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基金托管与基金托管面临的挑战_基金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基金托管与基金代销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基金论文,中国论文,所面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介入基金销售渠道,对商业银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网络正通过三种方式介入销售渠道。

首先,网上银行与基金代销相结合,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借助网上银行,将网上银行传统的查询、转账、购物的功能,向基金代销业务延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既挖掘了网银客户中的基金投资者群体,也在基金投资者客户中发展了新的网银客户。另外,通过建立网上基金频道,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也是商业银行将网络与基金业务紧密结合的方式之一。由于易于模仿的特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基金业务趋同性较大。那么,周到的细节设计及独特的宣传视听效果,成为该业务取胜的关键因素。另外,商业银行将网络融入基金销售的方式较为普遍,但将网络与基金托管相结合的模式则不多。招商银行自主开发的网上托管银行,或许会给银行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其次,基金公司网上直销业务直接冲击着商业银行网上基金代销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网上基金代销业务最大的竞争模式。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2008年两万多亿元的开放式基金销售金额中,网上直销约为345.27亿元,占全部销售金额的1.66%,占直销渠道的5.46%。同商业银行网上基金代销业务一样,基金公司将直销与网络结合的方式起步较晚,所以,网上直销金额相对较小。但基金公司网上直销的发展速度却非常快,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和2006年基金行业的网上直销每年都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我国56家基金公司里已有46家开办了网上交易业务。其中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者网上交易基金资产总规模已超过8亿元,同比增长3倍;网上交易开户总数超过6万户,同比增长2倍以上。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者网上交易支付金额同比增加近24.3倍,网上直销交易新开户数同比增加近23.8倍。可见,投资者对网上直销模式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基金公司本身也非常看好网上直销业务,投入热情非常高,不断优化网上直销系统,使网上交易功能日趋完备和人性化。如,“博时快e通”系统,可以支持同一基金账号下多张储蓄卡进行网上交易,省去了银行卡之间的转账费用;同时实现交易功能和查询功能一体化,投资者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查询所有的交易、分红和收益信息;此外,网上交易系统还提供理财查询功能,可以查询指定区间的投资收益情况和累计定投平均成本等理财信息,帮助投资者轻松理财。

在发展网上代销业务的同时,是加强还是弱化与基金公司的网上直销业务合作,成为商业银行的两难选择。科技前进的脚步、消费者的意愿、同业间的竞争,都会强化和推动网络与基金业务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与其弱化合作,不如加强合作,努力发展自身的网上银行业务,将安全性作为更大的卖点,展开与网上直销业务的竞争,达到银行卡和网上业务互补的优势。对此,农业银行已经先于其他银行建立起网上直销业务品牌。

最后,通过网络系统直接购买证券交易所上市基金的方式,也悄悄威胁着银行渠道为王的局面。目前,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基金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特别是这些基金的发行一般都绕开银行代销渠道,似乎没有引起银行的重视。但是2009年5月6日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情况,却让银行看到了场内交易的巨大威胁。据悉,长盛同庆基金总募集金额为147亿元,其中,场内募集金额达到90%左右,通过银行和券商等代销渠道认购的份额非常少。巨大的股民数量和已经熟知的场内交易买卖程序,以及绕开银行参与基金的事实,已经悄然呈现在银行面前,成为新的威胁。

二、基金创新层出不穷,对商业银行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基金创新的速度非常快,可转债基金、伞形基金、指数基金、LOF、ETF、QDII、封转开、创新型、基金复制、基金分拆、定期定额投资计划、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等,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银行的相关流程和科技系统跟上甚至超前于业务的变化,加强同基金公司的合作和交流,跟上基金公司创新的步伐。

由于我国基金产品的创新多是模仿创新,即这些创新产品或业务多是模仿和复制国外,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则成为银行发展业务的捷径。如我国刚刚起步的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在美国已经相当成熟,2007年美国这项业务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多亿美元,约是共同基金的1/10,约是股票型基金的1/5。如此庞大的规模,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收入来源。2008年3月26日,工商银行率先签订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三方合同,敲开了特定客户资产托管业务的大门。由于该项业务发展时间较短,而且推出后即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时局,使得基金公司的特定客户资产业务陷入停滞。但是该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该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即增加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对私人银行、高端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理财业务的争夺。

另外,从美国基金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今后我国基金进入衍生品市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商业银行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以欧洲为例,2005年大约有70%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了衍生品投资。可以预见,在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交易中,基金会有较为广泛的参与程度,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基金产品的创新。

需特别关注的是,创新型基金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基金的发行对银行托管与代销业务的影响。该基金有很多独特之处吸引着投资者:成立后每个基金份额按4∶6的比例自动分离成A、B两类,其中A具有优先保本型特征,B具有高风险收益性特征,A、B均可以在深交所上市,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A、B基金比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上市交易溢价可能性的存在,也对消费者造成吸引力。从募集当日即销售一空情况看,该类型基金是市场销售热点,银行应将关注点放在此类基金上。

同时,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基金的销售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截至目前,市场共有5只创新型基金,深交所上市、场内交易、有限银行代销甚至无银行代销的特点,有别于普通的开放式基金(见表1)。这对银行来说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从5只基金发行时间来看,越来越多的银行能够介入创新型基金的场外首发代销机构。但是,从代销金额占募集总额的比重来说,却相当小。如长盛同庆近147亿元的募集金额中,场内认购达120亿元到130亿元之间,场外认购只有约2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9家银行代销金额占募集总额的比重只有10%多一点。主要原因是场内交易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同时,场外交易转场内交易不仅手续繁琐,而且需要额外支付转换手续费。而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商业银行需要迫切解决的。

三、基金公司可能会出现兼并重组,银行应早做准备,抓机遇、防风险

美国基金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屡见不鲜。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报道,从2000年到2007年,大约有338家基金公司离开基金业,同时大约有251家新公司进入该行业,基金公司在8年间减少120家,减少了约15%(见图1)。基金公司数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导致公司间的兼并和一些公司的清算。此外,行业内的竞争也导致了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从而使一些公司退出基金行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使更多的基金公司加入了兼并重组的大军。

2008年8月9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我国基金业十年来首例合并重组案。2009年初,此次合并终于获得证监会的批准。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若出现并购重组现象,可能对商业银行托管行地位产生影响。因基金公司有权力变更托管银行,基金公司一旦出现并购重组,那么被收购方的基金托管银行地位可能会受到收购方的淘汰。一般来说收购方基金公司实力都较为强大,所以商业银行在业务中加强与优质基金公司的合作和交流非常重要。

四、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基金公司管理费率和商业银行托管及代销费率下降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研究发现,从1980年至今,美国共同基金的费率有显著下降的趋势。1980年,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平均支付基金资产的2.32%作为基金费用,到2000年下降到1.28%;而到2007年底,这个数字缩减为1980年的一半多,下降到1.02%。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趋势表明,在竞争的作用下,基金管理的相关费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如果基金公司间的竞争导致管理费率下降,从而导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减少,基金公司势必会倒逼银行减少相应的托管费率或代销费率等。

不仅美国共同基金如此,我国业界也开始重新审视基金公司按照资产净值规模收取管理费用的模式,与其承担的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由于基金公司不是以经营业绩为基础来计收管理费,仅仅按照业绩排名和投资者投票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使基金公司负担起本应有的责任。受利益驱使,基金公司目前更看重发行规模,而不能足够重视基金管理业绩。所以,要求改变目前收费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旦基金公司按照基金资产规模计提管理费用的模式发生改变,托管银行相同的托管费收取模式也将受到冲击。

此外,以下三种因素也可能降低银行的基金托管与代销费率:银行之间的竞争、证券公司和基金专业销售机构等非银行代销机构与银行之间的竞争,基金公司的网上直销。

商业银行应该特别关注这些发展变化,做好托管费率和代销手续费率不能长期保持不变的准备,利用互联网低成本的特点,尽快发展网上基金业务,培养网上基金销售经理,优化网上基金销售流程,转变基金销售模式。

五、突破基金销售“档期安排饱和论”

据调查,基金公司普遍流传银行在销售基金时可能会出现“档期饱和”的现象,所以在选择托管银行时,会考察同期内都有哪些基金也在该银行处于发行阶段。一般来说,如果一家银行同期内有4到5只基金发行,基金公司都会尽量回避选择这家银行,而转向其他银行。

从银行来说,如果同一时期有4到5只基金在发行,销售部门从任务压力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拒绝销售更多的基金。这似乎也验证了基金公司的“档期饱和”观点。

但是,2007年基金销售的热度,证明了这一观点并非绝对。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07年全年共发行基金58只,发行份额5791亿份,平均每只基金发行近100亿份,但平均发行天数只有7.63天(见表2)。其中有21只基金1天内售罄,6只基金2天内销售完毕,4只基金只用了3天就销售一空。基金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排队认购、比例配售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大银行来说,每月4到5只基金的供给根本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这时代销基金对银行来说也根本不费吹灰之力,成本收益比非常大。如果此时奉行“档期饱和”观点,加上银行惜储心理,那么基金公司无疑会转向中小银行。很多银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纵使面临金融危机,2008年在档期安排上逐渐突破4到5只的限制(见表3)。

由此可见,“档期饱和”的观点虽然提醒了基金公司和银行有关资源有效性的问题,但是如果盲目相信这个观点,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错失良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资本市场状况,做好市场供需分析,合理安排销售量,并在与优质基金公司合作中,消融其关于档期安排的疑虑。

注释:

①以发行日期为统计标准。

标签:;  ;  ;  ;  ;  ;  

我国商业银行基金托管与基金托管面临的挑战_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