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方面透视西方早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早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让宝贝自己去认识和感受事物
案例1
奇奇到加拿大1年后,爸爸送他去学画画。爸爸满心欢喜地站在窗外,好奇地看儿子是怎样在洋学堂接受先进教育的。
第一次,他发现奇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第二次,依旧,奇奇还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第三次,居然还是没有丝毫改变。爸爸终于忍无可忍了:“这要是在国内几节课下来早就会画好几样东西了,在这可倒好,就是自己乱画。”
案例2
1963年发生了一起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的著名案件:美国一位母亲状告了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认识“零”。这听起来多么荒唐啊!老师教孩子认知何错之有?但这位母亲却认为,老师过早地告诉孩子这个小圈圈是零,就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认识事物的权利,因为孩子的心里本来可能会有100种答案,说它是小眼睛,说它是小纽扣,说它是小泡泡……可在她自己去充分想象和认识它之前,老师已经告诉她,这是零,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这个案件引起了教育界更多的人思考:孩子的确应该得到成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应该获得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吗?
中西方育儿观念差异剖析
中国的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在学业和技能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外更注重教育带给孩子的长期影响。
为什么在孩子初学画画时,老师先是不急着教他,国外教育机构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成人把现有的经验加给孩子之前,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这样孩子才会尽情地体会这种事物带给他的乐趣,才会由此而萌生喜爱之情。有了兴趣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否则当孩子还没来得及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认识一个事物之前,已有人把许多规则加给他,他会因此感到压力,不解或无所适从。
国内的家长为孩子找幼儿园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有什么特色课?孩子能学到什么?”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需求和压力下,各幼儿园也纷纷加大特色课的力度,为孩子安排了丰富和紧凑的课程表,殊不知,在世界上最好的学前教育模式是不推崇特色课式的分科教学的。分科教学的时间愈多,孩子受被动教育的机会就越多,受成人的干扰就越多,自己主动地探索、讨论、思考、行动的机会就越少,这会收获短期效益但对长期学业及能力发展无益。
20世纪70年代Brunner就提出来对儿童的新定义——“有能力的儿童”,但他的这个定义在当时被误解、误用,以为有能力的儿童就可以提早学习,结果很多小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提早学习一些年龄较大儿童才学的读写算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造成揠苗助长的结果。
心理学家David Elkind在1981年出版的《The Hurried Child》一书里讲到:“生命是如此漫长,我们为什么要催促小孩子的学习跟成长呢?”
而现在我们的许多父母又在重蹈覆辙,以为早教就是要早早地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急着把各种现有知识和成人的经验加给孩子,这恰恰违背了早教的原则。
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过程是最可贵的,这其中蕴涵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最初智慧的成长,比孩子短期的认知发展更为重要。
2 从小强调责任感的教育
案例1
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中曾经来过一对德国的小哥俩,要演奏乐器,因为弟弟才6岁,又顽皮,所以“半路”打起了退堂鼓。这时爸爸和他谈心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教育习惯用语“对你的选择负责”。
案例2
有一次我和邻居分享他们的经历。去野外烧烤前,全家开了家庭会议,每个人明确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所负的责任。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负责带调料,可由于经验不足又贪玩,他忘了带最重要的调料,致使烤肉味道很差,大家很扫兴。邻居觉得很值得,因为大家虽然损失了一次品尝美味的机会,最小的孩子却为此很内疚,得到了教训,增强了责任感。
中西方育儿理念剖析:
国外很小的孩子外出,都会背一个自己的背包,对自己的东西负责,这种责任感的教育帮助孩子更早地成熟和成长。
国内的父母相比而言,为孩子着想的事情更多。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他们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承担责任,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西方的教育更注重给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经常有机会,一起来画一幅很大的壁画,或一组几个人来完成一个共同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学会的也是责任感:你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集体的成果才会更好。有时因为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他们还会非常认真地交接工作,明确谁已经完成了什么,谁还要负责完成什么。
3 社会实践从幼儿园开始
西方教育非常注重社会实践,因此,每逢节日即将来临,孩子们都会被组织到超市去帮忙或者参加别的社会活动。比如复活节前,孩子们可能就会领到销售巧克力的任务。他们会在居住区附近挨家挨户地推销:“请问,要巧克力吗?”尽管大家都会捧场买一些,但到后来,还是卖不动了。那些不甘落后的孩子就会想出新的办法——到人多的超市附近去卖。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有很多时候被拒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很小的小男孩,他站在商店的门口,为每个出门的客人开门,然后问:“您要巧克力吗?”他的巧克力卖得很好,因为大家都被他感动了。
中西方育儿理念剖析:
西方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注重社会实践,他们把社会实践作为孩子学习和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各行各业也都很认同和配合,给孩子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他们相信,孩子认知的成长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真实环境的感受。
孩子们也的确从中学到了很多,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内容及分工。
孩子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家长是不参与进来的,他们不会因为心疼孩子去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相信,孩子会受益于他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他们不会用成人的力量去代替或干涉孩子,但他们很愿意和孩子一起交流,提供给他们一些建议去参考。而在我们国内,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实践机会的。
4 价值观教育从小培养
我的一些西方朋友告诉我,他们只给孩子支付满足他们基本吃、穿、学习需求的费用,这以外的需求,孩子要从自己的账户中支付,至于他要买什么父母并不干涉,只要他能支付得起。孩子通过承担一些家务,可以得到一些收入,大一些的孩子,还会有更多的办法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比如在学校中销售自制画册,帮邻居溜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既得到了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也学会了收支平衡。
中西方育儿理念剖析:
西方国家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账户,因为西方父母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主人,真正的早教是信任儿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环境去协助他们完成自我成长。因此,西方国家的家长会对孩子更放手,会给孩子提供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而我们国内的家长通常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给孩子更多的叮咛和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