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结合原则
言语学习需要语感,语感又离不开智力活动。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感体验的同时,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的有机结合。
确定这一原则,主要是因为语感与智力活动具有客观同步性。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多种智力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
语感与智力活动的客观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存性。人们的交际固然离不开语言,人们的思维也离不开语言。一个正常的人,除了在特定场合可以依赖表象等思维,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使交际成为可能。语言如果不与思维相联系,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社会交往的任务。尽管语言与思维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概念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词和词组;判断的语言形式总是单句和复句,例如理解和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理解和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理则与复句和句群相对应。而语法则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语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0页。)。语言和思维这种统一的、彼此不能分离的事实要求我们将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尤其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语感体验与智力活动具有同步性,这是客观存在。其实在主观上,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感体验,也需要智力活动的主动参与。诚然,读写听说等言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体验,缺乏语感体验就很难形成言语能力。但同时,言语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智力活动的参与,智力低下是很难提高言语能力的。语感能力的强弱,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就在于智力,尤其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知觉却只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儿童入学之前,由于智力水平,特别是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自然形成的语感,只是一些言语的感性经验,属于较低层次。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言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随着智力水平,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及其他知识,并用之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步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语感也就进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可见智力活动,尤其是思维的参与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途径,首先是要在语感体验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的读写听说“训练”,如果没有智力上的点拨,语感体验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体验中加大思维的渗透力,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样,语感体验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强。
同时,语文教学应以语感体验为重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智力训练课,因此它必须以语感体验为重点。
以语感体验为重点,就要坚持智力开发为语感体验服务。语感体验应当以语感实践、语感分析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这中间势必有智力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参与,但这种参与不能喧兵夺主,智力活动以及思维能力培养应当服从语感体验,积极为语感体验服务,而不能冲击了语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决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任何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于语感的培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例如情感就能直接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内在动力;高涨的学习热情,能促使学生不倦地学习,从而提高语感水平。为此,在语感体验中,应当注意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优化,使语感体验更为有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联系原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确定这一原则的依据,主要在于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听说,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注:参见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137页。)
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因此,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也依赖于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一切言语作品,皆源于生活;一切优秀的言语作品,均能准确、生动而集中地反映生活。因此,要理解课堂上学习的言语作品,还必须联系生活,调动生活的体验;同样,要在课堂上进行言语创作,也必须依赖生活,调动生活的积累。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获得的言语活动规律得以广泛应用的天地。
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辅相成又是语文教学整体性的体现。课堂语文学习是言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它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它对学生言语学习的指导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不能取代的。而生活言语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专长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
同时,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要求课内外言语活动相结合,要求课内外信息传输渠道双管齐下。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如果说作为第一渠道的课堂传输的信息是以昔时信息为主的话,那么作为第二渠道的课外传输的则是以即时信息为主。正是这两种信息的有机交融、相辅相成,才使学生有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言语能力。
要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这就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观念、开放的观念,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乃至整个社会。一方面,要把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引入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得的语文学习规律运用于生活,广泛而深入地学习生活言语,促使生活言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努力做到课内“举一”,课外“反三”。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不是要削弱课堂语文学习。恰恰相反,学校语文教学应当以课堂语文学习为重点,只有努力提高课堂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为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能否发挥课堂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学生生活言语实践成败的关键。当然,这种指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带动课外生活言语的自学和实践上。
当然,语言知识随处可学,言语能力也随处可练。但课堂语文教学中借鉴的毕竟多是具有时代性的典范的言语作品,进行的毕竟多是有计划、有指导、较集中、较全面的言语能力培养,传授的毕竟多是精要、好懂、有用的语言知识,教给的毕竟多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课堂语文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课外社会生活言语实验活动的良好先导。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语文教学以课堂语文学习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可以放任自流。因此,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的指导。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课堂语文学习虽然可以与生活相联,但并不就等于生活;要使言语能力培养真正有效,还必须变课堂言语为生活言语,发挥课堂语文学习对生活言语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正因为学生的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计划、无指导的状况下进行的,有些言语活动甚至可能不健康、不科学,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言语实践活动加强指导,而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而不顾。
加强对生活言语实践的指导,就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言语实践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言语,汲取当代社会生活中新鲜而丰富的言语营养,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能力。
引导学生加强生活言语实践,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言语环境中有效地提高言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