,这些劣势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将会形成裂变与分解,产生许多新的劣势,亦既出现对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造成严重制约的因素,使后来者的现代化历程愈加艰难。
三
在对后发优势做了初步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对这些优势做具体分析。这是建立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参数,并结合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重要因素的一种分析,特别是结合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史实,对后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发展中国家审视的是所谓经验的借鉴。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可供现代化的后来者借鉴。然而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启动、初步发展、高速发展而进入到目前的高水平现代化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有其特殊的经验与教训。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于现代化的启动和初步发展阶段,只有极少数国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现代化初步发展阶段的国家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然是不合适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其现代化水平来看,已处于走出现代化,向后现代社会过渡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正在走进现代化,或在现代化的曲折道路艰难前行阶段。两者所处阶段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价值观亦大相径庭。如此相异的状态之中“借鉴经验”几乎不大可能。也许有人会说,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在其启动阶段和初级阶段时的经验,可是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的先行者与后来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以及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等方面几乎完全不同。这是由历史发展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英国、法国等现代化的先行者,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现代化道路,他们的现代化启动早,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发展没有太大的外来压力,以一种胚胎发育的循序渐进方式向前发展。任何转型过程中的矛盾都可在较长的时间与较大的空间里逐渐解决。至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现代化的早期后来者,他们所处的时空特性与先行者没有太多区别。这些发达国家所具有的时空优势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中叶后无法拥有的。当发展中国家启动现代化时,国际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留给他们的时间相当紧迫,空间十分狭小,时空的压缩使许多国家把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压缩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内完成,把发达国家转型时面临的各种历时性矛盾转变为共时性矛盾,使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难题剧增,解决的难度更大。即便有一些后发优势,或一些经验可资借鉴,但在上述状态之中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状态,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日本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其经济从195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仅用了上十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其间,日本以60亿美元的支出获得了全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几乎全部先进技术,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资金,实现了后发优势带来的最优结果。这一极为特殊的事例,成为后发优势的科学文化利用说的最强有力证据。
我们认为,日本的事例确实体现了后发优势给现代化的后来者带来的好处,可是不要忘记,日本是亚非拉美各国成功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唯一例外”。日本的成功是诸多因素加上对机遇的把握的一个典型事例。历史发展的时空特性决定了这一经验并不能使科技文化利用说具有普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制度性建设逐渐完善,导致发展中国家学习并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难度不断增大。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的跨国公司来看,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拥有者。它垄断了世界上约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然而,虽然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许多技术,使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受益颇大,但他们的技术转移一般较保守,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传统技术或适宜技术,而最先进的技术被严格控制。技术溢出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298-P306)。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所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其领先地位,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的拉大,采用技术的黑箱化或模拟黑箱化等各种手段,在合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下,使后发国家的科技进步更加困难。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看,由于教育的落后,使人力资源对现代化的作用十分有限,人才的匮乏与大量外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举步维艰。以非洲为例,目前大约有3万名拥有博士学位的非洲人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工作。西非诸国每年约有50%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到欧洲[14](P206)。此类现状使本来就缺乏人才的后发国家雪上加霜。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以弱势群体的面貌出现在当今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因此他们的团结与联合对于其发展与安全是格外重要的。从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到遍及亚非拉美的区域一体化,无不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为他们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如殖民主义时代的历史遗产,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缺乏,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发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的理解与主张不同,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化作用及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因素更使发展中国家的联合障碍重重。我们不能忘记20世纪初的阿根廷,曾是当时拉丁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阿根廷作为拉美国家的代言人,带领着一批拉美国家与美国对抗,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敢对美国说不,可最终得到了什么?美国刻意通过提高巴西的实力来压制阿根廷,对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处处刁难,激化了阿根廷国内矛盾和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终于使阿根廷这个最有可能成为拉美第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的希望化为泡影。与之极为相似的例子在20世纪末再度发生,正当东亚诸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得到世界舆论众口一词称赞不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密切关联的金融危机席卷东亚,使东亚几十年的现代化成就遭到重大的损失。东亚“倒退了2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事实充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待后发国家的战略方针,即垫高与削低战略(垫高是指对最落后的,极不稳定的,其发展趋势不利于发达国家利益的那些国家实行援助。削低是指对有望成为发达国家的那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削弱之)已逐渐使用得更加熟练。特别是冷战格局的结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世界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已有下降的趋势。曾经有所作为的不结盟运动已呈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态势。相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表现得团结一致,每年一度的西方七国峰会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关注的焦点,后发国家联合所具有的这一后发优势在全球化时代已显得力不从心。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会,把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直接转移到后发国家,相应的进行产业的升级,这是后发优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表现。例如东亚各国和地区就曾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升级的过程,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然而我们还看到,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既没有带来明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反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那些夕阳工业和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工业调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在生态环境上损失惨重。这使原本就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印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P131-P139)。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中还有一类是在国家指导下,由国际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帮助实施,巴西便是如此。1950~1960年代,巴西一贯执行的进口替代政策已山穷水尽,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库比契克总统执政时期,巴西利用外资对汽车、造船、重型机械、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工业实施大规模投资,以期在不改变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升入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15]。可事与愿违,在进口替代战略没有作调整的情况下对工业产业进行调整与升级,使巴西背上沉重的包袱,外债迅速上升,加上技术创新滞后,使产业的技术升级没有进一步保障,现代化进程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通过资本国际循环的途径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点确实发挥过很大作用。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主权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无力提供大量资金以全面推动现代化向前发展,必须利用外资。但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时,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往往会对受援国附加政治和经济条件,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其附庸,受制于发达国家,导致了殖民主义的再版。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时,往往出现借贷款额过大,结构不合理,导致外债缠身,甚至出现借新债还旧债,使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拉丁美洲的债务问题便极具代表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有效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引进资金往往不能用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处,造成外资的巨大浪费,而且许多国家腐败现象严重,许多外资落入当权者的腰包,如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的存款有几十亿美元,其中便包括侵吞美国的经济援助,日本战争赔款及世界银行开发计划贷款等[16]。类似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这无疑使外资在现代化建设上的作用大打折扣。
我们确信,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给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也给落后者强烈的刺激,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榜样效应作用下,对社会进行全面动员,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然而在对榜样的激励进行细化的研究之后,笔者对此说不敢苟同。在许多国家,现代化才刚刚启动,或者正处于艰难的初期阶段,便有许多富人以发达国家的高消费为榜样,贪图物质的享受。消费固然有利于生产,但把钱大量花在需要外汇进口的商品或完全不符合实际条件的服务上,既是一种腐败的表现,也对外汇奇缺的国家的发展不利[17]。除了高消费、超前消费的不良榜样效应外,有些国家盲目照搬别国的现代化模式,不顾国情与时空特性的变化,将别国的发展战略全面引进,结果造成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混乱。如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医疗卫生技术与设备被大量引进,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出生成活率提高,居民的寿命延长,甚至很快进入老年化社会,而此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却已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使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更加艰难。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榜样激励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长时期的追赶与努力都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便容易滋生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再加上政策的失误,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过大等,极易产生现代化进程的断裂。
四
后发优势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现代化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令广大现代化的后来者(严格的说应是“后后来者”)颇感兴趣,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理论之一。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理论建立的实证性基础是德国、日本等为数极少的所谓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二战以后,在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推动下,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在相对说来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穷追猛赶了几十年,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除了东亚四小龙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取得一定的成就外,数目更为巨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展相当有限,甚至遇到极大的挫折。据联合国统计,1971年世界上有25个国家被列为不发达国家,2002年已增到49个。196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1:1,而1997年则扩大为74:1。世界上的穷国里有13亿人的收入不到l美元/天。有8.4亿人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之苦。10亿人不能享受医疗服务、基础教育和自来水。20亿人没有电用。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还要承受2.5万亿美元的庞大外债负担,南北差距还在扩大[14](P53-P54)。正如韩国的金泳镐教授指出,后发国家成功地完成了“追赶”的,在非西欧世界里仅日本一国,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20世纪才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当中,还没有一个完成了这个“追赶”[17](P287)。这显然是对后发国家优势理论的质疑与挑战。在拥有那么多的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里,仍然还存在如此之事实,难道不令所有的后发优势信奉者为之汗颜。
因此,虽然我们相信确实存在后发优势,但任何人都不应将其绝对化。前文对后发优势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任何一种后发优势都受到后发劣势的影响,并受历史发展的时空压缩导致的各种新的因素的制约。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后发优势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令我们清晰可见,它往往与后发劣势相生相伴,形影不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亦即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后发优势也各有不同,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现代化研究领域里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后发优势不仅和后发劣势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紧密联系,难以分割,它还与现代化的行为主体的认识误区相关,稍不注意便会掉进陷阱。例如,同样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可以产生很高的生产率,然而将其引入发展中国家后却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方技术是在其制度文化的框架内产生的,是系统运动的结果。技术能起作用,关键在于系统起作用。这个制度文化的系统包括管理制度、文化传统、企业理念与劳动者的素质等。可发展中国家往往只引进技术,更没有对技术进行改造。因此技术离开了原来系统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系统里,作用自然会减小,甚至会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排异”反应。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经常会遇到如此尴尬的事情而百思不得其解。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后发优势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潜在的趋势,需要把它转变为现实中的真正的优势。这一转变过程需要后发国家做巨大的努力,甚至要付出许多代价。与此同时,后发国家还必须正确把握国情与球情,脱离国情与球情去大谈后发优势是不切实际的,对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不利的。
发展哲学告诉我们,越复杂的社会,其中的偶然性或机遇就越多[18]。现代社会便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要使后发优势从潜在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的状态,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遇。21世纪还会出现20世纪赐予日本的机遇,但这样的机遇并不多,它只留给那些有充分准备,有敏锐眼光和时代洞察力的发展中国家。
收稿日期:2002-10-08
标签:后发优势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