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百分制为等级制评价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烟台市“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烟台市论文,等级制论文,百分制论文,阶段性论文,制度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这项研究从1994年冬着手,现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赞赏和支持,国家教委基教司、中央教科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在于教人做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根基。因此,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素质教育。所以,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2.传统的教育评价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百分制考试能较好地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却无法测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态度等,无法测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无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合理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师生不必要的分数竞争,加重了师生过重的负担,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入学始,就牢牢地拴在分数竞争的战车上,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3.单一的百分制评估方法束缚了学校、教师全面育人的积极性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施了不科学的评价,以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来考核评估教师和学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学校随意增加考试学科的课时,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次数。在这种评估机制下,学生负担重,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得不少学生厌学。同时造成了整个教育人、财、物的浪费,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面对这种现实,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寻找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二、目的和内容
1.主要目的和指导思想
按照素质教育的宗旨,建立一种具有我国现代教育特色的全面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成绩的新体系,达到既有利于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同时减轻师生教与学过重的身心负担,变片面的分数竞争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竞争,把学校变成儿童的乐园,育人的乐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主要内容
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为杠杆,调控背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评制教,以评制考。取消考试成绩百分制,取消期中考试,取消统考。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到“当堂清”,强化单元过关,做到“单元清”。大力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等级是指学生学科课程达到的学习程度;特长是指学生的特长爱好;评语是指学生的操行评语)。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继续教育等4方面25个因素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学校的评价,注重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四个方面。
三、所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改革传统评语内容片面,方式、方法单一的缺陷,改革只看分数的弊端,突出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发展,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解决只重智育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素质发展不全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升学率(或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的偏颇做法,把科学的评估杠杆引进教与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师本身素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全方位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3.期望性原则
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的成功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教师的评语充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4.差异性原则
承认师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的特长爱好发展,较好地解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问题,克服传统教学中同类化、统一化的缺陷。
5.限时性原则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遵循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业负担,不增加考试科目和次数,在限定的时间内提高质量。
6.模糊性原则
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文化课考试成绩变等距百分制为等级制,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不好量化的项目,采用定性评价。
四、思路及评价过程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为出发点,从改革对学生的考试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学校评估制度入手,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全面科学评估的新体系,全方位启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高质量开展,教学生求知,教学生做人,确保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情况,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科课程质量、非智力因素、特长爱好和个性发展、行为习惯等4方面。
(1)学科课程质量检测
语文、数学为考试学科,其他为考查学科。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均按“等级”评估。其中,考试学科主要测量学生对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评价方法:一是平日考查(包括当堂测试和单元测试),随教学进度进行。二是学生自查(难以在试卷中反应的能力测试,如听话、说话、朗读等,让学生自选文章,在小组中,或读或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评价),随复习进行。这一环节的目的,变单纯的复习考试过程为学生学习巩固探索的过程,变学生自己复习学习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综合考试,综合考试一学期一次。这三方面的考试考查,填入“学生学业成绩通知书”。这样可以变机械的考试为“活”的评估。
试点学校的考试在县市区教研室指导下由学校自己命题、阅卷。考试之后,学生可个别看其考试情况,教师个别指导,不与他人见面。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时,可申请重考。不排队,不公布成绩或等级。
试卷改革与等级评价。学校所命试卷要根据“考试考查纲要”中的要求,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部分,试卷中不出现分数,有等级标准。等级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非智力因素评价
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热情、注意力等的评价。评价方法是学生自评和教师综合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校的一切学习活动中(包括上课、作业等)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来进行。二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和日常习惯。评价的方法,学生之间互评和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不设等级,主要反馈在学生的操行评语中。
(3)特长的培养及考查
小学生特长主要指特长爱好。特长爱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特长爱好的培养要有活动做保证。因此,试点学校每周至少拿出2课时的时间,开展活动课程。每次活动都有特长教师具体指导,有活动记录和学生发展情况记录。活动课程内容,分设学科类、科技类、生活类、艺术类、手工类、体育类等六大类。活动课教学加强了四个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
学校定期组织各种特长爱好竞赛和汇报会,不定期参加乡以上各种竞赛和表演。评价学生的特长发展情况,按学生实际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情况记录。各县市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和规范小学各年级学生特长项目及考核标准。
(4)操行评语的改革
准确、恰当的操行评语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有力杠杆。从学生年龄特征来讲,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朦胧期,还不能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大都以“老师说的”为准。特别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常常用以矫正或鞭策自己的行为。以前千人一面的评语,对学生的成长难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常常给学生一种压抑感,尤其那些“学习太差”、“不守纪律”、“作业不认真”之类的训斥语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学生厌恶和惧怕教师评语的心理。因此,操行评语的改革势在必行。
评语改革的关键是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评价水平相适应。具体做法是:统一标准,严格要求,强调“三化”、“三性”。所谓“三化”:一是具体化,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要思维形式,因此评价他们时必须做到尽可能具体而不泛泛空谈。二是情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师爱要在评语中得到充分体现,评语中废除生硬的“该生”等字眼,用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娓娓道来,达到师生平等对话,促膝谈心,情感交流的目的。三是规范化。行文要规范,用词要恰当,能给学生以美感;所谓“三性”:一是全面性。教师给学生的评语要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评价,切忌片面。二是针对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力避千人一面,通过评语给学生以具体的方向指导,使他们看到希望,不得草率应付。三是期望性。教师评语要充满“师情”,透出“爱心”,使学生能通过老师鼓励的话语找回自尊与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评语的基本模式和思路是“优点+鼓励”。“优点”是指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学生感到自豪的这“一点”,往往是学生自身还未认识到的,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发现,来指导他们健康发展并形成良好习惯。“鼓励”是指用比较亲切希望的语气,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和希望达到的程度。
评语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约束力。自我评价要写出自己的主要优缺点。写好后直接交给班主任老师,不与其他同学见面,教师不公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为教师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取得第一手材料。第二步是小组评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找出优点,包括文化课学习、特长爱好、举止行为习惯及在班队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只找优点,不谈缺点。目的是在同学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学之间形成团结友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天天向上的氛围。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形成简单的文字材料,交给班主任教师。第三步,班主任老师向其他任课教师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第四步,在班主任教师的主持下,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写评语。所有任课教师都安排到各个班级,称之为“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这样做,目的是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并促进参与评语改革的自觉性,分担班主任教师繁重的工作量。
2.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爱好,教学生如何做人,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制约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向。以前是以学生分数高低评定教师工作优劣,以学生分数来决定教师的利益。学生的考分,成了教师的“命根”,把教师束缚在分数的桎梏中,造成了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此,考核教师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基本素质。包括教学思想、学历层次、普通话、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特长等5方面;(2)实际业务能力。包括驾驭教材、独立备课、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作业、无体罚学生现象等)、执教校以上公开课、撰写教学经验和论文、担任班主任和给学生写评语等6项能力;(3)教育教学成绩。包括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差生率,指导特长生多少,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表彰奖励,提供有价值的论文或经验,完成的总工作量,受到各种处分等6方面;(4)业务进修。包括政治学习、学历进修、教材教法进修、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理论、研究一篇课文(或单元)的教学方法等6方面。
评价方法:(1)这4方面25个因素是一、二级指标,学校据此制定三级指标,给每位教师立项建档,强化目标管理;(2)采取教师自评、级部(或教研组)评定和学校评定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成绩,并记入档案,做为评优、晋级、评职称的依据。
3.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对学校工作的评估按照城乡有别的原则,分别制定评估
标准,扬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
教学质量的评估:(1)县市区直属小学按市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六示范”(30条)标准,由县市区评估。乡镇中心小学由县市区制定评估标准并评估。乡镇制定评估标准评估学区完小和村小;(2)对教学质量检测,市教研部门不定期对各县市区的部分学校进行抽查,只作调研用。县市区教研部门不定期抽查县直小学、中心小学及学区完小、村小;(3)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由各县市区自行制定评估标准并实施相应的评估。
五、几项措施
1.加强校长、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
校长队伍建设主要抓了三项工作:①组织校长的培训和学习。学区以上在职校长都接受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的专题培训。县市区直属小学校长和乡镇中心完小校长由市培训,学区完小和村小负责人由县市区培训。各级培训都有培训计划和留档;②改革对校长工作的评估。对校长工作的评估按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工作要求,对校长的德、勤、绩、能全面评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是否实施了素质教育;③改革校长晋升和提拔制度。对办学思想端正、有开拓精神、个人素质全面、年富力强者优先提拔,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的校长降级使用。
对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抓了三项工作:①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端正素质教育思想,把教师由“经验型”提高为“理论型”。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全市结合“十百千万工程”优质课活动进行。大部分教师培训,由县市区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教师培训利用假期进行;②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授课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各县市区推行的“系列达标课活动”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各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促使课堂教学再上一个大台阶;③提高教师“一专多能”的授课技能。面对我市小学素质教育实际,为全面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小学教师必须“一专多能”,不仅能胜任学科课程教学,而且还能胜任活动课程的教学。一是建立严格的教师特长培训计划和制度。二是每月至少保证教师2小时以上的特长活动时间。
2.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课程化,课程目标要素质教育化。因此,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减了有关课程计划。
在3—5年级,开展了小学语文“双轨读写”教学实验。4/5的语文课时用于部颁课程的课堂教学,1/5的语文课时和一节活动课共三节连排用于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读写能力。这项课题已通过省级验收。在低年级进行了“音像阅读”实验。共制作了音像教材68课时,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四个学期进行教学,每周安排一课时,重点加强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数学教学增加了“珠心算”内容。把“珠心算”的高效率、快节奏的训练方法迁移到数学教学上来。
在二至五年级中增设了语音、微机课。其中城镇小学3—5年级开设英语课。全市的实验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开设了微机课。
3.推进思路是“城市带动农村”
由于我市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况且小学教育基础较好,城镇小学教育教学较农村发展快,质量高,就本项实验来讲,城镇小学起步早。实验推进分三步走:第一轮,1995—1996学年度上学期,选点实验。下学期由原来的七个点校拓展到目前的23处学校;第二轮,1996—1997学年度上学期到1998学年度上学期,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全部铺开,一部分管理好的学区完小也参与,各县市区驻地所有小学全部参加。这期间,有条件的试点小学在1—2年级实验取消百分制和等级制,加强评语评估;第三轮,1998学年度下学期,全市所有小学全部铺开,迎接课题验收。
六、初步效果
1.促进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改革,初步显现出素质教育目标
课程化的优势
学校在加强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了活动课程的开展。据统计,23处点校开设活动课类别平均25个,多的达48个活动内容。学校的环境建设,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歌声、笑声、读书声、琴声……在学校这个花园、乐园里汇成素质教育路上的歌声。
2.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改革
在这方面,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四点:一是进一步转变了教学思想。纠正了“以分定等”的观念,扭转了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作业,轻实际操作;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的状况,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变学生单纯围绕书本学习为学习和活动“双轨”运行,变教学围绕考试转为考试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转的可喜局面。二是教师在自身学习上,更加迫切、主动。教师们普遍感到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单纯是课堂教学,没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很难胜任教学,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业务理论,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空气浓厚。三是在师生关系上,更加密切。特别是评语的改革,充分肯定学生优点,中肯地指出缺点,提出努力方向,激发学生上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长辈,又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对老师更加爱戴了。四是考试考查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考查内容全面了,各科教师都加强了教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教学效率。
3.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于改革了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学生关心的不再是“分数”与“名次”,而是哪个学科、哪些方面有失误,有欠缺。他们在一次考查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自觉主动地去弥补,争取在下次的考查中达到理想的等级,同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后进生的转化成绩突出。可见这种评价制度,有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4.调动了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研究中,特别是“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报告单”的使用,家长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是改革的新举措。过去,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在班上的名次。现在,关心的是评语和各项学习内容的等级,看哪些学科、哪些能力、哪些习惯是否达到了要求,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当他们发现孩子的不足时,就有针对性地督促、辅导。有些家长还主动向教师请教教育方法,以便取得好的效果。
5.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得知,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20分钟,高年级学生家庭作业30分钟。经过课程的调整,学生在校的纯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发展特长爱好的活动课程。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没有了,对活动课的兴趣浓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