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密”技术创造吉林玉米高产_玉米论文

“缩密”技术创造吉林玉米高产_玉米论文

“缩株增密”技术创吉林玉米高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论文,高产论文,玉米论文,技术论文,缩株增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栽培生理课题组与吉林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协作攻关,在东北平原雨养农业区创造出玉米亩产超吨的超高产地块,平均亩产达到1122.11公斤。能创造这里春玉米最高产量纪录,主要得益于“缩株增密”超高产技术。

在国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栽培生理课题组承担了“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课题。3年来,课题组研究人员和5名博(硕)士研究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桦甸市试验站长期驻点,以超高产“三合结构”理论(即源-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为指导,对东北平原不同生态区玉米“源-库”(即群体叶片和籽粒)发育特点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确立了不同生态区玉米超高产技术模式。

“缩株增密”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模式是在常规栽培技术基础上,运用作物化学调控技术,通过缩小营养体,实现增加密度、扩大群体、增加亩穗数、获得超高产的技术目标。

据了解,桦甸市应用该模式,通过调节作物内源激素水平,实现了对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形态发育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有效调控,提高了玉米自身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耐密植的能力。课题组科研人员应用该模式,将田间种植密度由常规的每公顷6万株提高到8.3万~9.1万株,比当地常规种植密度提高了38.33%~51.67%。课题组应用郑单958等高产品种,配套作物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模式,通过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作物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理代谢同步调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有效利用光、温、水、气、肥的角度挖掘作物的生产潜能和增产潜力,为东北平原湿润冷凉雨养区实现亩产超过1000公斤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缩株增密”技术

春玉米缩株增密超高产栽培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

玉米要实现持续超高产,培肥地力是基础。每亩地施3~5方厩肥、粪肥等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生产条件、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质量。

起垄种植 深松促根

种植地块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松作业,深松深度30~35厘米。松后采用重耙耙透、耙细、耙碎。播种期地温低,播种前起垄30厘米,提高地温,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

良种配套 适时播种

实现超高产选区的品种为耐密型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耐密性品种。播前人工精选种子,去除破碎粒、虫食粒及病斑粒,以保证种子发芽率及纯度。播前可采用玉米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5%拌种。东北春玉米区最佳播期为4月20日~5月10日,如播种过早,易造成低温烂种,出苗不齐;如播种过晚,会影响玉米生长及后期脱水。播种时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温状况确定播深,适宜播深为3~5厘米。播种时播量加大10%,一般播量为4公斤,超高产田可以加大至5公斤,5叶期拔去弱苗、留下壮苗,保证苗匀、苗壮、苗齐。

增加密度 建构高产群体

要实现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高产水平,必须适宜密植,将密度提高到5000株/亩以上,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留苗密度。郑单958,每亩必须留6500株以上,实收不低于6000株。先玉335每亩留苗6000株,实收不低于5500株。种植方式为,行距60厘米、株距18.5~20厘米。

化学调控 缩株壮秆抗倒伏

生产与试验结果表明,一般玉米品种密度超过4500株/亩时易发生田间倒伏现象。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300ppm金得乐或壮丰灵等玉米调节剂,可以达到缩小玉米营养体、秆细秆坚、抗倒伏,且不改变玉米穗部性状、建构高产群体的目的。

精量施肥 高产高效

一般高产田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施用纯氮3公斤、磷1公斤、钾2公斤。春玉米高产田需亩施氮肥(尿素)50公斤、磷肥(过磷酸钙)50公斤、钾肥(硫酸钾)25公斤,对于缺锌地块每亩应加施硫酸锌1公斤。在肥料运筹上,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苗肥在玉米拔节前将氮肥总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钾、锌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厘米),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追施总氮量的50%左右,以促穗大粒多。花粒肥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15%~20%,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粒重。

防病治虫 保产增收

玉米病害、虫害很多,病害防治一是靠选择抗病品种来防治,如大小叶斑病、茎腐病等;二是调节播期,减少灰飞虱为害,预防粗缩病毒病。地下害虫靠包种衣剂或拌种来防治,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用有机磷农药来防治。

直播晚收 壮籽增产

直播玉米,播深3~5厘米,深浅一致,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当大田中的玉米苞叶变白、发黄时,籽粒尚未停止灌浆,适当晚收,延迟至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苞叶干枯松散时即完全成熟后再收获,可以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栽培生理系 林东升)

(摘自《农民日报》2006.10.25.⑦

联系电话:010-85815522转2655)

标签:;  ;  ;  ;  ;  

“缩密”技术创造吉林玉米高产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