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十年,改变了图书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改变了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图书馆被颠覆性地影响。因为网络,图书馆几乎被重新定义,不但图书馆的建设、结构、性能、服务模式,包括图书馆员的素质以及公众对图书馆的要求,都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
1 图书馆意义的变化
1.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不休息的图书馆
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座建筑,利用图书馆也不再囿于端坐在图书馆中读书看报。图书馆资源建设也逐渐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转向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拥有的大量中文、外文、古籍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书目、视频教学、在线大讲堂,甚至在线的音乐数据库等等,使图书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全方位开放,用户可以365天、每天24小时不受地点、时间限制地利用图书馆。如苏州大学的师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VPN访问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真正实现了数字图书馆,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了的图书馆价值,用户亦可以随时随地最大限度方便地利用图书馆。
因为网络,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慢慢被削弱,新形态的图书馆渐渐脱颖而出,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图书馆学术界也出现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而这三种新形态图书馆的出现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正如吴慰慈教授所言:“数字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21世纪,数字化信息将成为社会信息的主体,因而,21世纪图书馆也将以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为主要职能。这样的机构应当是数字图书馆而不再是传统型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评估体系中的地位也愈益重要。如《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与内涵》中“文献资源建设”分为:馆藏印刷型文献、数字文献、文献加工和整序、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文献资源共建设共享五个方面,在总分250分中,馆藏印刷型文献考核占100分,其他占150分,而后者正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重要内容或保障。其他相关项目还有自动化服务保障、网络设施、自动化管理系统、参考咨询服务、WEB服务器等。
1.2 图书馆资源结构的改变——海量图书馆
近年来,得益于网络,图书馆不可想象地以数字资源的形式海量地对馆藏进行扩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数据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它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以最大可能地增加;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加强了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如古籍、民国文献、学位论文等,以更便利、更大程度地对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如苏州大学图书馆,100多年积累,共有藏书33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但10年不到,已有电子图书80万种、电子期刊407万份、大型数据库59种,这还不包括特色自建数据库以及一些免费数据库的文献资源。以苏州大学图书馆2001年至2007年数据库的发展为例,首先,是数据库数量的变化。2001年,只有19个数据库,2007年,便发展到了59个。其次,数据库质量也得到了重大的提升。2001年,大部分是文摘库,载体形式多为光盘,使用不太方便,内容亦较单一,电子图书与学位论文都没有涉及,数据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较好体现。但只不过仅仅几年,数据库便成为图书馆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多为镜像网络版与网络版,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音乐多媒体、会议论文、调研报告、古籍等等。特别是外文数据库与古籍数据库这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外文资料与古籍查阅难的问题。并且,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建设成《清代图像人物研究资料索引数据库》、《苏州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苏州大学CAI课件数据库系统》、《放射医学导航数据库》、《苏州大学教学参考书数据库》5个特色数据库。其中,《清代图像人物研究资料索引数据库》还是《清史工程》的组成部分。2004年,因为VPN技术的发展,只要能上网,全校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利用这些资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坐拥图书馆。总之,各种专业数据库、特色自建数据库以及一些免费数据库(如《中美百万图书——CADAL》中丰富的古籍与民国文献资源)共同构成了苏州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保障了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及一些外单位用户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各种数据库在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依赖现象,已使一些学者开始担忧传统图书馆未来将以何种形式与方式在数字资源王国中立足与发展。
1.3 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天堂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国内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流通服务,一切工作围绕着流通服务加以开展。当时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部门是阅览室,包括期刊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样本书阅览室(或称为教师阅览室)。90年代很多高校图书馆只对本科生开放部分常用书库,老师与研究生才可以进入总书库借阅。国内图书馆几乎只有卡片目录,读者只能通过书名或作者来查询卡片上的索书号,以借阅相关书刊;期刊文献的利用只能根据期刊文献索引逐条检寻自己所需文献。90年代末,图书馆的数据库开始有《全国报刊社科索引》等少数光盘文摘库。读者开始可以在图书馆仅有的几台电脑上检索相关文献信息,然后通过卡片目录查询本馆收藏,再到过刊库里寻找相应期刊上的文献。同时,最初形态意义上的原文传递大多为读者向全国各地写信,拜托朋友复印本地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文献。但短短几年,图书馆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这一切都缘于网络的发展。
10年的网络发展,使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与中心渐渐由前台转向后台。前些年,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主要是印刷型书刊的借阅与整理;近年来,图书馆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了后台的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化服务、数字资源的技术保障与管理服务等等。如信息参考咨询工作,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包括文献传递、电子资源的整合、学科导航、定题服务、在线咨询、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科技查新、代查代检等信息服务。即使传统的流通服务,很多工作都需要后台的支持,如OPAC馆藏书目查询、期刊导航、新书通报、借阅信息查询、网上预约、网上续借等新增加的流通服务项目都依赖于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苏州大学图书馆流通服务开展的“我的图书馆”服务,把读者信息、违章缴款、预约委托、到书情况、书刊遗失、读者挂失、账目清单、荐购历史等信息加以汇总,这样,用户历年来利用图书馆的所有历史信息都得以保存与查询。同时,读者还可以定制服务,如已超期图书提醒、预约到书提醒、委托到书提醒,还可以选择提前几天通知即将到期图书以及关注几天之内的相关新书,这些信息,可以通过E-mail、电话、手机、地址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因涉及到成本,目前,苏州大学图书馆只开通了E-mail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说,开拓了图书馆流通服务的新里程。
2 图书馆员结构的改变
2.1 图书馆员学历结构的改变
随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传统图书馆的渐行渐远,图书馆员不仅仅只是图书管理员、阅览室管理员,许多新的服务、特色服务的开展的需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如苏州大学目前共有馆员15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3人,本科生占56%、硕博士占23%,馆员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者92人,高级职称30多人、硕博导3位、教授4位。
2.2 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改变
网络环境下,传统单一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不再能满足图书馆的发展,在一定的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之上,多学科多专业更符合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如苏州大学图书馆有文史专业研究生、艺术专业研究生、医学研究生、化学研究生、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等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而且在近年的招聘中,更关注于对专业特长人才的吸纳。这些专业人才在具备了相应的图情知识之后,是图书馆优质服务的更好保障。如苏州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任职馆员全是不同学历背景的研究生,这样,不同专业的科技查新课题由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馆员承担,以有效保障科技查新的质量。同样,学科导航服务的发展,也需要馆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资源。
2.3 图书馆员结构的完善
图书馆员结构的完善包括图书馆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诸多方面。近10年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突飞猛进,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也日渐提高。许多图书馆通过在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参观学习等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来补充、延伸与拓展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吸引、培养、鼓励年轻人来完善图书馆员的结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员的挑战也非同寻常。近10年,随着网络的对图书馆的渗透到现今数字图书馆对网络的依赖,都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图书馆员心理的完善
在图书馆服务更多地由前台向后台转向的过程中,凝聚了图书馆员更大更多的辛劳。为了保障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很多工作都在幕后进行,图书馆员的汗水亦更不为人所知与理解。如一个课题的查新报告,也许仅仅几页内容,但却需查新员数日甚至更多时间的资料检索、收集与分析。默默无闻的辛劳付出,需要图书馆员积极调整心态,甘愿付出,甘愿奉献,不计所得,从而保障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 网络对图书馆的深层心理影响
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遍性,不可避免地对图书馆产生了深层的心理影响。很多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出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利用这些资源,这一方面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近来,在一些普通高校中,直至大学毕业都没有去过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不乏研究生。诚然,读者借助网络,不但可以利用本校馆藏资源,也可以访问外单位的馆藏资源以及互联网上丰富的免费的共享资源。这些海量的数字资源的即时性、交互性与超时空性,都在逐渐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心理。图书馆不再是大学生活中永远的风景线,图书馆与读者传统意义上的互动亦慢慢减少。用户对图书馆的兴趣、需要、动机都不同于以往,这就要求图书馆相应地根据用户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服务与角色。如北京大学图书馆2006年就开始与百度签订独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尝试将百度搜索服务在图书资源及数字内容方面拓展延伸。根据协议,北大图书馆将图书编目数据授权给百度,使网民可通过百度检索北大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而百度将利用其用户流量及品牌号召力,提高北大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浏览量,协助北大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从而提升北大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能力。而苏州大学图书馆每年的读书月活动中,都开展了“借书证激活”有奖奖励活动,鼓励一些很少或基本不来图书馆的读者到图书馆来,利用小奖品吸引这些用户,再通过优质服务留住这些用户。
网络的即时性与超时空性、平等性,使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传统的借还书与阅览室管理,读者对图书馆有了许多新的个性化服务要求,如原文传递服务、E-mail信息通知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等。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信息咨询工作、参考服务、流通服务、资源建设服务等都有了重大的改变与发展。很多图书馆工作也由前台转向了后台,如特色馆藏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得以将一些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便利读者利用。又如在线咨询服务,咨询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数据库的利用、VPN技术的安装与使用、新书的推荐、电脑的安装与病毒的防御等,这对图书馆员业务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
收稿日期:200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