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有关的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出版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是新世纪起领先作用的第一产业,而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服务业也是十分重要的。出版业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主要成分,同样也面临一系列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现代化的紧迫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出版业,加快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刘杲认为出版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跟踪和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编辑、出版、印刷、市场营销、进口出口和物资供应的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出版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借助网络技术和因特网,实现出版业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发展出版业的电子商务。出版行政部门的信息化(包括政府上网)和出版行业协会的信息化(包括协会上网)”;出版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编辑部门办公室自动化,建立出版单位网站,图书上网,网上销售图书,网络出版(供读者网上浏览、下载到计算机系统或者电子图书、打印)等”;发行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则包括“门市部计算机管理,连锁书店联网,经营批发、零售的网上书店(信息交流、订购、配送、结算、售后服务等)”[1]。刘杲将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与出版业的实际相结合后提出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全面的,可以作为今后规划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实际上,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出版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在各个出版业务环节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这一点在出版、印刷及发行等各项业务应用中有充分体现。
1 出版及印刷技术设备的发展
1.1 电子出版系统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机排版系统问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新型企业,如Adobe公司、Aldus公司、Microsoft公司等。我国也从1980年开始微型机排版系统的研究,首先是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在Z-80微型机基础上推出的微型机表格排版系统,1982年又正式提出在微机上排版,再通过软件接口至激光照排机解释并输出页面。1984年他们首次推出我国微机文科排版系统,1986年又推出适合专业排版用的"HPB1.01"系统,并且有12家省市印刷厂的微型机激光排版中心采用了这套系统。1987年四通公司的技术人员研制并推广所见即所得的科技文献编辑排版系统,推出我国首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直观排版系统,并先后取得美国和中国的发明专利。其后,四通公司在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四通易排一体化专业彩色照排系统”,以一体化的整页排版系统取代了过去前后端联机的双主体系统,以及所见即所得排版方法、贝塞尔曲线函数化汉字技术等。1988年,在著名专家王选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研制出华光微型机排版系统,他们跳过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提出直接采用轮廓描述与参数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创新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从铅字排版直接跳跃到最先进的激光照排,不经照排机输出毛条、人工剪贴成页阶段,就一下跨入整页组版、整页输出阶段,从而使我国在1987年至1992年实现了报业与印刷业的技术革命,99%的报社使用了国产照排系统,并在1992年进入海外市场,使我国港、澳、台和北美、马来西亚的大部分中文报纸都采用了北大方正的出版系统,1998年还进入日本的日文出版市场[2]。可以看出,在我国电子出版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四通公司与北大方正公司,前者1987年研制推出的微机排版系统推动了我国微机排版在开发广度、深度方面的发展,其所见即所得的排版方法,解决了传统排版系统批处理方式、交互处理方式中存在的不直观、不易修改、前后端分离与不一致等缺陷。北大方正1987年首先提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淘汰传统电子分色机”的建议,1992年首先在《澳门日报》的编辑排版中推出的方正彩色报纸编排系统,跳过了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进入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中国报业基本上没有经历电子分色机输出分色照片、人工剪贴出版彩色报的过程。至今,全国已有2000多家报社采用方正彩色照排系统出版报纸彩色版,占市场90%以上份额。1994年他们继续推出“方正高档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其校色技术、挂网技术、高速栅格图像处理器、彩色拼版与图文合一排版等关键技术均为我国自主开发。北大方正跳过高速传真方式推出的报纸传版作业,是直接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不仅减少了传送的信息量,加快了版面传送速度,而且完全保证质量。总体来说,我国研制并实现的几项关键的出版技术有:字形的曲线轮廓描述和控制信息技术(HINT);页面描述语言技术;光栅图像处理器RIP技术;高集成度的组版软件技术等。除了在报社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图书出版社系统的应用也呈现扩大之势[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文以调查数据说明出版社采用黑白或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事实:购买黑白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版社占受调查样本社的71.7%,购买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版社则占样本社的26.7%,没有购买的出版社仅占1.6%。不仅如此,出版社还十分重视打印机和扫描仪,据1996年的资料显示,出版社打印机的配机量(打印机数/微机数)为50.8%,计划购买的出版社有61.5%;扫描仪的配机量(扫描仪数/微机数)1996年为9%,打算购买的达到46.2%[32]。目前,图书出版社100%已拥有打印机与扫描仪,重视计算机与配套设备的应用可见一斑。
1.2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印刷出版技术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电子化、数字化、一体化到网络化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分色机实现了图像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与数字化;70年代基于计算机的文字输入排版系统实现了文字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与数字化;70年代的胶印机自动控墨系统则实现了微型机控制胶印的电子化与数字化;70年代末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图文合一的信息处理;80年代的印后加工机械逐步实现了数字控制化;80年代中期的彩色桌面出版印前处理系统实现了微型机图文信息的合一处理;90年代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信息采集、编排、发送与输出的统一处理。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可简述为:①“出版电子化”(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包括文字录入、页面排版、激光照排、图像扫描、高端联网、图像处理和整页拼版等(报纸电子出版系统还有报纸内容传版到异地出软片的异地传版系统)。②“采编一体化”。业务包括印刷信息的采集、编排、发送、输出的管理、人事行政管理、发行管理等,其功能有新闻采编、稿酬管理、信息服务、资料检索、电子报刊、图片管理、广告管理、办公自动化、自动校对、发行管理、客户服务、因特网信息利用等。③“印前、印刷、印后一体化”。长期以来,印前处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是印刷生产的必要环节,但这三个环节的彼此独立一直阻碍着生产效率的提高。CIP3组织(印前、印刷及印后集成化国际合作组织)推出PPF实现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的流程管理及工艺控制信息的交换,而CIP4(即印前、印刷及印后过程的集成化国际合作组织)推出的JDF使印刷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料和财务、会计、MIS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印刷全流程电脑集成管理(CIM)。④“传媒网络化”。网络化应用使电子媒体的数量快速增加,使书、报、刊及其他形式印刷传媒的电子化、数字化技术日益发展,如直接制版(TCP)、数字彩色无版印刷(DCP)、数码打样、电子纸(E-Paper)、电子图书(E-book)、按需印刷(POD)、个性化出版数据标准(PPML)、新闻信息传播标准(NewsML)、出版业信息在线信息交换标准(ONIX)、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等[3]。
1.3 电脑校对技术的发展
电脑校对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的计算机应用项目,它能提高校对速度,减少差错率。目前国内出版部门使用的中英文校对软件主要有中文校对软件“黑马编校2000”、“金山WPS2000”、“工智校对通”等,英文校对软件有"MS WORD 97/2000"、“黑马编校2000(有英文单词校对功能)”等。校对软件比人力校对能力强,而且不存在疲惫与疏忽问题。不过,校对软件在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差错判断方面就不如人力校对。所以,出版界提倡人脑校对与电脑校对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出版社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校对软件加以使用,少数技术力量较强的出版社自主开发专业化校对软件(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开发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校对信息管理系统”)[24]。
由于汉语的计算机处理起步较晚,而且汉语的处理又比英语困难得多,所以汉语校对系统与英语校对系统很不一样。目前的汉语校对系统大致有三种类型:
1)同一文本两人分别录入,计算机逐字比对的方法。这种校对方法准确性高,但时效性不强,录入工作量大了一倍,且无法查出原稿中的错误,故一般较少用这种方法。
2)语言校对方法。先由语音合成系统读出录入的文句,再由录入员或校对员对照原稿进行检查。这种方法能查出录入稿和原稿的异同,减轻校对的工作量,但不能发现同音异体错字,也没有错误提示功能,还查不出原稿中的错误。
3)采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核查录入错误的方法。先建一个输有大批语言材料的词语库,统计并建立词语搭配关系表、语法规则库、相关知识库、资料库等作为校对的依据。校对时先用词语库对校对文稿进行分析,再利用各种表、规则、知识库、资料库将文稿中被怀疑有错之处在显示器上标出供人们判断,并且给出修改建议,提供修改手段。
很明显,第三种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校对方法。它能查出作者原稿中的错误、同音字错误、近形字错误、多字、漏字、各种录入误码错误等,还为作者、校对人员、编辑人员提供了许多辅助功能。市售的“工智校对通”、“黑马”、“方正”、“文捷”、“三欧”、“北成”等校对软件都属这类。不过,目前各种校对软件都查不出语义错误,知识性错误、事实性错误、某些单句语法错误和篇章语法错误、大多数标点错误,有时还存在误判问题[15]。
2 数据输入技术产品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键盘编码汉字输入方法已经比较成熟。近几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信息非键盘输入技术是1997年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常规键盘输入技术之外的手写识别、印刷文稿光学字符识别(OCR)以及语音识别技术。非键盘输入领域目前有北京汉王、IBM、清华紫光、Motorola、Microsoft、清华文通、香港金山、Intel、北京大恒、台湾蒙恬等多家公司在互相竞争。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中文连续语音识别技术的实用产品已经问世,印刷体汉字OCR技术已相当成熟,手写汉字的OCR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文字信息输入市场已经进入键盘、手写、语音和扫描的混合竞争时代。其中清华文通的手写技术,汉王和清华紫光的汉字OCR技术和产品,IBM的汉语普通话连续语音识别输入技术和ViaVoice语音识别产品,都是主导市场的技术与产品。Microsoft公司也宣布成立Microsoft中国研究院,主攻语音识别、图像技术、自然语言和多媒体输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Intel公司虽然没有推出自己的语音识别技术产品,但却提供了包括信号处理库、识别库、图像处理库和数字核心库等高性能语音函数库,为使计算机具有说话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4]。
2.1 手写板和手写笔输入技术与设备
手写板和手写笔大多配套使用,所以两者常相互指称。目前有三种手写板:电阻式压力板、电磁式感应板和电容式触控板。电阻式压力板由一层可变形电阻薄膜和一层固定电阻薄膜构成,中间由空气相隔离。当笔或手指书写时对上层电阻加压使之变形而与下层电阻接触,使下层电阻薄膜感应出笔或手指的位置。其原理简单,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对手指感触不灵敏,使用时压力大小较难掌握,且感应材料使用寿命较短,故已很少采用。目前国内流行的手写输入产品(如汉王笔、紫光笔、大恒笔等)大多是电磁式感应板。当手写板下方的布线电路通电之后,即可在一定空间范围形成电磁场,来感应带线圈的笔尖的书写工作。其性能良好,书写流畅,能感应笔画的粗细,着色的浓淡;不过它对供电有专门的要求,否则电磁板工作就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此外它的手写笔笔尖的使用寿命较短,也不能用手指直接书写。针对前两种手写板的缺陷,诞生了智能电容式触控手写板,它通过人体电容来感知手指的位置。当手指接触到触控板的瞬间,板的表面会产生电容;触控板表面附着的传感矩阵与一块特殊芯片一起持续跟踪人的手指电容的“轨迹”,再经过仪器的内部处理,就能精确定位手指的位置(X、Y坐标),并测出手指与板间的距离(压力大小)形成的电容值(确定Z坐标)。这种触感无须电源,性能良好,用手指和笔都能操作,使用寿命可达30年,特别适合便携式产品。手写笔是手写输入系统中的一种,早期输入笔的尾部带有一根与手写板相连的电缆,也称有线笔。较先进的输入笔在笔壳内装有电池,或者借助技术而不需任何电源,也称为无线笔。它携带使用方便,故障较少,笔上有两或三个类似鼠标一样的按键,使其能同时发挥手写笔和鼠标的作用[27]。
2.2 语音输入技术与设备
语音输入技术最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汉语各种发音的研究。1958年,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用电子管做成的带通滤波器只能识别十几个发音,1972年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语音识别研究,并于197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可识别200多条语音命令的实时语音识别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国内许多单位都具备了研究语音技术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国外也重新开展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并迅速取得进展。这时,中科院声学所和自动化所、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进入该研究领域,我国863智能计算机专家组还为语音识别技术专门设立了题为“英汉自然语言翻译系统”(包括汉语语音识别、汉英文本翻译和英语语音合成三部分)的首期科研项目,第二期单独为语音识别研究立项。不仅如此,国家863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和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6个学会的有关机构每年都要召开全国人机语音通信学术会议。1991年以来,每1~2年他们就举办一次全国语音识别系统的评测,并为评测建立了专门的语音数据库。目前,我国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基础研究涉及汉语语音学、听觉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变换理论和分数维方法等,在识别模型和算法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描述语音过程最好模型的HMM算法;神经网语音识别模型;神经网模型与HMM模型的结合;DTW算法及VQ算法研究;模糊识别方法的应用等。1995年我国首次研制出非特定人、连续语音汉字听写机,1998年测试时汉字正确识别率达到94%。目前,我国语音识别研究已进入大词汇量、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的高级阶段[26]。不过,目前世界上汉语普通话连续语音识别技术与设备市场的主导技术与产品都是美国IBM公司的ViaVoice技术与产品,我国语音识别装置的核心部件也是采用IBM公司的产品。
3 书店销售技术设备的建设与发展
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书店销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如电子收款机(ECR、POS)、销售监测仪等。
3.1 MIS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辅助书店的销售管理,在国外书店中已越来越普遍,如美国著名的巴诺书店(Barnes & Nobel)、鲍德斯书店(Borders Book Store),英国牛津的布莱克维尔书店(BlackWell Book Store)等,日本的东贩(TOHAN)公司1999年推出新型的AV视听软件专业订货终端(包括条形码扫描、触摸屏菜单点击)。日贩公司、丸善书店、八重洲图书中心等也都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下实现了MIS系统管理。我国图书发行系统也不例外,最先推出MIS系统管理的是深圳市新华书店在1996年全国第七届书市时亮相的BIMS系统(深圳市新华书店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即Bookshop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这套系统的硬件由门市局部POS收款机网络、门市通信设备、后台POS机伺服器、通信服务器、数据管理服务器、条形码阅读及打印设备、业务工作站等构成,软件则包括POS收款机操作系统、收款机通信软件、后台图书营销管理软件等构成。系统能够实现小、中、大型书店的门市销售、商品数量、业务统计等各项业务的管理,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区的近百家中、大型书店使用。上海书城、北京图书大厦等多家大型新华书店也都自主开发实现了计算机MIS系统管理。
3.2 电子收款机技术与设备的应用
在书店向连锁化、超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图书开架开放式销售已蔚然成风。书店在出版物销售中主要采用电子收款机进行销售计价、收款、结算、信息存储与传递。电子收款机分为ECR和POS两大类。ECR(EIectronic Cash Register)型电子收款机支持书店的前台销售,主要功能有:①记录、显示和打印每笔交易的品种、数量、价格、总金额,并接受现金、支票、信用卡、优惠券等多种结算方式;②实现出版物的PLu(Price Look up,即出版物销售报表)管理,对出版物名称、编号和单价进行储存和分类;③提供收款员按键,以区分收款员、营业员的销售业绩;④产生反映书店前台销售状况的各种报表,以便进行简单的销售统计和分析。POS(Point ofSales)系统即“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它是由ECR发展而成的前、后台相关联的电子收款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POS系统具有出版物交易即时入账及很强的联网通信实时处理能力。POS系统通常由一台被称作Store Controller(简称SC)的计算机与电子收款机进行通信连接组成,而SC还可以连接到一个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上,从而实现局域网或者城域网的应用。书店(或书城)中各种出版物的版别、名称、标准书号、开本、字数和价格等信息通常被存储在SC或与SC相连的一个大的服务器中,当收款员在电子收款机上录入某一出版物的标准书号(或者条形码)时,SC就从信息数据库中将该书号对应的各种信息检索出来,显示该出版物的价格并完成销售,同时将出版物交易的相关信息立即送入销售数据库中。书店经营者可以通过随时检查存储的销售信息来确定书店的人员安排、出版物陈列等,以提高书店的经营效率。与电子收款机连接配套的外部设备有:识别、采集和录入出版物商品销售和库存管理信息的条码阅读器,读取与处理金融信用卡信息的磁卡阅读器等[25]。
我国书店系统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ECR电子收款机,1996年深圳市新华书店全城联网的BIMS系统的推出,开始了我国书店POS电子收款机的应用。
3.3 书店销售监测仪的发展
在书店系统的开架销售服务中,如何防止出版物的失窃一直是个紧迫课题。书店销售监测仪是近几年参照国外同类型产品设计生产的电子防盗报警监测装置,对于书店、图书馆等单位图书的安全防卫起到很好的作用,是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一。该系统能够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销售管理人员,使出版物的丢失率明显下降。目前国内主要的几种书店销售监测仪有: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科技大学与成都信控应用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成都信控应用技术研究所生产的“TY-7型图书电子防盗报警监测系统”;由山东龙口图新无线电厂综合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专利技术生产的“SJ-2000数字化图书防盗系统”;采用先进的全数码(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美国“保点”图书防盗专家系统;以及由江苏省武进市科晶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CS-2800型全数字式商品监测仪”。书店销售监测仪的性能优势有:可靠性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无监测死角,安装、维修方便;采用先进的防盗磁条标签,隐蔽性好。书店销售监测仪适用于一般图书、期刊、磁带、VCD光盘、小开本图书等的防盗监测;使用的磁条标签比传统标签成本低,并可重复使用;采用无源解码器对标签解码,操作更可靠、快捷;可根据读者流量的大小选择使用单、双或者多通道组合监测系统;全自动报警,无需专人管理;收费便宜,价格只相当于同类型进口产品的1/4左右[8]。
4 编辑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
4.1 出版社编辑出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编辑出版业加速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电脑化、网络化既是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也是广大出版工作者的迫切要求。“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编辑出版流程、编辑人员和编辑管理三方面全方位的现代化。它以编辑出版手段现代化为核心,以编辑出版主体现代化为先导,把不断更新换代的光、电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编辑出版工作的全部流程,将传统出版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光脑化、标准化的编辑出版模式,实现由纸载体印刷型出版物向以光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转型。目前,传统纸质出版物与网络出版物并存,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可视化资料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电子出版物吸引着广大读者。在这一进程中,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高涨[56]。出版社编辑出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还包括出版管理机构的现代化,其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管理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熟练地将它们运用到编辑出版管理的实践之中。它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需要增强编辑出版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的观念,要坚持出版物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严格履行编辑原则,保证出版物质量。出版社编辑工作现代化必须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字化仪等新技术装备及必要的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在确定现代化应用方案时,要对技术、投资、成本、人员素质、效率、效益、管理体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可行方案。图书编辑工作现代化流程与传统的编辑流程相比,不仅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采用软盘、打印甚至网络传递稿件,使文字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并能采用软件绘制插图。目前出版系统采用的图文混排软件产品主要有北大方正、华光、Word、Pagemaker等,采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有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AutoCAD、FreeHand以及PageMaker等[35]。
国内外编辑出版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编辑、排版、校对的一体化、编辑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出版信息传递与处理的网络化以及印前、印刷、印后的一体化。其基础是各个出版部门内部实现网络化信息收集、传输和共享,包括出版、销售、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4.2 期刊社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出版企事业单位在开展现代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上网,逐步在出版单位之间进行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实现书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一些文章指出,不仅是图书出版社,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期刊社也开始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期刊的编务、财务、发行、稿件、编制索引及信息检索。《上海市部分科技期刊应用微机情况调查》一文披露,1990年以前上海科技期刊社应用微机排版的比例约为11%,1996年提高到82%。在用微机排版系统把握排版流程和出刊周期的同时,采用软盘投稿、编辑在计算机上加工、排版,使期刊社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稿件管理、图片处理、索引编制、微机校对、网络应用方面都有很大进展[10]。不过,我国期刊社计算机化应用的主要功能还只是数据输入、编辑加工与校对、输出软片,与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期刊社利用计算机系统统计编辑的工作量,以便合理安排工作,确定稿件的刊出比例,调整出版计划,为出版基金资助和期刊评比提供统计数据。不少期刊社也存在下列问题:由于资金等原因,计算机的拥有量及正常使用率还有待提高;由于汉字库代码、文字处理软件的种类不同,使资料信息共享与转换受到影响;时刻担心文稿中病毒(尤其是宏病毒)的侵害和影响;校对软件(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校对软件)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12]。文章普遍希望尽快提高期刊社编辑人员的计算机素质(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满足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5 书店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5.1 我国书店系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发行企业开展了现代技术应用工作,不少书店还利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配套的机电设备处理订货、进货、销售、调拨、存储与管理等发行业务。据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的统计数据,全国县以上新华书店系统已拥有各种类型的计算机4017台,硬件、软件总投资额达11157万元;其中省市两级新华书店拥有计算机3011台,用来进行书店综合业务管理的占74.9%,用来开展销售管理的书店占29.2%,用POS机进行前台销售管理的有66家,占2.6%[20]。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四川、陕西、江苏、广东等省新华书店的应用已从微型机到以小型机为核心的局域网,有些省级书店对销售店已实行计算机管理基础上的配送制[38]。浙江省新华书店利用计算机配供将受供书店连成网络,形成网络基础上的企业联合,实现对原有业务管理的改造。目前书店系统计算机应用已取得如下成绩:1)推动书店由粗放型的码洋管理向集约型的品种管理转变;2)信息传递现代化提高了书店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生产作业的现代化为书店企业树立整体形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如今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发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出版业掀起集团化、产业化改革热潮之时,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深圳书城和北方图书城等超大型书店于1999年组建起“全国超级书店联盟”,在统一建立信息数据库、制订规范的计算机销售目录、网上共享出版物信息资源等方面取得共识,为书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9]。
5.2 我国网上书店的发展
1995年,我国大陆第一家网上书店——中国书店在网上开通;1997年初,杭州市新华书店建起了我国新华书店系统的第一家网上书店;1997年5月28日,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与美国亚太网络公司合作创办的中国现代书店(亚太网络)在美国纽约国际互联网上开通;1999年2月,上海书城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国际VISA集团等多家金融业、信息业的机构合作,开办了上海书城网上书店;1999年3月9日,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正式开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当当网、全国购书网、华有网等大小约300多家网上书店,其中部分网上书店兼具信息发布和交易平台两项功能,在B2B、B2C、B2B2C等业务方面,已逐渐积累起经验。网上的图书交易活动不只是传统交易形式的网上转移,并且更注重网上信息互通基础上的货源开发、货物储运、配送、售后服务等。
1999年底至2000年上半年,国内网络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掀起一股创办网上书店的热潮。2000年的短短几个月内,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网上书店就超过10家、而提供中文网上书店业务的网站就已超过100家。不少人认为,入世后出版物市场的开放已成定局,图书发行业将会进入残酷的网上争夺时代,捷足先上网的企业将占得先机[7]。笔者认为这种担心虽不无道理,但是实际上国内外不少网上书店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图书市场的竞争还应该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人员素质、资金实力、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竞争。如果不考虑其他条件就一窝蜂地开办网上书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国网上书店的经营主体有出版社、新华书店等国有书店、民营书店、网络公司与风险投资公司、个人售书网站等几种类型;经营实力方面分为有书业实体支撑的网上书店(如出版物、书店开办的网上书店)和无书业实体支撑的虚拟网络书店(如网络公司、投资公司主办的网上书店);建设模式上大多数是通过ISP(网络接入服务商)和ICP(网络内容服务商)代理的网上书店,也有少数是自建网站式的网上书店;经营模式有B2B(书业企业对书业企业)网上书店、B2C(书业企业对消费者)网上书店、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网上书店、B2B2C(企业通过中间商再对消费者)网上书店,其中主要经营模式是B2C网上书店。
网上书店是书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书业企业的企业信息化、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这些都是我国的薄弱环节。目前书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计算机应用不够普及,企业内部的网络化建设比较落后。虽然省级新华书店和规模较大的出版社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逐步开始局域网的建设,但在总体上看,离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低,因此目前书业电子商务主要仍采取邮寄等“离线支付”方式。在发达国家,信用卡等电子货币是人们网上支付的主要手段,仅国际VISA卡的年交易额就达8000亿美元;我国虽有几家银行开展了网上支付业务,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等几家网上书店也能使用“一网通”、长城卡、牡丹卡进行网上结算,但由于验证时间长、普及率低,应用难见起色。完整的书业电子商务应包括商情传递、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环节。目前我国的书业电子商务第一个环节相对较好,第二个环节由于金融业自身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而商业电子化又落后于金融电子化,所以在全国性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网络正常运作之前,书业电子商务很难有大的进展;网民最关心的是出版物的配送,由于配送体系尚待完善而无法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目前我国网上书店采用的三种配送方式是本地读者送书上门、外地读者邮局投递及利用加盟书店就近配送。对于大多数远距离网民来说,配送的收费价格和送达时效都不能令人满意[30]。
5.3 我国书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书店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出版物征订发行周期太长,不利于满足读者对出版物“新”与“快”的要求;确定合适订数缺乏科学的手段与方法,由于订数不合适长期存在积压与脱销并存的局面;门市销售、读者预约与信息查询这些书店直接面对读者提供的窗口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出版物余缺调剂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库存管理在库容空间的利用、库存信息的管理及物流操作的工具和手段等方面都需要改进;出版物的收、发、运工作强度大,周期长,效率有待提高;账务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各种会计统计报表产生不及时、不准确;基层书店及门市部的计算机应用比例不高,已经开展计算机应用的书业企业在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存在问题,彼此用软件通过网络直接处理数据很不方便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设备,走信息化、标准化与网络化的道路[5][38]。
6 我国出版社的网络化建设
199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机构相继在因特网上建立独立的域名与主页。截至2000年5月,以各种方式在网上发布出版信息或机构信息的出版社已经接近260家,约占出版社总数734家(包括图书出版社530家、音像出版社204家)的34%,报社上网的占总数的1/7[61]。可以看出,对上网持观望态度的出版社仍占大多数。在上网的出版社中,相当多的出版社仅在网页上介绍出版社概况、出版物的书目及邮购办法,普遍存在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网页制作无特色、缺乏信息咨询和电子交易手段等问题。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社(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真正在网上开展了电子商务;有特色的网上出版社有两家:辽宁出版集团的“掌上书店”(提供5000种可下载阅读的电子图书),人民日报社经营的“人民时空”网上书店(与多家出版社合作进行网络出版的尝试)。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出版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及多媒体宽带网建设相对落后,电子结算尚未普及,网络出版技术开发滞后,出版社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数字资源库还未建立,网站规模小,网上出版物的内容少,普遍缺乏网络人才,对网络出版缺乏正确认识等”[23]。“许多出版社领导对网络尚缺乏基本认识,对网络将对出版与发行的影响模糊不清……是导致出版界较冷落网络的最主要原因;出版社业务人员(编辑等)不熟悉网络,也限制了出版社对网络的利用”[61]。
有些学者指出,网络出版是融出版(书、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的特点,对传统出版业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不过依笔者之见,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发展趋势应是互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长期共存,重视并积极采用网络出版技术,只会对传统出版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网络出版技术主要包括:①个人计算机下载的网络出版技术,这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网络出版技术,它拥有庞大的个人电脑上网用户群,但是却存在不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不便携带的缺陷;②采用按需印刷的网络出版技术,它可以实现出版的无印版、无缺货、零库存,是目前最成熟、最实用的网络出版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书店中,按需印刷的图书与传统印装图书的价格一般是一样的;③电子书(E-book)形式的网络出版技术,指从网上将出版物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中,再通过专用阅读器进行阅读,其关键是阅读显示屏技术,要求阅读显示屏清晰、便于携带、超薄、体积小、有充足的书源、网上传输下载速度快、收费低廉等[23]。
目前我国大部分出版社已经实现由计算机辅助进行管理、编辑、营销等出版活动,并正在逐步向出版社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努力。不少出版社已经认识到网络经济将为出版发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大型网上交易平台不仅可以发布出版物的信息,实现在线交易,还可以及时搜集读者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和余缺状况,以便积极开发选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出版社正愈来愈关注书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6]。
计算机辅助出版(CAP),是指建立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全行业网络系统,也就是新闻出版总署的“金版工程”。CAP将全行业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网络的优势,集成和整合出版业的计划、生产、印制、发行、宣传、信息反馈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增添、维护和积累等活动,是对出版业技术发展的一种概括,有利于实现网上出版信息标准化。其功能主要有:建立各级出版单位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全国性出版行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建立出版综合信息处理网络及大型书刊出版资料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编辑加工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作者、编者、读者彼此之间需求的了解和沟通;提高印刷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缩短印刷周期,真正告别“铅”与“火”;建立国家级计算机数据库,通过网络实现传输付印书稿、直接输出印版、彩色制版、一体化印刷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融大型数据库、远程通讯、条码扫描、网络技术为一体,实现书店进、销、存、调、管、推销与宣传的自动化;全行业在出版、印刷、发行等综合管理系统等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各省、市、自治区集团形式的联机系统,作为全行业信息网络的子网,为社长、总编、厂长、经理、局长和署长等办公系统的运行辅平道路。近几年CAP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报纸、出版、印刷、发行以及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从全出版行业来看,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科技投入不足,人员总体素质尚需提高,使得CAP的应用水平、受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书业企业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CAP的内在动力。客观上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主观上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总体形势不容乐观[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