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黑龙江七台河市第六中学 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摘要】德育是依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育人手段,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质与道德素质为主要的宗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环境观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学会知“地”明“理”,同时融入“立德树人”的目标,使人地协调观能自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都融入德育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尤其是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素质也随之提升。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人地协调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037-01
一、德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德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需要。
国家的教育目的中要培养具有理想、有道德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德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层面施加影响的教育,一名普通教师与一名优秀教师的主要区别之一主要看其授课过程中是否关注德育,能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提高地理素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只有不断在教学中增加德育内容,不断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将德育的种子埋下,才能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品德修养逐步建立与完善,这是教育实践中不论是哪门学科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
当前,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奋斗目标,德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法制教育、人地协调观等方面。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也是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黄金阶段,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有理想信念的中华民族的建设者,毋庸置疑,德育是这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观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德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口也在爆炸式的增长,地球也成为“村子”。我国是个综合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国家的伟大复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全球意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具有法制意识的公民,这要求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理解当前的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和重大决定,让教育更加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公民需要具备对国家、社会,甚至对世界负责的意识,未来的社会发展更加依托着建设者具备全球眼光,具有大国意识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也人才的素质培养依赖地理学科的贡献,需要德育融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德育的措施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实施德育教育
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依托所学内容设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将涉及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内容或者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的情感态度目标设计出来,充分将人地协调观这种关于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悟生活、感受世界。地理教学中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中提到过“人定胜天”、“顺应自然”到“尊重自然”基础上的“改造自然”,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同时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目标设计当中。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施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当前地理教材1 2 3),可以涉及到德育目标的有关内容如下:
1.自然地理学内容中有关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地表形态、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与宇宙的浩瀚,国家的地大物博(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大自然之美等引发学生共鸣,产生保护地球、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在学习人文地理学中,人口的变化,尤其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导致对应的人口数目的变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使同学们体会国家的重大人口政策的意义;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经历城市化过程,过速推进城市化会使得城市产生大量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类似的问题,我们东北三省的振兴应该秉持着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推进产业转型,城市应该为产业转型怎样谋划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实现振兴目标,这些内容都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与人地协调观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对于社会的使命感与较强的责任心[1]。
3.必修三有关于区域地理学习内容中有关国家三大工程建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产业转移、西北荒漠化、洞庭湖湿地、珠三角的工业发展等内容以及国外的案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美国农业、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发展),整体内容都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怀注入课堂,让学生学习的不枯燥,让学习内容变得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理素养自然形成与发展。
4.选修6环境保护的内容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诸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象,促进学生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重大,理解人地协调观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最后能将发展建立在道德与民主与法制之上。
(三)采取多种方式、手段,以多样化形式推进德育教育渗透。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等可以通过传统的幻灯片播放、影音视频,也可以将新闻、微博等媒体呈现[2]。同时地理教学不仅限于课堂,也可以带学生们力所能及地参加些社会实践,如果条件、机会成熟甚至可以通过研学旅行进行德育教育。
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德育渗透,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提高素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育者培养人的目标更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需要常态授课过程中呈现更多能展现国家的强大,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环境与情境,让学生感知时代赋予我们更多是责任与担当,必须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这不仅是地理课堂的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生活、能够成为建设未来中国的英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江燕敏.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谭振华.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论文作者:张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德育论文; 地理论文; 国家论文; 目的论文; 内容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