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考察分析论文_沈旭丽

诚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310008

摘要: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与大自然站在对立面。而 21 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需要被正确对待。2006 年新加坡水务局发起了一项“A(active)B(beautiful)C(clean)” 计划。碧山宏茂桥公园作为 ABC 计划下的重点项目之一,提倡在解决城市排水功能的同时,创造供居民享用的活力空间。

A landscape survey analysis of Bishan-Ang Mo Kio Park,in Singapore

SHEN xuli

ChengBang Design Group Co,Ltd

Abstract:The city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o be opposite to nature . Toda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getting wor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also needs to be treated correctly.In 2006, the Singapore Water Authority launched an A(active) B(beautiful) C (clean) program.As one of the key projects under the ABC program, Bishan-Ang Mo Kio Park promotes the vitality space for residents while solving the urban drainage function.

海岛城市的新加坡,年降雨量约 2400mm,但国土面积的限制使得城市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在 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新加坡经历了过度的城市开发,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排水沟渠以防患洪涝。然而这些毫无自然形态和美感的混凝土沟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排水及景观需求。增加雨水径流常规的思路是扩宽混凝土沟渠, 但是此做法仅仅只能增加防汛能力,对于安全隐患及景观观感毫无益处,且会进一步的分离公园,与ABC 计划背道而驰。因此,碧山宏茂桥公园急需升级整合,公园内的混凝土沟渠也需要新的提升思路。

一、雨洪管理

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Ramboll Studio Dreiseitl)作为碧山公园的景观设计团队,提出了河漫滩思路,把 2.7 公里长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沟渠改造成 3.2 公里的蜿蜒河道。当水量小的时候,露出宽广的河岸,为社区营造休闲娱乐的河岸空间; 当暴雨水量上涨时,宽广的河岸使河道断面从原来的 17-24 米扩宽到最大宽度 100 米。当遇到极端灾害性洪涝时,加冷河水位上涨,扩宽的河道滞留大量的雨水,再通过河道缓缓地排向下游地区,这一过程仅耗时数小时,且提升了近 40% 的蓄水能力, 雨洪过后河岸地区再次向社区开放。

图 1-1 改造前的沟渠现状

图 1-2 改造后的河道效果

二、生态护岸技术的运用创新

在公园改造过程中,引入了生态工法技术,如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等,将植物、天然材料与土木工程技术相结合,稳定河岸,防止水土冲刷及侵蚀。景观团队引入 11 种生态护岸技术,14 种本土植物, 在一条 60 米长的支线水系旁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研究,测试 14 种本土植物的适应性与生长状况,使植物融入河岸,植物的根系加固河岸,让生态护岸技术具有自我发展和适应能力,且不断地自我修复和成长。

图 2-1/2-2 生态护岸技术

与原先的混凝土河道相比,改造后的生态河岸成本低且宽窄不一,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更多的栖息地,提高了近 30% 的生物多样性,给公园内的物种带来了弹性发展,确保了物种长期生存的可能性,长期可持续的生态效益日渐突出。迄今,公园已有 66 种野生花卉、59 种鸟类、22 种蜻蜓在此安家落户。在经过了 20 年的缺席后,水獭重新回归这片河流,获得了整个新加坡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三、材料的循环利用

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理念运用在整个公园的改造中。景观设计团队将原有河道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合理的破除,回收利用在游乐场、餐厅、水体净化空间、回收山地、步行道及河床重塑等方面,使得废弃的混凝土得到了 100% 的利用。在改造过程中, 受到影响的树木也被保留下来,在公园的其他场地重新种植利用。

图 3-1 回收山地的台阶材料

图 3-2 水体净化空间的高差处理

四、水体的循环与净化

在公园的中心区域,景观设计团队设计了一个“水体净化空间(水资源净化循环系统)”。水体净化空间由原先的池塘改建,共有四层高低不同的弧形湿地。每层之间的高差挡墙由废弃的混凝土块整齐堆叠。在不同层及、不同区块种植不同级别的耐水湿植物, 通过植物的净化及过滤系统代替了化学药品的使。目前水体日均净化量可达 8640m³。净化后的水被输送至东侧的儿童水上游乐场后再流入池塘循环再净化。

图 4-1/4-2 水资源净化循环系统

五、安全系统的完善

在碧山宏茂桥公园内,安装了全面的河道检测系统、水位传感器预警系统、警告灯及语音通告设备。在出现暴雨或水位到达安全节点时,河流检测系统将警告灯、警报器和语音通报设备触发,提醒公园游客远离危险区。由于扩宽的河道断面宽度近 100 米, 即使遭遇特大暴雨,河道内的水也是慢慢填充,游客可以轻松地从河岸转移至地面。此外,沿河岸设置了不同水位高度的提醒标识、警告标志及带浮标的安全线。河岸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救护泳圈,并有 24 小时的巡逻侦察队,全面、系统地保障安全。

图 5-1/5-2/5-3 河道安全系统

六、社会公众参与

在公园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团队用硅胶打造了青蛙、蜗牛等小动物的模型,让孩子把名字刻在上面, 留作纪念。在公园内有很多孩子签名的小作品,公众也很乐意参与公园的一系列活动,自觉地保护这片环境。

图 6-1 公众参与活动

在公园西侧,设立了公众参与的园艺空间。空间有多个长条形的园艺箱组成,政府以每个箱子一年约 60 新币的价格租赁给园艺爱好者。园艺爱好者在园艺箱内种植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每个园艺箱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周末或闲暇时园艺爱好者来园艺空间打理自家的花花草草,有些因此成为朋友, 交流园艺心得。

通过河道的修复改造,水边护栏的去除,公园内宽窄不一的软质河岸扩大了市民的活动区域,形成“水涨人退,水退人进”的互动空间。不仅增进了社区公民与水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增强了公民对水资源的责任感。如今每年前来游玩的参观者多达六百万人,碧山公园也因此成为新加坡新的象征符号。

碧山宏茂桥公园作为生态修复及水敏性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水敏性城市设计树立了教科书式的典范。碧山宏茂桥公园获得2012 年度新加坡游憩场地设计奖、2012 年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项目奖、2016 年度 ASLA 综合设计荣誉奖。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碧山宏茂桥公园先进且生态的设计理念,感受到生态带来的无限效益, 对于景观、水利行业乃至其他环保、生态行业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德)迪特尔•格劳 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

[2]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论文作者:沈旭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考察分析论文_沈旭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