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处 2566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灌注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技术承载力强、能穿透软硬岩层,能方便施工,但是因为灌注桩本身比较隐蔽,质量问题不易查到,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本文在此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具体的工艺技术要点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配合比;混凝土;施工质量
前言:
钻孔灌注桩是水利施工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具有适应性强、施工操作简单、设备投入不大等优点。要落实好施工技术措施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密切注意抓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力争将隐患消除在成桩之前。
一、原材料及施工配合比控制
1、原材料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在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过程中材料更是如此,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对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施工单位首先应对供货厂家进行调查,并将供货厂家的资质资料、产品合格证和经施工单位试验室取样试验报告报试验监理工程师。材料在进厂之后首先要对材料的出厂证、合格证和质保单进行详细的审查和对照,经检查合格后,施工单位按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取样试验,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试验。
2、目标配合比设计
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比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周期的首要因素。混凝土的强度决定着施工的质量。在工程开工前,承包商应完成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的设计工作。目标配合比的设计试验是一很重要的标准试验,它是控制和指导施工的科学依据。在配比的过程中首先由承包商进行实验室试配工作,完成之后再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全过程旁站监督,选定一个经济合理的目标配合比。目标配合比确定后承包商应还应向监理工程师进行报批,监理中心试验室应按承包商提供的材料及参数,进行复核试验,以确定该配合比是否可在工程中使用。
二、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几个具体技术要点
1、施工测量
在目前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在布孔的时候应当严格检查周围的施工环境要求,以及土质构成。等到各方面检查和勘查结果都满足人们的施工技术和预计要求的基础上在进行严格的孔位布置,其中在其完成之后都是采用以孔位作为中心来按照设计半径要求进行钻孔和设置,并设置好相关的开挖线。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开挖钢套管稳定性能好,那么我们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直接在空位上设置十字点进行直接开挖,若是稳定性能较差,那么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以钻孔钢丝绳垂直度为主要的施工基准来进行施工,这样有助于提升施工空位的准确度和保证施工质量要求。
2、成孔
成孔设备和钻具的要求与选择灌注桩成孔设备多为转盘钻机。钻进时,钻头的摆动较大,扩孔情况严重,不利于施工。为了消除这一不良影响,保持钻孔的垂直度,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约束钻具的摆动。结合灌注桩造孔钻进的钻头与小口径钻进 的钻头在底刃、侧刃刻取地层的机理:小口径钻进时,钻头的侧刃对刻取岩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灌注桩钻进的地层较软,相比之下,侧刃的作用就小得多。因此,建议在灌注桩孔钻进时 设计相适应的钻头以减小钻孔的扩孔率。
3、吊装钢筋笼
钢筋笼在现场或工厂切断、焊接后,再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绑扎和点焊,外箍筋套在主筋外侧从底部向孔口方向依次绑扎,钢筋笼加工完成后利用起吊设备一次到位安装,保持垂直度,在钢筋笼的周边梅花形布设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清孔
采用清孔的方法有正循环、泵吸反循环和气举反循环方法,当采用正循环清孔,需要利用钻头将桩孔内的沙卵石捞出,然后用比重粘度小的泥浆循环清除孔内的粘度大的粘土。通过减小孔内泥浆的比重,保证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能顺利地进入,挤压孔底泥浆。清孔后的泥浆比重一般为1.1左右。二次清孔由于原来泥浆稳定性差,如果一旦停止循环,将会造成沉淤,所以在间隔时间内对孔内泥浆中悬浮颗粒进行二次清孔,避免孔底淤积厚度增大。
5、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灌注的导管要做好安放施工。大管必须用厚度为3毫米的钢板卷制焊接而成,导管的直径按照灌注桩的长度以及需要灌注的混凝土的流量来确定,但是不得小于25厘米,同时导管也要便于拆装和搬运。在导管吊放到钻孔中之后,导管丝扣的连接压迫严密和周正,各种密封措施要良好,导管的位置要保持在钻孔的中心位置,防止导管因跑管损坏钢筋笼,导管口距离钻孔的底部0.5米。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导管的埋深最佳深度为2-6米,禁止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造成断桩。
在混凝土灌注前使用球胆作为止水赛,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首批混凝土要足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的长度超过0.8米,同时严禁将初凝量不足的混凝土灌注到钻孔内。灌注的时间受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混凝土灌注结束之后,在灌注桩的上部的混凝土初凝开始之后,可以接触钢筋笼的固定,保证混凝土的收缩和钢筋笼紧密结合,提高灌注桩的粘结力。
6、成桩检测
当桩身结构全部完成之后,必须要对桩身整体结构的质量以及桩承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其检测方法通常为动测法、钻芯法、射线法、静荷载以及声波透射法等。我们以往多采用静荷载实验法进行相关的检测,此方法测出的数据较为准确,但却费工费时。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多采用声波透射法,其科技含量较高,机理明确,同时设备较为简单,检测时也较为方便,其最终的检测结果也十分的准确可靠,可对桩身的完整性、均匀性等全面性能指标进行有效的检测。
三、灌注过程中易遇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导管堵塞是灌注过程中易遇到问题,其防治是在组装导管时要严格检 查,检查导管内有无局部内凸,导管连接处是否密封。搅拌砼时应严格控 制混凝土骨料规格、坍落度和搅拌时间,尽量避免砼在导内停留时间过 长。另外,灌注时也应避免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而破坏导管的密封圈导致 导管漏水。施工可在允许的导管埋入深度范围内,略为提升导管,或采用 提升后骤然下插导管的动作来抖动导管的办法。如果仍不能消除,则应停 止灌注,用长杆加以疏通。埋管在灌注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导管允许埋入砼面下的最大深度与砼 拌物流动性保持时间、砼的初凝时间、砼面在钻孔内的上升速度、导管直 径等因素有关,当导管埋入砼面下的深度过大时,上面砼已初凝,使得导 管内混凝土无法顺利流动就会发生埋管。其防冶方法是时刻注意导管埋深 的控制。准确测量砼面的深度位置和勤拆导管,一般砼面每上升4m ~ 5m 就可拆除相应数量的导管。
四、偏差控制
灌注桩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单桩、条形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其桩位允许偏差应控制在d/6且不大于l00 mm;条形基础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间桩,其桩位允许偏差应控制在d /4且不大于150 mm。因为已经成桩的钻孔桩事后是无法进行纠偏的,所以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桩位偏差。经基础开挖以后,如果发现有桩位偏差不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则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为了有效地对桩位偏差进行控制,一是要把好测量关,每个桩位必须复核,避免机组人员采用“十”法进行定位开钻;最好使用全站仪进行测放,因为使用经纬仪和钢尺容易发生人为的误差或错误。二是安放钢筋笼时在顶笼4周必须设置砂浆垫块,防止钢筋笼偏位,因为桩位偏差一般是以钢筋笼的中心作为桩中心来进行验收的。
五、结语
综上,灌注桩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过程中应要根据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特点,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把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抓好施工准备、成孔、清孔、水下砼灌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做好检测工作,保障灌注桩的成桩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杰.浅谈灌注桩施工工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6)
[2]田金凤.浅谈水利工程的桥灌注桩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6)
论文作者:陈国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导管论文; 钻孔论文; 混凝土论文; 过程中论文; 钢筋论文; 偏差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