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论文_王晓梅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132001)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表现特点,分析介入治疗的起效机制。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共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05例,术前术后都进行了超声检查,74例进行了术前术后脑常规CT,35例脑MRI检查,25例低剂量的脑CTA检查,15例对象进行了MR脑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术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低于术前,手术侧与对策大脑动脉(MCA)流速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术后阳性、灌注不足征、转出血病灶检出率低于术前,CTA术后严重狭窄闭塞、灌注不足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E2-E3、rMTR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常规MRI检查阳性、脑灰质与白质模糊、脑功能受损、皮层区T2信号上升率,MRA检查严重狭窄闭塞、灌注不足表现检出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相关动脉的狭窄,从而改善脑灌注,减轻缺氧缺氧损伤,减少出血转化风险。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影像学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191-02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病,与糖尿病、颅内以及颈动脉狭窄、瓣膜性心脏病等疾病关系密切,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因居民人口年龄增长、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改变等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介入手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重要方法,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器械的更新,其适应症明显扩大,执行人数越来越多,有关于介入治疗的起效机制、疗效研究主要集中在症状改善效果评估上。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共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0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共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05例,均为颅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对象,其中急性脑梗死63例、短暂性缺血42例。其中男70例、女35例,年龄(67.0±8.6)岁。纳入标准:①术前以及术后都进行了影像学检查;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手术获得成功。

1.2方法

1.2.2介入治疗

急性期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脑保护、颅内压控制、抗血小板药物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对象,需要采用ABCD2量表评估脑梗死风险。择期手术,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DSA监护下全麻全身肝素化条件下进行手术。选择自膨式支架,球囊扩张支架,送入球囊至狭窄段,释放支架,进行血管扩张手术。颈动脉中膜增厚的对象,进行剥脱术。

1.2.2影像学检查

术前术后都进行了超声检查,74例进行了术前术后脑常规CT,35例脑MRI检查,25例低剂量的脑CTA检查,15例对象进行了MR脑血管成像检查。

1.3观察指标

超声检查,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大脑动脉流速。MRI检查的术前以及术后MD、FA、E1、E2-E3、MRT值。术前以及术后CT检查的临床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中膜厚度等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影像学阳性表现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声检查

术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低于术前,手术侧与对策大脑动脉(MCA)流速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前后的颈动脉狭窄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术前相比,*P<0.05。

术后,常规MRI检查阳性、脑灰质与白质模糊、脑功能受损、皮层区T2信号上升率,MRA检查严重狭窄闭塞、灌注不足表现检出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表2 术前术后MR表现[n(%)]

注:与术前相比,*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相关动脉的狭窄,从而改善脑灌注,减轻缺氧缺氧损伤,减少出血转化风险。影像学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超声提示狭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血流速度上升,提示狭窄得到有效的解决,即使是非手术侧的血流速度也明显上升,提示脑灌注全面的恢复,有助于降低梗死风险[2];②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对象梗死转化出血减少,严重的梗死可引起水肿、出血转化,采用介入治疗后的脑损伤得到控制,出血转化检出率下降;③动脉的狭窄闭塞、灌注不足表现检出率显著下降,提示介入治疗客观上确实会解除血管狭窄闭塞,恢复正常灌注;④脑功能明显的改善,特别是MRI相关检查提示,脑功能代谢得到改善,皮层受损减轻[3]。

目前,可供选择的用于评价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影像学检查技术手段较多,其中超声最为简单、普及率高、可门诊开展、无创,是基本的检查方法。CT、MRI都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MRI无创,对脑功能的评估方法较好,适合那些病情较轻、对疗效期望较高、存在血管性相关认知障碍相关表现需要进行脑功能成像的对象。CTA、CT操作速度快,可以快速的定位病灶,进行脑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价,适合作为急诊、临床疗效的评估,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疗效评估早期影像学检查技术。小剂量CTA放射剂量明显减少,可以作为随访的方法,也可作为高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情评价方法[4]。

小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相关动脉的狭窄,从而改善脑灌注,减轻缺氧缺氧损伤,减少出血转化风险。

参考文献

[1]高一鸾,王文志.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34(4):337-340.

[2]连吕祥龙,李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04):271-274.

[3]韩晓芳,郭爱红,王丙聚.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01):42-44.

[4]彦华,路永坤,刘向哲,等.ABCD~2评分结合DWI和PW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12):1098-1100.

论文作者:王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论文_王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