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机械化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农业机械化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是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献,它规定了这一期间内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总体任务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该文内容浩繁,涉及农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各项目均有明确指标,对各地发展农机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编发了该文的第三、四部分,内容主要为“九五”和2010年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以及任务目标,以供各地农机管理、生产、销售、科研单位了解。
“九五”和20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紧紧围绕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推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九五”时期,继续深化农机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和宏观调控机制;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建好县、乡、村、户四个层次,撑起供应、维修、培训、推广、作业服务和兴办龙头企业六大支柱,健全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进农机修造企业和农机管理系统其它国有企业的改革,明晰产权,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保持农业机械化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以农业节本增效工程为中心,继续有重点地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延伸和农林牧渔运输加工各个方面扩展,广泛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加速农业的科技进步和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为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环勃海经济圈、苏南、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根据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目标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综合考虑农业经营规模、农民购买能力以及政府可能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到200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和农用载重汽车在“九五”期间分别以3.4%、0.9%、2.7%、11%和5%的年递增率增长;到2000年,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分别达到1∶1.7和1∶1.5,各类农用运输车辆(包括农用载重汽车)与拖拉机的混合台数比提高到约1∶3.0;
2、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1000千公顷、47300 千公顷和28400千公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6%、32%和20%, 机械青贮氨化秸秆达到10000万吨,机械增氧面积达到650千公顷,农副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00000万吨;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15%,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75亿公斤,新创农业总产值1800亿元;农机经营服务纯收入达到800亿元,农民人均约80元。
2000—201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基本实现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自然地理条件较好以及地多人少地区,逐步创造条件,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完成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其它地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使机械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目标是:
1、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和农用载重汽车每年分别以3.3%、2.8%、2.1%、12.7%和4.1%的速度增长。
2、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1000千公顷、90000 千公顷和61000千公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60%和40%, 机械青贮氨化秸秆、增氧面积、农副产品加工量分别达到25000万吨、1200千公顷、 150000万吨,畜牧养殖加工机械化达到较高水平。
3、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各自的配套比达到1∶2.5和1∶3.0; 各类农用运输车与拖拉机台数比进一步提高为1∶2左右。
4、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0%;农机经营服务纯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
(三)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1、发展重点
种植业机械化:重点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把旱作农业机械化和水稻生产机械化放在突出位置,在水稻机械化插(抛)秧、收获、烘干等环节和旱作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规范化及机具配置系列化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小麦、玉米收获机械化;全面实施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密施药、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工程;积极参与宜农荒地开发、中低产田机械化改造工程;努力在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蔬菜、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养殖业机械化:围绕发展节粮型草食性畜牧业,重点发展活性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促进养牛养羊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设施化和工厂化,并加快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机械化,开发高效颗粒有机肥料。以挖塘、清淤、增氧、饵料加工和投饲机械化为突破口,促进高密度网箱养鱼等淡水养殖和浅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加快大功率玻璃钢渔船和捕捞起网机械的开发,加强远洋捕捞能力。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重点发展种子加工机械化成套设备、粮食烘干机械化和农副产品产地初加工、贮运、保鲜机械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
2、区域布局
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重点发展种植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发展蔬菜果品生产和畜禽养殖的设施化和工厂化;依托机械化,加快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同时,利用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人材优势、信息优势,积极发展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保鲜机械化,发展创汇农业;广泛运用先进农业工程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低产田改造机械化,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小麦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农副产品产地初加工、贮运、保鲜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粮、棉、油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加强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推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为实现粮棉高产和高效,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两高一优”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在水资源相对稀缺的地方,重点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同时加快南部水田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降低劳动投入量,提高生产效率。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机械化项目,重点发展旱作农业等中低产田改造机械化,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机械化,草原、草场改良建设机械化和牧草收获、加工、贮藏机械化,并大力发展运输机械。新疆要率先发展棉花采摘、清花机械化,扩大优质棉种植面积。
国有农场:重点发展种植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养殖业全过程机械化和工厂化,加速机具更新改造和补套配套,积极发展农用航空,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农机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对农机服务组织进行产权改造和机制转换,改革、完善经营服务机制,培育新型组织,激发内部活力,增强经济实力,强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实体化、企业化、产业化。
进一步深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进农机修造企业和农机管理系统其它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增强活力,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竞争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理顺农机管理体制,健全各级农机管理机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将农机管理职能转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上来。加强指导性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研究制定;强化法规、政策制定和执法监督;加强信息工作,搞好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服务。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机制。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和示范推广
1、加快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农机技术产品研制开发
研究开发的重点是:种子产业化工程技术与成套设备;节水灌溉新技术和新机具;旱作农业机器系统;水稻机械化生产工艺规范与成套机具装备;高性能新型植保机械与农用航空技术;水稻联合收割机、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适用性、可靠性攻关;拖拉机配套复式作业机具;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与机具;机械化残膜回收处理技术及配套机具;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养殖成套技术设备与耕作机具;农产品烘干保鲜贮运技术设备;畜禽粪便和其它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与机器系统;农机维修领域表面工程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2、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和先进技术示范
“九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包括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旱作农业、节水灌溉、高效节药植保等实用技术。按地区布局、技术类型,集中建立不同类型示范区,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7.5亿亩,旱地小麦、玉米、大豆精少量播种面积1.8亿亩, 机械化旱作农业面积5000万亩,农作物秸秆根茬机械化还田8000万亩,节水灌溉技术5000万亩,免少耕和复式作业技术4500万亩;建立先进施药技术试验基地50万亩;推广农机检测调试维修技术,覆盖400 万台拖拉机和排灌机械等。
同时,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和保护地栽培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用航空示范点建设。在大中城市郊区建立“菜篮子”工程机械化示范区,开发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和保护地栽培、鱼虾及家禽高密度养殖、规模化养猪、秸秆青贮氨、化养牛、饲料加工等方面的成套设施和综合配套的机械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示范推广;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展农用航空作业领域,提高作业水平。
(三)组织实施一批机械化生产和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机械化开垦宜农荒地增产粮食工程
在宜农荒地比较集中连片的珠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宁蒙灌区、黄土高原、新疆等重点开发地区,由农机部门牵头组织,建立服务实体,采用机械化手段和措施开荒种植,开发适宜种植粮食的宜农荒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2、机械化改造中低产田工程
充分发挥综合配套的机械工程措施和机械化增产技术在改造中低产田中的优势和作用,改造中低产田。其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改造旱作中低产田;在东北和西北盐碱渍化低产地区,机械化治理改造盐碱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机械化排水降渍改造南方水害型中低产水田。
3、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工程
“九五”期间,根据我国水稻主产区农作制度的发展趋向,在华南、华中双季稻稻作区,华北、东北、西北单季稻稻作区和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选择栽培制度、技术类型有代表性,条件较好的县市,建立一批示范区,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作业服务实体,抓关键环节,引进、试验、推广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组配合理的机群结构,形成合理高效的水田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实行轻型化栽培,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本世纪末,完成示范面积3000万亩,示范区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单产提高20—30%,劳动生产率提高30—50%,新增水稻生产能力180万吨, 节本增效70亿元以上,并通过示范效应,完善技术配套,加快在全国推广步伐,促进水稻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4、建立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区
在东部、中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条件基本成熟或已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地方,建立以种植专业户、股份合作制和集体农场为基本形式的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探索合理的农艺规范、合理的机群配置和适宜的经营形式,及时向周围辐射推广。到本世纪末,示范区的粮食单产提高10—15%,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
5、实施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更新
(四)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1、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根据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集中投资,重点支持新建和完善一批省、地、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增加基础设施,增添仪器设备,改善科普宣传手段等,形成推广、培训、信息交流、技术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建设,推进管理、经营、服务三位一体的实体型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2、完善农业机械化成人教育体系
“九五”期间,新建和完善一批粮棉生产大县农机校,完善部属两所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学院。改造完善教学环境和设备,增强农村急需的各类机电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能力。到200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完善配套的农机成人教育体系。
3、加强农业机械维修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建设一批省级农业机械再生中心、表面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零部件再生中心和油泵检测修理中心;配套完善部分县级农机维修中心和对一批县级农机修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农村各类机电产品和零配件生产供应及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的能力。
(五)强化农业机械化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1、切实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和完善工作,争取正式颁布执行,并推进相应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农机零配件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农业机械维修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农机人员培训考核发证管理办法》等农机技术监督、安全监理、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的财政、信贷、税收、价格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充分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抑制盲目购置,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推进农业机械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是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扶持政策、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更新扶持政策、农田作业用油和救灾用油的支持保障政策、扶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等。
2、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
“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农机化信息系统,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调控市场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服务组织指导机械化农业生产、推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服务;为农机企业和农机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由部、省级信息中心和一批地市级、县级信息站组成,包括政务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综合统计信息等子系统和数据库。
3、强化农机安全技术检测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部级和区域性的农机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农机安全技术检测中心,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测和农机安全技术检测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保护农民利益。
4、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着重发展农机质检及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育民间农业机械化中介组织,逐步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紧密衔接、协同管理调控的运作方式。
(六)增加农业机械化投入
1、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需要
要增加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保证各类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占一定比例,并逐步提高,尤其要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基金拨款、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贷款中农机化的投入比重。同时,加大使用经营性资金的力度,积极开辟支持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来源,引导地方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2、努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重点是:引进机械采棉技术,试验推广棉花脱叶催熟、机械采棉、机械化清花和植保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水稻机械收获、精密对靶施药等先进技术和机型;引进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建立我国农机可靠性考核系统,填补我国农机产品可靠性实验空白;积极组织实施机械化开荒、改造中低产田和节水灌溉等利用外资项目,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机化引进利用外资力度。
3、保证农用柴油供应
2000年和2010年,农用柴油的需求量将从1995年的1340万吨增加到1553万吨和2087万吨。要理顺农用柴油供销渠道,制定农用柴油直供优惠政策,保证农机用油,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