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6医院口腔科 吉林 通化 134001)
【摘要】 目的:观察成人牙周病患者采用正畸联合治疗后,切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切牙移位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正畸联合治疗, 分析患者治疗1年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下降显著,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切牙覆盖、切牙覆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牙槽骨高度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采用正畸联合治疗后,切牙移位效果较为理想, 牙周炎和口腔生理功有效改善,应推广使用该治疗模式。
【关键词】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病;切牙移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85-02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该口腔病变可引发切牙移位,并造成牙周组织继发性创伤,使得牙周损害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对于患者而言,切牙位移、牙龈萎缩、牙周受力能力恶化等改变,对正常口腔生理功能影响较大,且患者病情恶化较快,因而必须及时控制切牙位移,控制牙周炎病程。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切牙移位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正畸联合治疗后,切牙移位疗效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切牙移位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为牙周病致切牙移位,牙X线检查显示38例患者均出现了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水平吸收现象。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 21~53岁, 平均年龄(43.36±19.36)岁,其中31例患者出现切牙(移位)伸长症状,29例患者出现了牙隙增宽症状,合并两种症状者22例。本组患者中已排除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等[1]。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先行牙周检查,对患牙各类指标进行评价,包括出血指数、牙槽骨高度、切牙覆等,确定符合正畸治疗指征后,行正畸联合治疗。
正畸联合治疗开始后,先经常规x线摄全景片,行牙周基础性治疗,针对患牙牙槽骨破坏程度、松动度等情况,结合其牙周袋深度确定牙周综合治疗方法,对局部致病因子进行控制或祛除,然后治疗龋齿和不良修复体。牙周基础性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健教宣传,教授患者日常口腔清洁方法,如刷牙步骤、漱口方法、饮食要求,达到改善牙周炎症状的目的。牙周基础性治疗后,牙周炎性反应静止状态>3个月,既符合正畸治疗指征。
本组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前牙稍靠近龈处粘结方托槽,用丝初步排齐,再用曲唇弓对上下前牙进行复位,向后连续结扎尖牙。患牙牙周支持组织是正畸力度的主要依据,加力应轻,以患者耐受为宜。
正畸治疗时间为7~10个月,患者每3个月来院复查一次,经全景片检查,并行牙周洁治。正畸治疗时间治疗约9个月后(总计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分别检查患者牙齿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切牙覆盖、切牙覆等指标,作为患者疗效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下降显著,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切牙覆盖、切牙覆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牙槽骨高度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本组患者均在本院治疗成功,牙齿复位较好,无松动症状,牙槽骨吸收有效控制,牙周炎症显著改善或治愈。
表1 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3.讨论
牙周炎是由外源性病原菌导致的疾病,患牙的牙菌斑堆积,使得牙龈组织功能出现异常,同时也可导致牙槽骨吸收,患牙支持力度下降,在咬合力作用下可发生受力方向的移位。牙周炎致切牙位移后,牙周支持组织损伤加重,牙齿位移进一步增加,患牙移位又作用于牙周支持组织,直至组织支持丧失[2]。目前,临床治疗牙周炎致切牙移位以正畸联合治疗为主,该疗法包括牙周基础治疗和正畸治疗两部分,是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正畸联合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出血指数显著下降,证实牙周炎症状控制较好;同时,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切牙覆盖、切牙覆下降显著,提示患牙矫正效果较好;由此可知,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可靠。
正畸联合治疗广泛应用于牙周炎致切牙移位中,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该疗法可有效改善牙齿位置,对牙周炎控制效果也较好[3]。刘文芳,朱丽红,何飞,等研究发现,正畸联合治疗完全控制牙槽骨吸收症状,中断切牙移位导致的恶性循环[4]。本次研究中也发现,治疗1年后,牙槽骨高度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牙槽骨高度的稳定有助于牙齿保持稳固,从而恢复切牙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成人牙周病患者采用正畸联合治疗后,切牙移位效果较为理想,牙周炎和口腔生理功有效改善,应推广使用该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文芳,朱丽红,何飞等.多学科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牙龈乳头的重建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5,6(03):294-298.
[2] 吴欣帆,谭兆莲,梁志超.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9(16):127-128.
[3] 罗丽红,林少珍.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成人牙周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7(07):1086-1088.
[4] 朱丽红,李飒,何飞等.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的美学重建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9(05):436-440.
论文作者:孙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患者论文; 牙周炎论文; 牙周病论文; 正畸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成人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