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述·
困境与转型: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许大成
【摘 要】 当前,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主体外在化、内容浅表化、方式灌输化、评价简单化”的倾向,陷入了把核心价值观当作知识来记诵的困境。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由“记诵”教育转向“相信”教育,需要班主任树立“以‘身’体道、以‘境’融道、以‘动’生道和以‘行’评道”的理念;在实践中实现“由‘事实管理’向‘价值管理’、‘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灌输价值’向‘体验价值’以及‘表达性评价’向‘表现性评价’”的转型。
【关键词】 班级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转型
核心价值观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思想教育和灵魂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铸魂育心,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困境是“入脑不入心”的问题,学生只是“知道”价值观,还不能“相信”和“践行”价值观。因此,如何把价值观的“知道”教育,转型成为价值观的“相信”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困境:把核心价值观当作知识来记诵
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班级管理过度热衷于学生成绩,疏忽于学生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教育”了,但基本停留在学生“知不知”的层面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主体的外在化。
重视在宣讲中的口头“说明”,忽视在实践中的行为“证明”。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把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热衷于在口头“宣讲”,在教室“张贴”,核心价值观仅仅是他脑袋里的“知识”,不是他管理中的“准则”;只是他知道的“信息”,不是他坚守的“信念”。这种教育缺乏人格教化,缺乏精神感召,学生很难心悦诚服,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2.教育内容的浅表化。
重视价值观的表面“意思”,忽视价值观的深层“意义”。核心价值观是“照亮”而不仅仅是“正确”。但许多班主任就概念讲概念,就原理讲原理,照本宣科,抽象空洞,无血无肉,苍白乏力。这种缺乏深度的浅表化教育,仅仅囿于价值观知识的“符号”层面,价值观“照亮”学生人生的意义反而被遮蔽了。
3.教育方式的灌输化。
林孟坐回到门后的椅子里对着她哈哈地笑,她看了他一会后,转身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我们都显得很尴尬,可是林孟却若无其事,他对着妻子走进去的那个房间挥挥手说:“别管她。”
4.教育评价的简单化。
学生活动是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主要途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讲授”,但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才能实现与生成叶澜教授认为,“讲授”等外部的条件和环境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但要最终成为现实的发展唯有借助于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可以说,“没有个体的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因此,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价值感知,直面价值冲突,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理念引领: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信念来践行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力量。英国道德教育专家泰勒说过:“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形式方面,比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本身更重要,事情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比说了、做了什么更有影响力。”这意味着,教师在行为中“隐含”的价值观比教师口头上“宣讲”的价值观更能深刻影响学生。因此,班级管理中的价值观教育,班主任应该以“身”体道,身体力行,把价值观教育落实为一种管理规范,转化为一种人格感召,升华为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痕教育。
“未名生科一号”的建成,将为北京大学的尖端科研计算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它既实现了高性能计算平台两级架构的建设思路,提升了平台对重大科研的支撑能力,又有效改善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对生物物理、定量生物学、结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以“身”体道。
从价值观的“知道”教育,转向价值观的“相信”教育,不是“技术层面”的精雕细刻,而是“理念层面”的根本提升。当前,班级管理中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树立四个理念。
这个阶段,企业创收水平高,企业规模更为扩大,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也将随企业的壮大变得越来越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这时,企业的所有权仍在创业家族的手中,但因为聘用外面的能人进入公司的决策层,部分经营决策权已由外部人员掌握,推动家族治理逐步向公司治理转换。企业内部各种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在经过制度化管理后的企业可以大大减少职业经理带来的道德风险。
2.以“境”融道。
班级生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实场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的。”杜威说:“人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但价值观却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欣然接受和认同。因此,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班级管理这一真实生动的生活场域,自觉捕捉、开发和创设价值情境,精心构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3.以“动”生道。
重视价值观的言语“表达”,忽视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价值观教育中的简单输入和输出,必然带来简单的评价。一些班级在检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时,根据背诵的“熟练”和“流畅”的程度,进行“量化”打分。这种评价方式进一步导致价值观教育中的“知”和“行”的脱节,理论和实践的分离。
重视价值观的“现成”讲授,忽视价值观的“生成”体验。核心价值观是美好的,但不等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也是美好的。很多班主任心存一个错误的假设:因为美好,所以灌输,学生在消极被动中机械接受,没有感知和体验,没有理性和激情,没有质疑和认同,没有生成和生长。
4.以“行”评道。
自觉践行是测量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价值观是内隐的,不可直接测量。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制约和引导作用,价值观必然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班主任在观察、反思和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时,不能只看学生是否简单记住内容,而要看学生是否把这些内容变为“经常性”的行为方式,变成“日常性”的对待事物的信念和态度。只有以“行”评道,才能以评促信,以评促行,引导和促进学生把价值观知识信息“内化”为人生的价值信念,把人生信念“外化”为具体行动。
从价值观的“知道”教育,转向价值观的“相信”教育,不是靠整天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尊重价值观教育的自身规律,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结合班级实际,采取坚实有力的行动。
三、实践转型:创设引导学生相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
现代人为什么比以前更忙?再回到文首那个议题,答案就十分清楚了,用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大卫的话说,就是因为一大批没有意义的“工作”被管理层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其标志就是真正干事的人少了,而“日常事务管理人员急剧上升”,人浮于事,事浮于人。就高校而言,有些大学,各类非教研人员和教研人员占比几乎各为一半,就很能说明问题。
2.1.1 自然灾害频繁 秦安县年平均降雨量507.3 mm,且分布极不均匀,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春旱频繁,伏旱时有发生,并间有冰雹、霜冻、低温等自然灾害。2018年春季低温霜冻导致全县十余万亩花椒绝收,部分花椒主枝或树冠全部冻死,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花椒产业的发展。
1.从教育主体看,实现“事实管理”向“价值管理”的转型。
班主任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班级管理。首先,要走出事道分离的碎片化管理。碎片化管理满足于就事论事,导致管中无“理”,理中无“魂”,陷入琐碎的事务中。这种管理不能把核心价值观“整合”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只会把核心价值观教育降低为一件具体的事务。这种水平的班级管理很难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要加强举止得体的规范化管理,让班级的管理工作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范。道不远人,理在事中。班主任要自觉意识到在管理班级的同时,就是在坚持和守护一种价值。班主任表扬一名学生,也是在赞同一种价值观;选择班级学生排名的方式,也是在为不同的价值观排序。最后,倡导融入自我的生命化管理,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化、人格化。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部引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科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融注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信奉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触摸到心跳,感悟到教师的价值坚守和精神引领。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不会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和枯燥的信息递送,而是真切的情感流露,真实的自我表达,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感染力量。
2.从教育内容看,实现“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的转型。
班主任必须创设浸润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情境。价值观不是显性知识,它属于缄默知识,很难用言语、文字和符号表达。因此,“讲清道理”的直接教育虽然是必要的,但像盐溶于水那样,浸润和渗透在班级管理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尤为珍贵,更能给学生深入持久的价值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强化课程意识,做好“隐”字文章。主要表现在:隐于学生生活,如体现民主精神的班级选举、无人监考的诚信活动、协商对话的座位排列、充满仪式感的升旗活动、“今天我值日”活动等;隐于社会实践,如参访革命老区的社会实践、观看公平公正的体育比赛、组织爱心捐助的慈善活动等;隐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趋向的,往往不是求知之门,而是入德之门,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强烈引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和“认同”,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3.从教育方式看,实现“灌输价值”向“体验价值”的转型。
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一个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与体验、理解与探究、反思与感悟、认同和践行。如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班主任带领班级学生“亲临”学校所在地的居委会主任的选举现场。选举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第一个感受是什么呢?和你原来“认为”的相同吗?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原以为我国的民主不过是个形式,居委会主任的选举很“随便”,只是走过场。但参加到活动中后,意识到居委会主任的“选举”这件事真实而又庄严。教师引导:同学们从现场中感觉到了“选举”这项工作的“庄严”。“庄严”的背后,蕴含着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在“观看”成人社会怎样开展选举活动;明天,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选举者?在这项活动中,班主任创设了一个平等、宽容和理性的对话空间,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直面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反省和感悟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价值理解。这样的活动,不是把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同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信念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同构。
4.从评价方式看,实现“表达性评价”向“表现性评价”转型。
与“说”相比,“做”与核心价值观有着更加“紧密”的内在关联,因此,班级管理中,我们凭据学生“做了什么,做得怎样”这一可观测、可操作的行为表现性指标,更能“推断”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水平,更能“反思”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这种基于行为表现的评价,遵循“适合就是最好”的原则,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比如“示范式评价”,就是旗帜鲜明地在班级学生中树立先进的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这些榜样,高尚但不高远,他平时在做什么、怎么做,同学们最清楚,也是同学们最想学和学得来的。这些榜样是人格化的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赞美和表扬,让学生见贤思齐,促进自身的道德成长。比如“反思式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在与同学“友善”方面,我“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到?我为何没有做到?今后通过“做”什么来改进?比如“支架式评价”,评价学生在值日中的“敬业”精神,班主任设立“我不想做,我想做,我尽量做我认真做,我做到了,我做好了”的“六步进阶法”的支架,引导学生对号入座,反思自己值日工作中敬业所处的阶段和改进的方向。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具体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中指出:“人需要信任某种东西并为之生存奋斗。”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憧憬和渴望,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任和坚守。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班主任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自觉告别价值观的“知道”教育,走向价值观的“相信”和“践行”教育。这样,转型后的价值观教育,就获得了一种境界的升华,它不仅优化了班级管理的品质,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而且增强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它浸润学生心灵,升华学生人格,指引学生的人生方向,成为学生重构精神自我、丰富价值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成长历程。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55-0015-04
【作者简介】 许大成,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江苏沭阳,2236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
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困境论文; 转型论文; 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