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舒义平

天姥山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舒义平

(新昌县青年路小学,浙江 新昌 312500)

新昌,属天姥之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多得的课程开发价值。

一、天姥山文化课程资源的厘定

(一)显性的文化资源

1.文字资源指通过文字的形式为课程提供教育内容的资源。大多存于历史档案、文献资料、族谱等,主要有《梦回天姥》、《新昌县故事、歌谣、谚语》、《唐诗之路》、《新昌县志》等。

2.实物资源主要包括器物和建筑类材料。器物类主要是出土的石器、陶器、铁器、木器以及织物等;建筑类则包括历史遗迹、遗址等,特别是古遗址、庙祠碑褐。

(二)隐形的文化资源

1.口头传说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等口传材料,多反映新昌的一个事件或人物。如《真君殿》讲述宋代名将宗泽保家卫国、忠君为民的故事;《太平庵》则告诉人们为官要百姓为上。

2.乡风民俗新昌的乡风民俗作为地方文化积淀,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生产习俗:开秧门、煮囫囵蛋等;生活习俗:请灶司菩萨、改门窠、移灶基等;礼仪习俗:暖床、催妆、喂糖饭;社会习俗:喝亮眼汤,打年糕等。

二、天姥山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施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立足地方文化,在感受、理解、体悟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对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民族意识。

(二)课程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昌的人文自然及历史发展概况;了解天姥山的文学、名人、山水、方言等,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参观、考察等方式亲身体验天姥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学科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弘扬地方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天姥文化的魅力,吸收天姥文化的智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家乡自然人文、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课程化的内容

根据天姥山文化的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模块系列,二是主题系列,模块系列属于普识类,旨在对天姥山文化进行宏观把握和了解;主题系列属于提高类,侧重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选择1一2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学习,适用于中高年级学习者。

1.模块系列(普识类):天姥山文化内容涵盖很广,理清其内涵和精髓,探究其儿童课程价值,从自然、人文、历史、风俗几方面提取课程内容。

模块一:天姥风光新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天姥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扑朔迷离的三十六渡,有层峦叠嶂的天姥山主峰;大佛寺景区有“江南第一大佛”,有景色秀丽的般若谷;穿岩十九峰景区群峰罗列,风光旖旎。

模块二:天姥古迹南朝齐梁年间的弥勒内院、千佛禅院;历代文人墨客王羲之、米芾、赵朴初等吟诗题联百余处;沃洲山真君殿画栋雕梁,工艺精湛;开凿于南宋的南洲宋井,明代建筑南山王氏永思祠,保存完好等。

模块三:天姥诗韵天姥诗歌从体裁来分,有五言、七言,民歌等;从诗词作者分,有本地诗人,更有旅新诗人;从诗歌主题来看,有反映风土人情,有讴歌自然风光,有感慨抒怀等。

模块四:天姥故事大致可以分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坊间传说、叙事歌谣等。如“肚饥等爹爹归,脚冷捂炉灰”,意思是父亲没有回来,一家人不可以先吃饭,教育小孩要懂得孝顺父母。叙事民谣《燕山谣》,告诉人们积极向善,珍惜幸福生活。

模块五:天姥风俗一是民间曲艺,二是百姓风俗。新昌地区的戏曲,最出名的是越剧,而最具研究价值的要数“戏曲木化石”调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还有“板凳龙”、“哑背疯”、“莲子行”等民间曲艺形式。百姓风俗主要是一些民俗习惯,如娶亲、吊丧、过节等。

模块六:天姥儿女名人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精髓体现。新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名人学者灿若繁星。如:南宋丞相王錀、革命先驱梁柏台、“中国比尔盖茨”求伯君、“传奇游戏之父”陈天桥等。

2.主题系列(提高类)

所谓“主题”,是指对天姥山文化所涉及的文化教育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形成一定的问题和活动系列。一是主题的选择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来定;二是所选主题必须紧密关联学生生活,感兴趣、通俗易懂的问题;三是所选主题体现整合性。如:“唐诗之路”文化研究、“万马渡”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戏曲木化石”调腔研究、新昌方言特点探析等。

(三)课程实施策略

1.策略一:设计应用,充分挖掘天姥山文化课程资源

(1)教师主导策略。首先,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查阅资料,猎取信息,实证研究;其次,引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效度的评价,教师获得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进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提高。

(2)学生参与策略。一是发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料的收集,挖掘文化资源;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专家引导策略。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开发,获得民俗专家、课程专家、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2.策略二:整合探索,有机结合国家和地方课程

(1)课堂渗透策略。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利用天姥山文化资源,将资源中蕴含的知识信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语文课《望天门山》,教师有意识地将天姥山文化资源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提纲,课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蕴;课后迁移运用学法。

(2)课程介入策略。一是模块系列,包括风光、古迹、诗韵、传说、民俗、人物六大模块,每个模块有相应的学分和授课时数。模块系列属于普识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主题系列,选择若干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主题系列属于提高类,面向有兴趣或是优秀学生。

(3)自主探究策略。指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相关探究主题,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天姥山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策略三:综合实践,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1)组织实地参观。利用寒、暑假和“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指导学生对天姥山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教师做好相关辅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土生土长的新昌人,家乡丰富的景观资源可能就在房前屋后,民俗活动就发生在身边,学生通常会对其习以为常,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更能有所收获。

(3)举办交流活动。开展读书、读报、演讲、知识竞赛等交流活动。如《天姥文化知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天姥山相关的古诗词、传说故事,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娱乐性的游戏,如“故事会”、“有奖竞猜”等。

4.策略四:多维立体,优化激励性的评价措施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生通过体验自我评价,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方案、步骤、效果进行评价,家长、社区人员监督评价,学校评估课程开发效度,完善改进。

(2)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等,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推动学生素养持续发展。

(3)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精神的内化是难以计量的,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朗诵、猜谜、赛诗会、主题研究汇报等,用文字、照片、录像、实物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行为、发生的事件,使评价更具有综合性。

论文作者:舒义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天姥山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舒义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