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归宿论文,思想品德论文,生活化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思想品德课应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也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进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生活内容。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1.1 让教材走进现实生活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事例的基础上,还选用了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只有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中华儿女也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最后还进行评选“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推荐“感动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人物,见证感人事迹,使学生再次深刻认识到,其实民族精神的弘扬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
1.2 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课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教学,笔者详细分析了教材,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前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的挫折》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应对措施。从学生的小故事中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大多是与学习有关。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挫折“我最大的挫折是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70分,从此我便不喜欢数学课,渐渐地我便开始不喜欢数学老师了,总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因此,在课堂上列举这位同学的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然后提问“同学们是否也遇到过此类情况呢?遇到这种情况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由于故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普遍反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思想品德课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3 让现实社会的丰富信息充实教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里,老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例如在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三课时《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中,教材中提到了“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这就是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笔者选择了在暑期世界篮球锦标赛中中国对斯洛文尼亚比赛中的例子。(那场比赛可谓是惊心动魄,在最后一秒钟,中国男篮运动员王仕鹏利用一个三分球使中国获得了晋级十六强的机会。)当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后,笔者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分析:王仕鹏当时为什么没有把球传给接应的队员?学生也答到:当时时间根本不允许了。紧接着笔者指出:他的最后一投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尽管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但在当时,他觉得球在他的手上,他必须承担这个责任,抓住这个最后的机会。这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这样,将书上的道理与生活中的事件有机结合,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很好的素材,课堂的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2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2.1 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
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呈现方式的设计是传统教材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它的使用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教师授课为主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主的状况,而代之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而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2 创设生活化情境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每个教育对象不应被动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赋予经验以意义。赞科夫也曾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运用教师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当然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必须注意选用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讲述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内容时,分别摄录了没有红绿灯和有红绿灯的地段的交通状况,让学生观察,再请学生从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谈体会和感受,来感悟道理,从而达到提升道德认知的目的。这样从学生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学生在思考、讨论、发言过程中,真实地去体会去感受、全心的去对待,从而得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结论。这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比他们去接受一个结论强得多,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施教,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高兴趣,使学生情感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这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有效果。
2.3 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例如在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教学中,我们同时开展了“校园美语活动”,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了例如“少一行脚印,多一份绿意”“外表的美丽是虚无的,内在的美丽是真实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学校校园里,知识道理永存在我们脑海中”“风筝起飞需要辅线,成长关键在于勤奋”。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比一味的说理更有效果。
3 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评价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师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卡、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等方法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如: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我们建立了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将有关该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并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的重要依据。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必须贯彻以下原则:①民主化评价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教学中,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评价,既有师生间的沟通,又有生活间的协商与交流,提倡自评、互评、他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的交互活动。②激励性评价原则。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③多元化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形成性评价。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成长成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展示性原则。对于学生的各种成长成果(作品)定期组织他们相互观摩、评价交流,鉴赏和享受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不断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欲望。⑤个性化评价原则。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昨天与今天以及明天的学习进行纵向评价,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实行“生活化教学”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本质特征。实施德育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卢梭说过:“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惟一动力。”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生活同时也成了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让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给政治课涂上“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课在迷人的生活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