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复兴是在一百年后发生的,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结束时写的_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的复兴是在一百年后发生的,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结束时写的_世界历史论文

中华复兴就在百年间——写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在论文,中华论文,写在论文,全会论文,五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旭日,即将跃上东方的地平线。中华民族通往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奏响了我国新世纪大发展的序曲。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像是一座螺旋式上升的无尽的阶梯。每一个民族都在这阶梯上攀登。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有的发展迅速,有的徘徊趑趄,有的从巅峰跌落,有的从落后超前,超前的可能失足落后,跌落的可能捷足领先。这种升沉浮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一切不甘落后的民族,都应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规划未来,在奋进中实现超越。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我们面前首先呈现的是种种联系和交互作用的无限错综的图画,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万物皆动、皆变、皆生、皆灭。”

中国,在15世纪之前,其文明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自那以后,便从巅峰跌落,到19世纪下半叶,已沦为列强蚕食的半殖民地国家。但也正是从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交相煎逼的形势下,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奋起自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奋斗,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加快发展、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今后的100年,我们将实现那伟大的光荣与梦想, 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艰难,会有曲折,会有风浪。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导致良机尽失、由盛而衰,弱小国家抓住机遇、循势而上由弱变强的兴衰故事屡见不鲜

一切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国家都有共同的轨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政治腐败,民心涣散,以致良机尽失,国势衰微。一切由弱转强、由衰转盛的国家,也有共同的轨迹:奋发图强,艰苦奋斗,顺应时势,抓住机遇,精诚团结,百折不挠。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上观察,从中国开始由巅峰跌落的15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数百年间,世界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发展机遇。欧洲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思想、经济、社会领域的大变革。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世界从此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纺织、钢铁、铁路和建筑诸业急速发展。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相对论、量子论等新科技成果大批出现,推动世界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这两百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特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和技术革新的大量出现,往往带来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产业革命又推动一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正是在一次次大发展机遇面前,世界上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活剧。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一跃而成为世界首强,但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世界霸主地位如黄鹤一去再不复返。而美国在19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约一百年时间里,利用这百年间大量出现的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汽车、电子、半导体、耐用消费品、飞机、石油化工和制药等产业,到本世纪中叶已完全取代英法等欧洲强国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借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产业,并在80年代将机电制造业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一段时间内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迫使美国步步后退。

在这样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面前,中国都与之失之交臂。14、15世纪之交的地理大发现曾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尽管中国的航海家早在元代就已远航地中海,但直到明代末叶,中国的统治阶层仍固守着中国为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不知有欧洲,更不知什么新大陆了。欧洲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是中国天朝美梦的破灭。待到船坚炮利的列强叩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他们同时也就阻遏了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人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不得不首先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正如江泽民同志今年8月27日视察东北时所指出的:“从19世纪中叶起, 西方列强频频侵略中国,中国人民饱受屈辱。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战乱不断,人民饥寒交迫。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根本没有可能去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了取得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权利,中国人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错失发展的机遇的结果,使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远。据计算,直到1820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为32.4%, 列世界各国之首,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跌落到不足7%。

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科技成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经济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或地区间实力消长、地位转换的速度也在加快。日本在80年代曾以咄咄逼人态势,使美国黯然失色,但90年代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使美国一举扭转经济颓势,以领先其他国家十多年的优势率先进入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而日本和欧洲一些传统工业大国由于没有及时把握住迎面而来的机遇,在经济发展中失了先手,陷于被动。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占世界GDP比重介于20%—25%, 而进入90年代,据世界银行资料,美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4.2%提高到1999年的28.8%;而同年日本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则从1993年的18.2%降到14.5%。美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13.2%提高到1998年的15.2%;同期,日本从7.9%降到6.2%。

一些原先的经济弱国,如我们的邻国印度和欧洲的爱尔兰,由于较早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也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近10年来印度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6.5%。 爱尔兰虽然其经济实力无法同德英法意等欧洲大国相比,但这些年它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方面却走在了许多欧洲大国的前面,1998年计算机出口占欧洲市场的1/3,为当年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印度、爱尔兰近年来的发展故事说明,只要抓住机遇就可能后来居上。

未来5到10年, 中华民族将进入实现新世纪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列,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步伐

透过世纪之交世界政治和经济喧嚣纷繁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历史性的大发展机遇,正伴随着新世纪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来到了我们面前。这个发展机遇,概括地说,就是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的,以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同前两次产业革命一样,它的出现,注定要改变世界原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的增长动力。

许多中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新技术革命带动下的21世纪初世界经济走势持乐观的看法。去年10月OECD发表的《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长期的繁荣》报告认为,从2000年到2020或2030年,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这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将达4%,人均GDP超过3%。这将是近200年来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增长率。

同历史上几次大发展机遇一样,这个机遇不单单是只对哪一个国家的,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这个机遇的时候各自的发展条件不一样,可利用的程度也不一样,但对于所有国家来说,它都是一次调整自己在这个正在被重新塑造的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巨大机会。

有学者分析说,除美国已率先进入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之外,世界许多国家经过近几年的奋力追赶,也已具备了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条件。在新经济中一度落后的欧洲和日本等近些年来大幅度增加信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企业重组,放松市场管制,着力创造启动新经济的必要条件,使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已开始转入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今后10年,欧日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90年代。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加紧利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图在21世纪初进入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新的发展机遇对正在致力于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梦想的中华民族,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良机。中华民族要在下一个100年里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在前50年,而前50年的关键, 又在世纪初的10年。可以说,未来5到10年, 是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奠定未来长期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今天已经具备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良好条件。

在国际环境上,正如党中央从十五大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上所判断的那样,虽然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形势波谲云诡,变幻无常,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但多极化趋势仍在向前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和平的环境里加快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经济全球化在继续扩展,使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等资源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跨国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都将继续发展。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不仅仅只给我们带来压力,也给我们提供了追赶的目标和增加了利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机会。正在世界范围进行的结构大调整浪潮中,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推动本国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这对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我国来说,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国内环境上,经过51年的追赶发展,特别是经过22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具备与新中国成立前完全不同的紧追世界发展潮流的条件和实力。在过去20年里我们保持着9%以上的GDP年均增长率,即使是在近3年里连遇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灾、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等艰难险阻,增长速度仍然位列世界前茅。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大体形成。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积累了应对多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经验,提高了驾驭全局的能力。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进入小康,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

当20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自1840年以来,中国从来没有面对过当前这样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殷实的国力,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充分准备。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虽然具备了实现大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实的基础,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正视我们的差距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实现我们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前提

但挑战与机遇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风险的发展在历史上几乎是不存在的。我国在未来5到10年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并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风险将与机遇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认为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将比20世纪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和较量可能更多地表现在科技和经济的层面上。由于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已经占据巨大优势并对后发国家形成强大压力,未来100年的国际竞争将呈现一个新的特征,即对于后发国家来说, 追赶先进国家的难度比前此一百年要大得多。

有学者分析,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上握有先机的国家如美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对称关系正在进一步扩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过大调整后,产业结构跃上更高层次,使产业结构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布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国际分工构成上的每一次延伸,都会对国际分工低端产业的国家增加一份压力。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潜力是传统产业所不能比拟的。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肩负完成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迎接新工业文明三重任务的重负下,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入新一轮国际竞争的。

虽然按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的计算,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已位列世界第七,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列世界第一百四十七。我们有信心使我国201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年水平上再翻一番,并在这10年间仍保持比发达工业国家快一倍左右的增长速度,10年后我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的排行有可能再向前迈进两到三位,但人均水平仍将较低。按联合国的计算标准,届时我国只能从目前的低收入国进到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中的偏低者。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来:如在科学技术方面,近年来,各国普遍增大研究与开发投资。1999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达2.79%,创1997年以来新高。 但我国这一比重却从1990年的0.91降到1997年的0.64。同样,中国教育开支占GDP比重也较低,据世界银行1999 /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我国教育开支占GDP比重仅为2.3%,低于世界平均4.8 %的水平。又如在信息化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我国信息能力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与韩国和巴西相比, 也分别只有他们的15.2%和40.2%。再如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据IMD 近几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的综合竞争力,1996年列第二十六位,1997年第二十七,1998年第二十四,1999年第二十九,2000年第三十一。这些数字未必十分准确,但差距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

就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改革和发展上存在着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业已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形成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工农业两元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内近年出现内需不足的矛盾还在持续。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 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国内企业将接受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增长方式和经济质量也还有待于提高。凡此等等,都是我们必须充分估计的困难。

列举这些困难,是想说明,在巨大的机遇面前,我们不能有些许懈怠,必须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的毅力去争取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

在国际、国内这样的新态势下,从我国过去的发展历程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我们就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新的世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全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创新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坚强保证,我们必须进一步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实现跨世纪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实践证明,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就能够驾驭任何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就能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使我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也已进入最后冲刺关头,加入世贸后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利用外资,将吸引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的事业的核心力量,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够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担负起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以民为本。民为国之本,国以民而存。要实现我们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根据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实深入到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民主决策。只要增强了凝聚力,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在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在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决定性历史时期,我能为加快中国的发展做些什么?我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全民族之力,举全民族之智慧共同奋斗,中国腾飞有日,辉煌有时。

标签:;  ;  ;  ;  

中国的复兴是在一百年后发生的,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结束时写的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