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经验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工作论文,经验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九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会计学者开始探讨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些重要因素。多数学者认为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而知识的积累主要来自课堂的传授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采用什么方式来获取知识仅是手段而已,重要的是我们在审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掌握比率分析的方法在审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解释知识与经验的结合对获取比率分析知识的影响,从而最终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事实表明,仅有课堂知识与工作实践,但缺乏实践结果的反馈加以验证,仍无法获取这一相关的知识。而课堂知识与实践结果的反馈是获取比率分析法的唯一途径。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审计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书本知识主要是指学校内的课堂教育以及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代表不同的内容与程度。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工作实践以及反馈的结果。从审计工作来看,工作实践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判断,而反馈主要指报表使用者以及周围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
在获取知识这一问题上,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表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与“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的划分。所谓表述性知识是指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定义,例如,什么是流动资产,什么是所有者权益,等等。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财务比率都要用到这些概念。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在进行具体分析时所采用的规则与步骤,例如,得出的毛利率较高,可能是由于错估销售收入而高估了毛利额。我们可以将表述性知识看作是原始分析数据,而将程序性知识看成是分析数据所采用的步骤。从逻辑上看,表述性知识是前提条件,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解释过程。就审计而言,表述性知识来自课堂教育,而程序性知识来自以后的职业生涯。本文将侧重于如何获取后者展开讨论。
1.课堂教育对获取程序性知识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课堂教育对程序性知识的获取似乎没有影响。但有些学者认为课堂教育的某些内容或许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基本规则”;另一是“规则的解释”。所谓基本规则是指审计工作的一些基本程序与步骤;所谓规则的解释是指对这些基本规则的解释。从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目标来看,应该包含以上两大信息。多数学者认为,课堂教育的这两类内容究竟对获取程序性知识产生多大影响,目前还无法认定。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将程序性知识看作是一种审计操作过程,而这一过程取决于各人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获取这一知识的程度与课堂教育的内在联系很难进行计量。但有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课堂教育只能提供书本知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必须是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及其反馈分析相结合的产物。
2.经验的积累对获取程序性知识的作用
多数学者认为,要获取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实际工作实践,也就是通过经验的积累。这一实践应该包括正确、完整以及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过程。为了区别起见,可以从两种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一是没有反馈的实践;另一是有反馈的实践。
(1)没有信息反馈的实践。 不少学者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观察,结果证实仅有工作实践而缺乏反馈,对获取程序性知识没有明显作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没有反馈的工作实践会延缓甚至削弱程序性知识。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实际进行审计时,会过多地受到书面知识的影响,而书面知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消失在人的记忆中。而缺乏信息反馈,人们只能凭借书本知识去衡量审计工作的质量。但书面知识的正确与否却取决于不同的环境。
(2)有信息反馈的实践。 审计信息反馈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结果反馈”(outcome feedback ); 另一种称之为“特征反馈”(properties feedback)。前者仅仅提供正确的结果, 后者提供结果产生的原因。结果反馈对获取程序性知识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因为人们一般不会因审计结果而改变其工作方式,或仅仅依据其对结果的原因推断来调整工作程序。与此相反,特征反馈能够对获取程序性知识起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人们能够知道结果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对其猜测;同时,人们能够从这些结果的原因中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他们将学会掌握规则使用范围,以及各种程序与步骤。研究资料还表明,审计人员从特征反馈的实践中可以快速地掌握这些相关知识。
尽管以上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结果反馈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也可以使人取得程序性知识。第一种情况,当反馈的结果十分简单、明了,以至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第二种情况,某些反馈的结果本身隐含着一种因果的关系,这些关系事实上在人们进行工作实践以前就客观地存在着。在审计领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实例。例如,在物价波动时,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盈利所带来的影响。
对有关获取程序性知识各项假设的分析:
假设一 只有课堂知识而缺乏工作实践不可能产生程序性知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审计工作的程序与步骤,只是书面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任何特殊情况。审计人员如果脱离工作实践,这些书本知识不会为他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结果,因为他根本就无法对产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假设二 仅有工作实践与书面知识而缺乏对审计结果的反馈分析也无助于取得程序性知识。因为,课堂知识学得越多,头脑负担就越重,从而在审计工作中就越容易硬搬教条,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假设三 工作实践与反馈结果相结合,在不同情况下会得出不同的影响作用。我们可以分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具有结果反馈的实践但缺乏书面知识或仅仅掌握审计的基本规则,将无法获取程序性知识。因结果反馈本身缺乏原因分析,审计人员无法掌握比率分析的基本方法,无法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是具有结果反馈的工作实践并与掌握解释审计基本规则的知识相结合,就能对获取程序性知识产生积极作用。根据近期的研究资料证实,掌握了解释审计步骤的知识,就可以对产生的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由于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人们就能够对产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对掌握审计的程序与步骤产生积极影响。
假设四 工作实践与特征反馈相结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获取程序性知识产生积极作用。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由于特征反馈本身既提供了审计的结果,又提供了正确解释这一结果的有用信息,因此,即使没有经过课堂正规教学的审计人员也能掌握程序性知识。因为审计人员掌握各种比率分析和判断方法,能对产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以便采用相应的措施。
假设五 个人的能力素质在一定条件下与程序性知识的取得有密切联系。大量研究表明,审计人员掌握程序性知识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一些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掌握程序性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具有正向的比例关系。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个人能力与经验的积累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知识的掌握,而这一知识加上个人的素质能力决定了审计的工作质量。由此我们可以从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与审计工作质量之间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程序性知识与审计工作质量也必然存在一种正向的比例关系。
结论
本文着重分析了书本知识、实践经验以及个人能力素质对获取程序性知识的影响作用,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一是缺乏实践的书本知识,不管怎样,都不会使审计人员真正掌握审计的分析步骤与方法(也即程序性知识);二是书本知识必须与能对结果反馈作出一定解释或预测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增长分析方法的知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具有特征反馈的工作实践,能对真正掌握程序性知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个人的能力对掌握审计分析的方法有一定影响。以上结论为我们审计教学与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这就是审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审计程序与步骤,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对审计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审计步骤的理解与审计步骤的解释加以区分,并指出只有掌握了解释审计步骤的方法,审计人员才有可能对审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可能对产生的结果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五大假设都是汇集近年来世界各国会计学者的实证研究资料整理而成。
由于我国目前会计研究方法还未转向实证研究的轨道,所以在论述中删除了繁琐的公式推导,以及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相信读者仍然能够从中理解到其相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