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中国农业论文,现状及论文,策略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7)04-0127-07
一、引言
Michael Porter(1990)根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竞争力,认为国家竞争力分别来自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1]。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资源和投资优势的不断降低,我国显然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胡锦涛主席(2006)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2]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竞争力、强国富民以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除了在宏观上进行创新环境的改善和提供以外,更要强调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徐冠华,2006)[3]。自主创新是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新的组合词,国外学者将创新(Innovation)对应于模仿(Imitation)来研究,实际上自主创新更加突出了创新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内涵有较大的分歧。有些学者(傅家骥,1998[4];陈劲,1994[5])认为自主创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紧密联系;还有的学者(谢燮正,1995)认为创造才是科技行为,而创新是经济行为,要涉及到技术发明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内部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6]。邓聿文(2006)认为自主创新分三个方面,即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的原始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的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7]。学术界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国外学者(Hobday,1995[8]; Amsden,1989[9]; Kim,1997[10]、1999[11])将后发国家企业的自主创新描绘了一个轨迹,即首先从产品的组装中学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工艺创新,最后再到整个产品创新,这就是引进、吸收、提高的过程。我国企业大部分技术依靠引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 50%以上,而美国、日本在5%左右;消化吸收能力弱,我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7-1:0.08,而韩国、日本的比例为1:5-1:8 (陈至立,2005)[12];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落后的原因除了基础薄弱(李津,2005)之外,还有制度、文化原因(蔡兵,2006),缺少激励措施也是重要原因[13](吴敬琏,2006);毛蕴诗、汪建成(2006)提出了基于产品升级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策略[14];彭纪生、刘春林(2003)认为模仿创新是企业发展初期的合理选择,自主创新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追求目标。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策略,孙永怡 (2005)认为要建立健全专利和技术交易市场,同时形成顺畅的产业化通道;李海舰(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系统集成商模式来全球采购技术,也可以采取重大技术联盟创新的策略[15]。
综上,关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中国创新政策和环境等宏观要素层面,较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微观研究自主创新的具体策略;从行业分布上看,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科技行业,如电信、电子、IT、医药、汽车等产业,很少从农业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微观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硬件”创新方面,很少从企业创新平台的角度进行“软件”研究。200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本研究在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中国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平台,不但在理论上突出了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独特的规律和背景,而且在实践上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提高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构成了中国的“三农”问题。我国把三农问题连续几年作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凸现了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的主体要素,与其他非农业企业,如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企业的自主研发现状,从2006年9月底开始,笔者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成员开展对全国重点农业企业的大型专题调查活动——“千百十”调研工程:通讯调查1000家典型的农业企业(在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再由调查员针对问题进行电话沟通);走访调查100家代表性的农业企业(问卷调查分析+现场深度访谈);最后从中筛选出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唐人神集团、正昌集团、新乡大北农集团、河北兴达集团、成都大地饲料公司、百世腾牧业集团、武汉新华扬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等十家最具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业企业,每个企业均由6名以上专家成员深入企业几天时间,深度调查、现场访谈、全面搜集资料并写成不少于三万字的案例报告。通过对“千百十”调研活动的总结分析,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农业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手资料与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一)中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特殊性
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这是由于农业企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农业企业是指集合农业生产要素从事有关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农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1)经营对象的鲜活性。与非农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是以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的植物、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企业的经营对象,时间限制较大,因此保鲜技术、储运模式、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 (2)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性。农业企业的生产一方面受到自然资源多样性、土地资源稀缺性、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季节性、疫病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影响较大,即自然风险;另一方面还有与一般企业所共有的市场风险。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创新也很重要。(3)更大的溢出效应。农业企业除了从农民手中获得必要的生产原材料外,还肩负着振兴农村地方经济发展,长期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示范应用与推广、有组织地逐步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艰巨任务。农业企业对于促进农业发展,调整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组织创新和培训创新也格外重要。(4)更长的经营链条。由于一般生物产品具有议定的生物活性期限,企业经营的业绩不仅取决于种植和养殖,而且还取决于植物种类、动物品种、种植管理、养殖环节、化肥农业、饲料供应、粮食加工、动物屠宰、食品销售等漫长的产业链条。因此,产业链的创新就成为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5)生产环境复杂、质量标准规范性差。由于农业企业对土地、日照、水等自然环境的依赖,使得农业企业生产环境较为复杂,客观自然力难以控制,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工厂化作业环境,进而对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也较为复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较为困难。因此,环境生态、质量标准、规模定制方面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主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并不完全等于技术发明,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提出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16]为特征的创新概念,这个创新概念涵盖了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各种活动。具体包括五种情况: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Schumpeter在1934年将创新进一步界定为“创造性破坏”,将创新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宏观层次[16]。
我们认为,“自主”是企业凭借自身独特资源与能力,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的各种开发活动。“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事物,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以企业这一经济单位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活动既不单纯发生于技术领域,也不单纯发生于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发生于技术、经济和管理结合面之中;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构成了企业的创新体系。
(三)中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我们开展的农业企业“千百十”调研工程显示:由于我国的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差,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快完善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追赶世界农业强国。我国很多农业企业创新意识已经觉醒,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正在积极投入资金创建企业内的创新体制,通过设立企业研发机构、与国内外其它研究机构或大学合作等方式加快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步伐。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仍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为主。
为了衡量我国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现状,这里引进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即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经费、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结构。下面将根据对我国一百多家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以上的三个衡量指标进行说明。
第一,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所调查的企业中有35%的企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只有6%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产品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几乎没有。产品的关键技术依靠外部引进的高达67%。从而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产品的技术水平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因此,我国农业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不足。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进行技术研究的企业近三年技术研发费用平均为600万元左右,每年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35%;近三年对引进技术消化的费用平均为1100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6%。这与一般优秀企业将5%的销售收入投入技术研发相比具有很大差距,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就更大。
第三,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结构不太健全。对一百多个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8%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但其中只有51%的企业在研发机构中拥有专业的研发人员。有70%的企业为了达到获得技术支持及共享等目的,通过合作实验室、签约项目、人员培训、信息共享及资金和设备支持等方式,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或大学有过合作。但仍有近23%的企业没有与其他研究机构或大学的合作,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合作中主动权有限,缺乏社会信息交流平台。
综上,在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令人担忧,不但与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也与中国其他工业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属于技术研发方面的“弱势群体”。
(四)中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障碍分析
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是指将实验室获得的科技成果,经过中间试验转化为产品,然后推向市场成为商品,从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了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科研成果”的完整科技链,又包含了从“科研开发——生产产品——商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其实质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作用下的技术市场化、商品化过程,也是科技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发展信息,捕捉创新机会,产生创新设想,在适当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激励下,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将新设想物化成为技术创新产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调查显示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可以总结如下:
1.阻碍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因素 第一,缺乏创新意识是农业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的最根本原因。由于技术模仿简单易行成本又低,被调查的 80%以上的企业家倾向于模仿技术。由于技术研发投入巨大,而且农业企业又面临着双重风险,大多数农业企业家虽然重视创新能力,但在市场竞争面前又不愿意投入精力和金钱进行自主创新。在调查中,农业企业家一致认为市场需求、同行业竞争及企业发展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
第二,农业企业内部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农业企业产品的原料成本较高,如饲料产品的原料成本在70%,食品企业的原料成本也在50%以上,企业不愿意让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分享利润的资本。目前在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成功的企业采取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主要有科技奖励、岗位技能工资,很少有技术入股的方式。
第三,高素质技术人员的缺乏。据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为19%,本科学历为68%,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比例仅为13%。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大大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农业院校毕业的人才由于农业产业利润相对较低而导致“非农化”。
第四,农业企业的投机心理严重。调研访谈显示,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只要进行适当“公关”就能简单抓住机会获得短期利益。而技术投资风险巨大,失败了当然收不回投资;即使成功也收不回投资,因为新技术一旦转化为市场,马上就被仿制,冒牌货成本和价格都很低。几乎所有农业企业家都认为自主创新收获期太长,未来不确定性太大。
2.阻碍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因素 除了企业内部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着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一,技术市场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有关技术保护方面的有关法规仍不健全,因此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缺少必要的保护,研究成果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窃取。调查中竟然有50%以上的企业不愿意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以后就等于将技术秘密曝光,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专利就等于自己投资为全社会做贡献。
第二,产学研合作难度较大。企业为了开发新的产品,在自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但科研机构乐于将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企业目的是将复杂的问题搞简单尽快市场化,两种思维方式很难达成合作默契。调查中, 63%的企业表示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如聘请科研人员到企业内部研发。
第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到位。国家的科研投入集中在基础理论、软件、信息、生物技术方面,很少投入到农业企业的技术开发上,这大大影响了农业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虽然政府的政策会对自主创新的农业企业给予了种种优惠,但由于政策办理手续繁杂、成本过高,而且政府在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方面缺乏支持力度,被调查的39%的农业企业不愿意参与申请农业项目。
第四,科研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影响了农业企业的自主研发热情。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10%[17]。
图1 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体系
三、中国农业企业创新模式与平台体系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业企业不能仅靠模仿他人技术,采取跟随性战略,必须把自主创新置于首要位置才能赢得长久的核心竞争优势,但由于农业企业具有许多特点,因此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有其特殊性。我们构建了中国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与平台体系(见图1)。
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综合体系。产品技术含量是农业企业竞争的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居于整个创新体系的龙头地位;但农业企业的产品不是孤立的,必须根植于整个产业链建设之上,市场创新平台便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根基;文化创新平台和知识创新平台就是创新体系的两翼。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最早是随着汽车大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出现的。Meyer是研究产品平台方法的集大成者,早在1993年,Meyer和Utterback就明确提出产品平台的概念,认为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共享的设计与零部件集合[18]。所谓创新平台,就是一种创新性的融合过程,通过各种创新要素之间自组织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的创新有机体。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概念,是为集成各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行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进行创新实践的载体;创新平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创新平台是一个自组织的概念,它促进了创新各资源要素的自组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一)以整合集成为特色的技术创新平台
由于农业企业的特殊性,技术创新平台分产品研发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原料采购创新三部分。所谓整合集成,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将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行汇总或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首先要进行模式整合:将模仿创新、跟随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一般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上实行模仿创新和跟随创新,在原料采购、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上实行合作创新和原始创新。其次,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三个同心圆研发体系,即一级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如新希望集团以猪饲料为核心、铁骑力士集团以鸡饲料为核心)、二级的外围技术研发中心和三级的相关技术研发中心,之后将不同密级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第三,以企业为中心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产学研研发平台,企业出资金、按市场导向立项并负责转化应用,科研院校出人才、资料和设备,合作共赢。
(二)以产业链互动为特色的市场创新平台
农业企业为了规避产业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必须以产业链为中心,时刻关注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快速识别市场需求,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农业企业产业链一般较长,从养殖(农田)到餐桌涉及到育种(动物与植物)、养殖(种植)服务、饲料加工(化肥农药)、屠宰(收割)、流通、食品等各种产业环节,市场创新平台就是将以上产业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形成产业链互动。以四川铁骑力士饲料科技集团的蛋鸡产业链互动为例就是两个“1+1+1”,即“公司+园区+农户”和“品牌+标准+规模”。“公司+园区+农户”就是由公司统一规划修建养殖园区,农户到园区里来承包一定数量的鸡苗,按照统一的饲养管理程序进行养殖,公司通过“三种结构”和“七个统一”实现产业链互动。“三个结构”指家庭承包、家庭投资、公司自控。农户要投资部分资金用来购买鸡苗和饲料等物资,并根据自身的资金、技术、人力方面的实力,承担起饲养任务。根据承包量赚取相应的稳定利润。而公司则承担起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经销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扩大规模等多项责任,并对完整产业链进行持续性地全过程维护。这种经营结构方式,明确了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一体化。“七个统一”具体指统一环境规划监测、统一优良鸡苗供应、统一组织生物防疫、统一提供绿色饲料、统一饲养管理程序、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品牌+标准+规模”又叫“耐克+麦当劳+沃尔玛”模式,即公司打造著名食品品牌,并且象麦当劳一样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然后经过超市或团购等市场全封闭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这就建立起了多主体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互动式的市场创新平台。
(三)以超循环机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平台
由于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加上创新意识和观念落后,创新的激励措施不到位,有必要建立以超循环机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平台。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达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知识在企业中的不同存在方式,知识可分为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共有知识。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共有知识之间的反应循环可描述为:通过企业知识共享和积累制度的催化作用,使员工个人知识持续的转化为企业共有知识,从而避免了知识因员工流失而流走;使员工共享企业共有知识,由此既能提升员工自身价值,又能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防止员工的流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反应循环可描述如下:一方面,隐性知识不断地转化为企业比较容易留存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显性知识经过组织内部分享又不断地转化为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知识共享和积累机制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使企业知识朝着增值的方向循环进化,员工个人知识、企业共有知识的催化循环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知识平台的超循环系统。我们在知识创新平台操作实践中提出了将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公司的显性知识的“三三”制“⊥”型制度,真正做到“员工”走了、“头脑”留下来。所谓“⊥”型制度,一方面要求打破企业的部门、层级界限,提倡在企业内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知识共享,即“⊥”形的水平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动实现企业知识价值积累的增值,要求所有员工都要贡献知识,将贡献的知识做成知识库与局域网对接实现知识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再创造以后的知识进行专业标准评奖,奖优罚劣,这就是“⊥”形的垂直部分。“三三”制“⊥”型制度实际就是全员知识创新。
(四)以自催化机制为特色的文化创新平台
任何企业的创新都是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创新文化平台就是将国家政策、合作机会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三者融合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
文化平台是由理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组成的有机系统。理念形态文化是文化平台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由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存在和协同所产生的,同时又支配和约束着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是自催化过程[19]。微弱的、或者说纯粹是偶然的变动也能在这个自催化过程中逐渐得到加强,最终推动文化平台的不断进化。正是因为文化平台的自催化机制使得对文化平台的输入至关重要。在企业文化平台中输入创新意识、进取精神,通过文化创新平台的自催化而形成极强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全面创新,引导企业走向成功。文化创新平台的自催化机制是知识经济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
总之,我国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入手,建立健全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体系,确保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收稿日期:2006-8-31 修回日期: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