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委书记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析培养选拔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高标准论文,县委书记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09)04-0062-04
县委书记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整个县级领导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强弱,甚至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地区各项工作的成败。这是因为,县委书记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者,又是对本地区各项事业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组织和指挥者,他们担负着对本地区全局性工作进行正确决策的主要责任。因此,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县委书记的成长规律,培养选拔好县委书记,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此,笔者就县委书记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特征、县委书记培养选拔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且提出了培养选拔县委书记的措施和办法。
一、县委书记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按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县委书记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政治上是成熟型。县委书记是一个县纵观全局、掌握全面的舵手,是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路人。因此,县委书记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思维上是多元型。市场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辩证性、逆向性、整体性、超前性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善于调查研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情况,搜集信息,博采众长,多角度地思考、设计工作方案,注重在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做文章。
(三)知识上是综合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县委书记不仅要成为懂经济、会管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还必须熟悉信息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要具备知识面宽、适应性和创造性强的素质。
(四)能力上是全面型。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地区的“一把手”,不仅要具备善于谋势、驾驭全局、精密筹划的能力,还要具有调兵遣将、能攻善守、重点突破的指挥能力和明快适度、方刚圆柔、舒缓和谐的协调能力。
二、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特征
县委书记是一个县的主“帅”和“主心骨”,在领导工作中负有主要责任。县委书记与班子其他成员的责任、权力既有相同之处(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大家都是一票权),但与班子其他成员在素质方面又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不同地区对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性。
一是县委书记与副手的不同素质要求。县委书记必须是“帅才”,无论是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还是在管理业务素质方面,都要高于班子其他人员。即,要具备很强的党性、较高的思想觉悟、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谋划能力;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快刀斩乱麻”的管理风格、炉火纯青的业务功底、棋高一着的创新意境。相对讲,班子其他成员是“将才”,他们所在岗位的性质、地位、职责就是配合县委书记,当好配角,因此,其素质要求侧重于执行决策的原则性、科学性和工作的拼搏精神方面。
二是县委书记与县长的不同素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是县委和县政府关系的缩影。从党委和政府一把手的岗位职责要求来看,县委书记与县长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一般来讲,县委书记实施政治领导,主要特征是战略性和政策性的领导,县长则侧重于战术性和事务性的领导。这就要求县委书记要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县长则要以主要精力领导全县行政和经济工作,从素质上要求其熟悉经济工作、有较强的原则性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是不同的客观环境对县委书记的不同素质要求。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资源、人们的思想状况等,既是干部的工作条件,也是他的工作对象。而各个地区的特点不同,对领导者的期望值和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区,需要懂得农村政策、精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把手”。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需要市场经济观念强、擅长招商引资、懂经济的“一把手”。在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薄弱、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则需要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将“四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一把手”。总之,对不同环境和地区的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侧重的原则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四是班子的群体素质不同,对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对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必须放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全体班子成员的群体素质环境中去考察。县委书记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工作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保证全体班子成员都能人尽其才、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由于干部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各个班子搭配的不平衡性,因此,在选拔县委书记时,还要考虑班子内多数成员(尤其是县长、副书记)的素质情况,坚持人才互补原则,合理确定书记的个体素质条件。通过班子成员在性格、气质上的互补,增强县委书记在整个县级班子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三、县委书记培养选拔的特殊性
在实践中,组织部门在选拔县委书记的工作中,往往感到“一把手”难选。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如何根据县委书记的素质和能力而制定培养、选拔的工作没有做好。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首先认清县委书记培养、选拔的特殊性。
一是县委书记的高素质,要求培养目标讲求规范性。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干部的标准和要求,新时期的县委书记应该是政治上清醒坚定、富有决断能力且有敏锐的思维等优良品格。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客观环境的县委书记,因工作条件不同,其具体素质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即,对县委书记的素质要求既要有普遍一致的高标准,又有具体特殊的严要求。这就要求省、市组织部门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地区县委书记培养选拔的具体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县委书记的职务规范,把岗位属性、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明确规定下来,使培养县委书记的工作目标清晰、规范。
二是县委书记的责任重,要求确定后备干部时必须重潜能。县委书记对全县的工作负有全面责任,特别是在重大决策方面,千斤重担受命于一肩。因此,要敢于承担压力和风险,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组织部门在筛选、确定县委书记后备人选时,必须注重其真才实学和领导能力。考察干部决不能满足于考察对象分管工作或主管单位的经济数据上,而要善于通过数字看实质,摆正客观基础与主观努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分清个人在集体活动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在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通过日积月累的材料来分析考察对象的工作能力,借助于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来推测干部今后的发展潜力,以此确定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
三是县委书记的地位特殊,要求考察工作要有针对性。县委书记对一个县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其地位特殊。这就决定了县委书记必须要有坚强的党性,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团结协调能力,特别要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县委书记应该是一个通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人是很好的将才,却不能成为帅才;有的人是很好的“匠才”,却不能成为通才。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并要根据不同地区所在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对县委书记的考察内容、标准及要求。
四是县委书记的权限大,任用标准应强调以德为先。一个县好像一条船,县委书记就是这条船上的舵手,船的航向与县委书记有着直接关系。作为县委书记,不仅要领导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且肩负着领导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任。这就要求对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既要看其是否具有领导改革开放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要看其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方面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
四、培养选拔县委书记的基本思路
实践表明,干部的培养与选拔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培养是选拔的基础,选拔是培养的体现,只有做好干部的培养工作,才能为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关键领导岗位创造基础条件。为此,县委书记的选拔工作必须从培养入手,通过有目标的培养、有重点的考察,进而达到干部选拔科学、合理的目的。
一要掌握规律,超前选备,按照事业的需要进行培养。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自我成长期、基层锻炼期、基本成熟期、任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此推理,培养选拔高素质的县委书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组织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选好苗子早动手,从基层和基础工作抓起,使他们能够在最低年龄段进入最佳任职期,为他们尽早进入一定层次的领导岗位创造条件。为此,培养选拔县委书记,必须克服在培养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着眼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事业发展和班子建设的需要,根据每个干部的阅历、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对他们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预测和分析,制定出培养计划,建立培养档案,实施超前的、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培养措施。
二要明确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集中力量重点培养。做好县委书记的培养工作,关键是要根据后备干部的成长目标和任用标准进行培养。因此,省、市组织部门首先要做好本地区县委书记的需求预测工作,科学推测若干年内本地区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委书记的整体需求量,在形成本地区县委书记培养选拔规划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干部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深化培训制度改革,增强培养的实效性。县委书记的培训工作,应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培训标准,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编写有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的培训教材,给干部以现代、鲜活的精神食粮,为他们解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武器。同时,要改革呆板、陈旧的培训方式,注重从激发干部内在学习动力和增强实效性出发,开辟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尤其应多组织研讨式、启发式和模拟式教学,对培养对象进行开放式、立体化的教育培训。
2、拓宽干部实践锻炼的途径。实践证明,干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锻炼,而台阶是干部实践过程的标志。经过一个台阶,干部就能在这段实践中增长才干,丰富经验。特别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台阶式的培养方式,从大学生当村官或县直机关的股级干部开始,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锻炼。以让他们熟悉各个工作环节、各层领导岗位,逐步积累领导工作经验。同时,科学确定干部锻炼的岗位类别、层次,是提高干部锻炼实效的重要环节。因为,干部在副职岗位上主要是熟悉情况,在正职岗位上主要是提高能力,取得领导经验。根据这个原则,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经验的后备干部,可采取平级调动或挂职下派任正职的方式,让他们在基层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能力。对经历比较单一、经验不足的干部,可采取上挂任职和轮岗锻炼等措施,让他们熟悉宏观经济情况,增强阅历和见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对缺乏领导经验和全面工作能力的干部,可采取代理制、助理制及常务制等方式,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要工作中体验、探索工作规律,以增强组织领导能力。
3、建立培养干部责任制,保证培养工作的质量。为了使县委书记培养工作取得实效,省、市组织部门要严格落实培养干部的责任制,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使干部培养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实行以老带新的干部培养办法,老干部要从党的事业的需要出发,每人带1—2名培养对象,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领导经验传授给新干部,保证一批高素质能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尽快成长起来。
三要坚持标准,科学考察,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干部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做到正确合理地配备干部,则必须在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上下功夫。由于县委书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他们的选拔任用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政治标准,也要科学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实绩。例如,在考察内容上,要突出对县委书记特殊素质的考察。在考察范围上,要广泛地走群众路线,向考察对象的同级、上级、下级以及周围的群众了解情况。在考察方法上,要坚持动态与静态、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考察人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县委书记后备干部的实绩。同时,要重点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即从干部的各种言论、讲话和文章中,考察他们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情况,看他们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此评价他们的理论素养;从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及其实效工作中,考察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策水平,看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是非观念和政治敏锐性;从干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的表现中,考核他们的政治品质、政治坚定性和政治鉴别力,看他们是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干部的工作、生活、思想作风和群众评价方面,考核他们的勤政、廉政情况和思想品质、道德水准,看他们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
四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工作机制。要做好培养选拔县委书记的工作,从根本上说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把市场经济具有的公开性、平等性、竞争性、效益性特点引入到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中,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
1、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要注重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倾听群众意见,包括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离退休干部的意见。
2、拓宽干部选拔的渠道。选拔干部要着眼于基层,突破年龄、地域、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多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中,从勇于挑重担、改变落后面貌的干部中,从能够正确处理重大社会事件和复杂问题的干部中,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中发现优秀人才。
3、改革干部的任用方式。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县委书记任用方式是选举制和委任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采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择方式,也可逐步推行正职差额选举方式或委任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提出两个以上的人选,供党委会讨论后择优录用。党委会讨论决定录用干部时,应当实行票决制,以充分体现民主。
[收稿日期]200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