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使命。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客观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共同事业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在信仰层面上有一种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这是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认识障碍。毛泽东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就向全国各族人民庄严宣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350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昭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首先,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提高全体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全体人民,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大众生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其次,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赖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或主导信仰)的确立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铸牢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造就亿万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时代诉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造就亿万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广大人民群众是贯彻落实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无论是否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只要他们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事建设性的劳动和创造,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只有自觉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邓小平晚年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382这个“很朴实的道理”,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上来说,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道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从真理层面看,“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范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特色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实践化的过程,也就是人民群众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运用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从真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民群众认识、掌握理论与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的统一;二是人民群众检验、发展理论与理论服务人民群众的统一。这两重含义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实践得以展现和确证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形成、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体系,因而是最具有普遍实践品格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既是推进理论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也是人民群众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辩证统一,始终是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常见、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纳入到社会生活的常态化、具体化、现实化、服务化的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实践的常青树上结出丰硕的“大众化”之果。
第二,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价值层面看,“大众化”首先是一个民族性认知范畴。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民族特色也就是大众特色,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和要求,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魅力所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脱离具体民族国家实际的理论,不可能具有掌握群众的力量和价值。黑格尔在讲到“哲学德国化”时,强调“教给哲学说德语”。他在给J.H.沃斯的一封信中说:“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作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4]202所谓“教给哲学说德语”,就是赋予哲学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条件的民族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深深浸蕴着浓浓的中国国情、社情、民情和中华文化的馨香,是中国化、中国气派、中国作风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价值取向的民族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福祉而产生和服务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认同和接受,也才为实现它的“大众化”奠定了广泛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知基础。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把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价值导向,定位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基点上,立足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符合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特质的民族风格、通俗语言、乡土文化等进行宣传普及。
第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历史层面看,“大众化”是一个发展范畴。只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才具备实现那个时代的掌握群众的价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掌握人民群众?这不是仅靠教化所能获得和维系的,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民族性,而且在于它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的真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需要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资本论》的问世到列宁主义的发展,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无不是在与时俱进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通过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大众的“资格证”,也是人民大众走近马克思主义的“标示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其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把最新成果的时代性内涵和要求贯注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中,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三、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全体人民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公民提升信仰自由品位的通衢大道。这里,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信仰自由的关系,努力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
努力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公民提升信仰自由度的必然选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反对和排斥其他信仰自由。“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是,任何自由都是以必要的限制为前提的,“信仰自由”绝不是无条件的“自由”。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的“信仰自由”只有在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和统领下,以不背离和对抗主导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为底线,才有可能领到“自由”的“通行证”。一个人的信仰系统如同社会的信仰系统一样,并不是单一的信仰结构,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价值认知体系。主导与非主导、科学与非科学、高尚与平庸、有神与无神等,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单元信仰,都有可能集信仰主体于一身。一般说来,在由多个信仰单元构成的信仰体系中,必然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单元信仰,它统领着非主导信仰,决定着信仰体系的性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信仰体系的主导信仰,但又必须把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引入个人的信仰认知体系,认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个人信仰体系中的或主或辅的单元信仰,而不能以信仰自由为借口排斥或反对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要求不但不会排斥和消解信仰自由,相反,却为信仰自由开辟了光明健康的发展空间。
努力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公民提升信仰价值的内在需要。信仰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存在,是人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任何个人信仰都是来自社会。处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其信仰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存在价值,不同的存在价值规定着不同信仰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性与生命力。但是,就一般个体而言,信仰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性和生命力并不是个体自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一般社会信仰的恩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信仰自觉地融入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之中,使个人信仰服从和符合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诉求,个人信仰才能真正走进使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所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与伟力,既源于它的先进性、科学性,更取决于它现实的、强有力的普遍主导性和广泛实践性。所以,作为当代中国的公民,只有使个人信仰走近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个人信仰与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个人的信仰体系才能受益于真理光辉的沐浴,得到科学的整合和优化,从而不断提升个人信仰的价值和生命力。
努力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要求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由于公民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信仰系统存在着差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实现公民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亦有不同的情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信仰体系。一是从广泛性的要求上说,应当积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从而使多样化的信仰体系不同程度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洗礼,潜移默化地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个人的单元信仰,使自身的信仰体系不断得到改造或优化。二是从先进性的要求上说,公民中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共产党员,必须在个人学习、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自觉地审视个人信仰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