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的管理思想看领导策略_道德经论文

从老子的管理思想看领导策略_道德经论文

从老子管理思想谈领导谋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谋略论文,管理思想论文,老子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所著《道德经》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部闪烁着管理思想光芒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被世界普遍接受。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领悟出许多可资借鉴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一、关于领导素质:修身之要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老子认为,从一身到天下,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乃领导者立身处世的根基。

(一)“三宝”法则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原则,把持它以保证大道得以贯彻执行: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保持仁慈,就能勇敢无畏;保持俭约,就能广积财富,心胸也能够博大坦荡。领导者能做到贵“慈”爱民,爱惜民力,就能崇“俭”以富民,从而国力增强,长治久安。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就是以天下为公,不敢使一己私利居前,不以个人荣辱为重,凡事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要务,这样才能成为群体的首领。

那么,在领导活动中怎样才能遵循“三宝”而为呢?首先,领导者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领导者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爱民之所爱,乐民之所乐,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老子曰:“是以圣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用今天的话说,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为政者心忧天下,心怀天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真正做到贵慈爱民,做到“不为天下先”,从而实现“有为”、“大为”、乃至“天下先”的大目标。

其次,领导者要做到少私寡欲。要做到第二法则“俭”,崇俭而富民,领导者必须做到少私寡欲,廉洁自律。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老子看来,世间的祸患都源自于人的自私自利和不加克制的欲望,因而他告诫领导者要淡泊名利,控制自己的私欲,并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要求。老子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领导者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坚决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克己奉公,持正守白,做到“知足之足,恒足矣”,才能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人格不断完善,达到“可托天下”的最高境界。

在领导学看来,领导者,尤其是掌握较大公共权力的领导者,能否做到少私寡欲,廉洁自律,关系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成败。为官者,只有把清正廉洁放在首位,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作官之德,才能把为官的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才能引导组织或国家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四不”品格

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出了“无为自化”的为政理想,进而对为政者提出了“四不自”领导学要求,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违背“道”的“无为”本性的表现,都是“余食赘形”(如剩饭、形体上的骈拇、枝指、肉瘤之类),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领导者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远在途。实践一再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项羽百战百胜,自以为是,以乌江自刎告终;苻坚投鞭断流,骄态十足,终于淝水而亡。作为领导者,唯有努力养成“四不”的优秀品格,恪守这些为人、为政与立世的道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人格、品性、情操的修养,才能受到群众的尊重和拥护,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领导。

(三)慎终若始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这句话包含有丰富的哲理:其一,是慎为。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领导者始终应该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工作,顺其规律而为,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冒进。其二,要善始。领导必须具有敢始的精神,不能沉溺于空想和大话之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要未兆先谋,防患未然。老子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领导者在问题未出现之前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才能把握时机,立于不败之地。其三,须慎终。老子曰:“民之从事,常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领导者做任何事要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才能达到“无败事”的效果,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二、关于领导行为:谋事之法

老子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能极大地影响下属和整个组织,从而进行有效的领导。谋事之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组织目标能否成功实现。

(一)处下不争

这是老子一贯倡导的处理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命题,就是告诫领导者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把自己置于民众之下,不与民争利,以自己的“下”赢得民众的“上”。“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也正是它低下的位置,决定了它百川之王的地位。“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领导者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成功地领导下属,就必须以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善下”。地位在百姓之上,言语却要谦逊卑下;身份在百姓前面,却要把利益放在百姓后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不言而教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有效,实践比空谈更为宝贵。老子希望领导者靠“美行”来达到有效的领导,而不是仰仗于繁冗的指令。领导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表率行为赢得的影响力,是保持组织内部政令畅通、成功实施领导行为的必要条件。老子强调圣人“行不言之教”,还意在阐明“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悠乎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所谓“希言自然”,即少言、罕言、寡言;“贵言”即不轻易说话、发号施令。在老子看来,“多言数(通‘速’)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领导者多说话,多烦琐政令,只能言多必失,加速穷困与败亡,所以不如操守心中清静之道,实施无为的“不言而教”。

(三)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也不是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为而治”的本意是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人为地强制和干涉。“无为而治”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是“为无为,事无事”(《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章),“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也就是要辅助万物、有益于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在老子看来,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可以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最终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的理想效果,也就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达到最大的领导效应。

既然“无为”不是不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领导者就应该分清哪些该为,哪些不该为。毛泽东就曾说,一个领导的责任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好的领导只做两件事,一是制定政策,二是用好人。这是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两个诀窍,也是无为而治精神的体现。在领导学看来,领导活动的“无为”,就是要求领导者善于抓大事,从宏观上把握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把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进行分工落实,然后由各部门各司其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个领导人对“无为而治”作了较好的诠释:领导人的责任就是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让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

三、关于领导权变:应变之律

权变理论大师菲德勒认为:“在进行领导工作时,并不存在着‘一种最好的方法’……要求适应于情境而作灵活的领导。”“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需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灵活多变的驾驭环境,以变应变,实现组织目标。”有效的领导要随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权变方法,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素质和行为,不同情境中的领导行为具有不同的效果。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认识到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影响,主张领导活动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式,而是应该按“道法自然”的要求做出权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灵活权变。

(一)遵循规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人的总规律和总法则。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讲的“一”,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第一,指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万事万物顺应客观世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发展。第二,指不同事物的具体运行规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是说各种事物都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才能兴旺发达,繁衍昌盛。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这样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因此,老子强调人们应该学会认识“道”,学会顺应自然,学会遵循各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领导活动也不例外。老子认为领导者若能遵循其道,顺其自然,则“万物将自宾”。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应当遵循现代管理规律,根据权变规律而采取应变措施,根据不同的管理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正确认识实际的情境因素及其特点,确定最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适应特定情境的需要,以使组织现有资源达到最大的组织效应。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把握领导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断丰富自己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及时权变,顺利化解危机。

(二)因人制宜

对领导者来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用人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者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特点采取适当的领导行为或方式以适应特定情境的需要,是实现成功领导的关键。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国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者,“道”的利用者。正因为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老子十分讲究合理使用人才的策略。“圣人常普救人,故无弃人。”(《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意即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就没有被遗弃的人了。集合众智,则无往不利。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就是将知人善任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成为一代明君。老子又说:“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认为世人的秉性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都有适合他们的岗位,因而不论是什么人,高明的领导者都会让他发挥作用,这就是老子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在“知人”的基础上,量才适用,根据下属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品德修养、年龄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力求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做到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人尽其才,因人制宜。老子的这种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中所强调的“管理即人”、“管理的核心在人”的主张意蕴相近。

(三)后发制人

管理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乃至紧急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领导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境迅速调整策略。在权变反应中,老子处弱贵柔的思想给了我们重要启示。老子曰:“曲则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即柔软的东西容易保全。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柔才能适应各种生存境遇。“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老子认为领导者要像水一样能不执常形而随物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或横无际涯,或涓流入微,所以能无所不到。

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这句话贯穿了老子的“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如何运用“欲擒故纵”策略解决矛盾,凭借“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可至“微明”,即可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一旦条件具备,弱即转化为强。在对手强大之时,在面临危机之时,守弱是一种自保,一种掩藏。在守弱中,我可与友善友,也可与敌对抗;我可防守反击,更可突然猛攻。柔弱只是手段,“胜刚强”才是目的。按照这一策略,对于暂时处于不利情境中的领导者,不能一味蛮干,而应该圆融以对,委曲求全,避其锋芒,一方面示弱于敌,乘机积蓄力量,以备寻找机会重新出击;另一方面隐蔽自己的意图,引诱对方充分暴露其弱点,最后战而胜之。这不失为一种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权变韬略。

标签:;  ;  ;  

从老子的管理思想看领导策略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