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研究和绿洲建设是我国建立世界科学绿洲的第一站_绿洲论文

绿洲研究和绿洲建设是我国建立世界科学绿洲的第一站_绿洲论文

研究绿洲、建设绿洲,在中国首先创建世界科学——绿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洲论文,中国论文,科学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支配绿洲存在和发展的两条规律

绿洲与荒漠对立存在而组成复合体,是在干旱地区特殊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特有的地理区域,除天然绿洲外居住绿洲都是人类最早从荒漠中开辟出来,以供居存,而后不断开发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在这里,人们失去绿洲,犹如鱼之失水,难以长期维持生存或持续发展,过去如此,现在基本未变,今后也同样要继续依靠、利用、开发绿洲,此外就别无出路,这是绿洲特殊自然环境决定的一条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移动或改变。

绿洲一开始就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荒漠所包围,干旱、缺水,日受沙、风、旱、碱等侵害,无时或停。第一是沙,因风移动(沙丘)、飘扬(沙),不断使绿洲土地沙化,成为严重威胁绿洲存在的最大灾害;其次是风旱结合,长期侵蚀绿洲土地,造成没有生机的雅尔丹等风蚀地貌;第三,是盐碱绿洲依靠灌溉发展,而无出口排盐,无水洗碱,不断使绿洲耕地盐碱化,最后成为不毛之地而完全废弃,三者都属于荒漠化,如果自然条件不变,人类同威胁绿洲存在的自然环境灾害的斗争也就永不能停止,此外也别无出路,这是绿洲特殊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条规律。上条为利用,此条则为斗争,对立而又统一起来,共同支配着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作用为主导的绿洲的存在和发展。

二、绿洲要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科学领域、 逐渐形成世界科学——绿洲学

世界荒漠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1/4,而绿洲受水源与周围地貌极大限制,故只占其几百分之一,但世界人口10%却都生活在绿洲上,然而荒漠扩大与绿洲缩小的状况,每年都在加剧,联合国环境署主任M.Tolba说:“尽管我们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 荒漠化的进展不断在加速,每年要损失几百万公顷可耕地”,给全世界造成直接损失达420亿美元,按目前荒漠化平均概率,每年均以5—7 万平方公里扩大,相当于爱尔兰面积,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1/3耕地。绿洲土地荒漠化以后,就“万劫难复”,而要将荒漠变为绿洲,更“难如登天”,所以绿洲土地丧失一寸,干旱地区人民就失掉一个生存根本基地,用黄金也买不回来,从这一意义与长远利益看,绿洲土地的永久价值该有多大,所以要研究绿洲、建设绿洲,在绿洲创建世界科学——绿洲学。

绿洲与荒漠都是世界性问题。据联合国最近宣称:“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9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使这些国家人民生存日益感到威胁,因而受到国际社会严重关注。随着荒漠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剧,1972年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荒漠作为第一位针对任务,并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促进国际间的协作与防治。1997年8月 29日到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商讨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和协调一致的方案。1992年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有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商讨,最后在1994年6月17 日“联合国际治荒漠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形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并规定:自1995年起,每年6月17 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中国参加并批准这一公约。现在荒漠早已成为科学家共同关心和讨论、研究的课题。不少国家、地区设立荒漠研究机构,组织学会、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专刊、专著,专家很多,荒漠研究已成世界科学。

与荒漠对立作为人类根本生存基地的绿洲,和人类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息息相关,存亡与共。从整体而论,绿洲和人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荒漠只能属于第二位,但在当前,绿洲远不如荒漠受重视。研究荒漠,是为防治荒漠化,保护绿洲,绿洲与荒漠组成复合体,自然也要包括绿洲边缘地区,但只限于和荒漠接触部分,远非绿洲本体。如果把绿洲作为对立的主体来研究,首先绿洲必须作为独立的对象,通盘考虑,全面考查,分门别类专题研究,逐步解决,形成独立的科学领域,而不是附属于荒漠或其他研究之中。但是现在国际上还不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一国成立绿洲研究所、组成绿洲学会,出版绿洲研究专刊、专著,不仅没有绿洲专家,就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没有出现,所有这些,和绿洲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即以最少的面积养育着世界众多的密集的人口,和当前干旱地区人民对绿洲的需要,对比起来,是很不相适应的。

所以如此,既有客观、也有主观原因:

(1)首先世界拥有绿洲的国家皆有广阔荒漠,有害无利,90 %以上皆属经济不发达之发展中国家,其中亚、非、南美三大洲国家数和绿洲面积大约也占世界90%以上,除极少数国家外,大多经济贫困,科技落后,而尤以北非为甚。八十年代北非撒哈拉大荒漠干旱区21大国家,因荒漠化而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人数就有一千多万,逃荒救亡之不暇,何暇顾其他。有人指出:当前世界防治荒漠化进展与其说受技术制约,还不如说受资金限制。单是防沙治沙,除资金严重缺乏外,技术有限,人力不够,到处暴露“捉襟见肘”,哪里有什么余力能兼顾两头!当前绿洲研究先置一边,是很自然之事。

(2)荒漠为害,迫在眉睫,“痛于切肤”,绿洲为利,远似天涯,“隔靴搔痒”。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恰恰相反,除有显隐,缓急,远近差异外,两者利害多少无法比较,轻重不能称量,绿洲为利,主要皆从长远观点、根本利益、永久价值诸处着眼,事前不能定量,甚至成败定性也都不好说。急功近利,世之常理,科学研究,也重近效。认识不同,导致行动之差异与落后,追本究源,不能不上溯到指导思想与主观努力上。

(3)荒漠与绿洲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 最终都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荒漠研究主要是防治荒漠化,而非荒漠全体,技术上也有很多困难,甚至很难解决。绿洲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比较前者,一是现象复杂,因素纠葛不清。二是问题纷繁,头绪杂乱难理。三是方法欠缺,道路、方向不明。而绿洲本身在国际上又没有研究基础,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有何方法、途径,更无从说,这些都是直接关系绿洲研究起步的最基本问题。至于解决实际具体问题,主要靠科学技术,比之防治荒漠更多、更大、更难。目前主要就是在当前绝大多数有绿洲的国家除经济条件限制外,科学技术条件,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远远跟不上,无力顾及提到日程上来。

三、中国的绿洲与绿洲学研究的进展

世界绿洲最早出现于西亚、北非,欧洲视为近东,中国的西北干旱区绿洲稍晚于前,这是旧世界两大绿洲体系,各自发展,自具特色。中国绿洲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而以新疆特别是塔里木盆地最为集中、典型,在世界绿洲中不仅具有代表性,更主要是中国绿洲在长期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创造,包括防风、治沙、水利、交通,和其他利用、改造,总起来说特点有四: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成就辉煌;三是影响深远;四是经验丰富。因此,对世界绿洲建设与改造都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干旱地区绿洲是西北各族人民长期改造利用,世代开发,作为生息劳动的唯一根据地,至今不变。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西北将成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建设根本基地要落实绿洲,所有农业、城市和必须依附于城市的绝大部分工业建设,都必须在绿洲上进行,绿洲过去既是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现在和今后更是主要建设对象,这就是西北绿洲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将永远不会改变,而这正是由上述两条支配规律决定的。

西北地区的开发史就是绿洲开发史,研究西北历史地理,就是要研究绿洲史。绿洲不同于荒漠,首先在于:荒漠一般都形成于地质时期,而绿洲全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开发荒漠的产物。绿洲的起源、开辟、发展,首先就是历史地理考察的范围、研究的对象,而非其他学科考虑所及。西北史地之学从清乾嘉以来即形成显学,但主要从历史学需要出发,直到现在,包括历史科学的历史学、考古学在内,仍限于学科本身的需要,都没有把绿洲作为独立的对象,研究绿洲本身的历史。至于绿洲西文称为oasis,最早源出希腊文,意为肥沃之地, 原限指非洲利比里亚与沙漠中肥沃的地点,初未作为地理专门名词。用作地理现象名称始于西方现代地理学,但作为特殊的地理区域予以详细调查的,似始于法国地理学者白吕纳(Jean Brunhes)1900年出版的《人地学原理》,书中选取撒哈拉沙漠中苏夫和木柴白,分别代表石漠和沙漠中的两个类型的绿洲,称为“岩岛和沙岛”,作为小区域研究之一,而进行地理的考察、描述与分析。以后欧美地理学家类似白吕纳这种研究也有一些,但也不多,既没有提出为专门研究对象,更没有形成特定的科学领域,甚至还不如白吕纳把绿洲作为特殊小区域,进行专门的地理考察。中国把绿洲作为地理概念与区域名称,来自西方地理学,最早注意研究绿洲的也是地理学家或地质地理学家,但都比西方晚,也比较少,四十年代黄汲清《吐鲁番洼地》和周立三《哈密——一个典型的沙漠沃洲》都是以绿洲为专题,进行地理考察和分析研究,沙学俊六、七十年代主持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时,也提出古楼兰绿洲历史地理研究,但多为通俗性或概述性描述,专题研究的论著够得上称为绿洲研究的,同样稀少。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尤其作为世界还没有出现的绿洲学,要说明它如何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土生土长的过程,就必须交代证据,绿洲作为历史时期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而形成的特殊的地理现象和独特的环境区域,从始至终都属于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绿洲研究和绿洲学提出就是从历史地理考察、实践、再实践,于反复认识中不断得出,由此导源而成为细流、小河,目前正在扩展,向前流去。西方学者白吕纳曾将绿洲作为地理对象研究,中国学者也有类似研究,但都没有提到学科高度、作为专门对象与特定研究领域提出,更没有提出绿洲学的理论,正是由于缺乏这些学科指导思想与研究目的,所以至今对绿洲虽有一些分散研究,并未形成一门学问,根本道理就在于此。如今要追溯中国的绿洲研究与绿洲学来源于本土而非外来输入,只有从其源头开始交代,才能使人信服。

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创历史地理组,一开始就把历史边界研究与国家历史地图集编绘作为该组长期的国家级任务。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重点都是西部中国,七十年代重心更转到西北新疆。为此我先后八次赴新疆,数次环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考察,历史地理研究不能限于一线,必须由线到面,我曾前后几次冒不测甚至生命之险,最高登上帕米尔高原与五千公尺以上雪山之巅,最远到极西四处边站或国门,最深入进生命灭绝的罗布泊荒原与人迹不至的楼兰死都,恰与亡友彭加木同志因“志同道合”,一同考察徒步进入楼兰,但他后来还是失踪于罗布泊荒原库木库都克,至今没有下落,而我却还能保命苟活至今,不能不说是“三生有幸”,那一次也几乎“失事”。“踏破芒鞋无觅处”,最后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裂隙中,终于窥见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线天——绿洲研究与绿洲学,它给西北历史地理研究打开了缺口,找到了出路。从考察绿洲,到研究绿洲,将感性认识不断变为理性,最后升华为学科理论,提出世界还没有的绿洲学,前后历时十年,驰驱万里,从坎坷崎岖的道路上走过,而总结实践得出来的。提出这几个字很容易,但得来就实在不易,这些实地过程,还只是绿洲研究与绿洲学感性认识的开始。

本世纪被美国著名地理学家亨廷顿提出中亚气候变干,使楼兰等古绿洲荒漠化而终于放弃,如此,西北绿洲上诸城包括乌鲁木齐在内,岂不将遭同样命运?这关系太大了,为了探明此一重大问题的真象,我冒危险深入生命绝迹的罗布泊荒原和楼兰死都,而后又环绕吐鲁番盆地考察绿洲,开始认识了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因素为主导,是绿洲普遍的原理。楼兰废弃的主导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导致河道变迁,水源缺乏,无法维持生产、生活,而主要不是气候变干所致。楼兰北部的所谓“龙城”,纯为高达二十米以上的雅尔丹,若干万年前,就因干旱与风蚀结合而形成,远非自魏晋开始。二、三千年气候虽有变化,幅度是有限的。自此认识绿洲的起源、形成、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历史地理学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历史地理必须把绿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绿洲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广阔的出路。下面就是在此思想指导下,逐一阐明绿洲和绿洲学研究的提出,绿洲研究进展,有关建设经过和结果。

(1)1981年9月,我们组织一个考察小组,环塔里木盆地与吐鲁番盆地考察绿洲,11月中旬回到乌鲁木齐,立即受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管科教的伊敏诺夫副主席接见,在汇报绿洲考察工作时,我正式提出开展绿洲研究,创建未来的绿洲学和绿洲学会,筹办绿洲研究刊物等。他肯定这次考察绿洲收获很大,接受以上建议并将考察报告交《亚洲文明》(第一集)发表,拖了五年才出版。但《新疆科技报》1981年12月两次发了简报,报导绿洲学提出和考察收获,1983年新华社记者李现国专访报导,介绍绿洲研究与绿洲学,由北京晚报最早发布。《亚洲文明》发表的是正式的科学考察报告,包括绿洲学新的理论、观点,提出根据与其阐明。这是根据当时汇报录音整理的实际记录,《亚洲文明》是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大型国际学术集刊,它等于向世界宣布:1981年绿洲与绿洲学研究已在中国正式提出,以上所以讲了这些,就是为向中外证明这一事实,因为这是关系绿洲研究与绿洲学研究首先在中国萌芽生根的信史,“无征不信”,这些报刊报导都是历史证据。

(2)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限于二、三千年的历史记载, 正是由于新疆多次实地历史地理考察,使我认识上限必须推到史前,但人类历史太长,历史地理研究上限应从人类开始改造、利用自然,出现了农业,文明社会自此开始,包括绿洲全过程在内。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组,扩建为古地理与历史地理室,就是按我们此种指导思想建议,并明确重点为一万年以来即全新世,而非地质时期之古地理,历史地理组作为该室一个组,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仍继续研究绿洲。1981、1982年我两次带领研究生赴新疆考察塔里木河与罗布泊变迁,验证、落实新发现的清初英苏——阿拉干的罗布泊,这是从来都不知道的罗布泊有这么一个“中间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再次考察新疆坎儿井起源与传播、特别是新发现的喀什西北与阿图什之间的哈拉汗朝开凿的废坎儿井群,它再次证实新疆坎儿井不是自汉关中井渠传入,更非吐鲁番本地人创造,而是来自中亚。这两个都是新疆绿洲历史地理研究中重大的发现,1980年正式提出后,经两次实地考察予以证实。1982年冬考察和田绿洲完毕,回到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席司马仪·艾买提来宾馆看望,我再次汇报绿洲考察与绿洲学研究,进一步提出在新疆召开绿洲学术会议,绿洲学会一并在会上成立。他立即接受,交新疆科委主办,1984年筹备,通知下达新疆各地方,但1984—1985年我赴欧美多国讲学一年多,未能按计划实现,但1994年还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研究所在乌鲁木齐召开,出版了《绿洲会议论文集》。1995年8 月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以绿洲为讨论中心的干旱地区学术讨论会,作为国际上还没有出现的绿洲有关学术会已二次在中国召开,是中国绿洲与绿洲学研究萌芽后进一步成长的一个标志。

(3)从1987至199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三个绿洲研究资助项目完成。第一个就是以我领头的《绿洲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1992年完成。第二个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韩德麟领首的《绿洲动力学模型及承载能国和的研究——以玛纳斯绿洲为例》,1993年完成,已作为《干旱区地理》发表。第三个是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钱云领首的《绿洲土地资源开发优化模式研究——以伊犁河谷绿洲为例》,1994年完成。至于作为地方科研计划,已完成出版的有原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华领导的《新疆绿洲经济研究》,由陈华和殷晴主编的《和田绿洲研究》已于198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研究已知有王宗元、李并成等有关论文发表,由国家资助或作地方政府科研计划,证明绿洲研究在中国已作为国家或政府承认的科研对象,这也是国际还没有的。

(4)绿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1981年汇报提纲中已提出, 《亚洲文明》发表考察报告即其撮要。1985年写出《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全文,作为预定之绿洲学术会议论文,后提交国际地理联合会作为1990年8月在北京召开之亚洲太平洋区域地理大会论文, 收于会议英文提要,并在会上宣读,这是国际上提出绿洲学理论方法系统论著的第一篇,中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2期发表。什么是绿洲, 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国际上因缺乏研究而难于起步,此文提出初步纲领,将再进一步讨论扩充为《再论》,绿洲学在中国已有讨论和研究成果发表,而国际上至今还没有提出或讨论,这也可作为一个证明,具体标志着绿洲学正在中国成长过程中。

(5)《亚洲文明》第二集已将绿洲研究辟为专栏, 《代序》中作了比较详细的理论阐述,《亚洲文明》第三集仍作为专栏,它将一直保持,国际上至今没有绿洲研究刊物,但在中国至少在大型国际学术集刊中辟为专栏并作为重点。这也可作为绿洲研究在中国已初步形成科学领域的一个标志。

四、绿洲学可以在中国首先实现的基础与尚待创造的条件

任何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要经历一定过程,一般要分起源、形成、发展三个阶段,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按形成阶段论,绿洲学当前未成为世界科学,尚属未来学科。如按起源阶段论,它已在中国播种生芽,茁壮成长,1981年正式提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的初步纲领,这是它在中国萌芽的标志。成长中的标志有:(1 )绿洲研究已三次获得国家基金资助,有的列入地方政府科研计划,表明已成为专门研究对象获得承认。(2)出版一些专著,包括系统总结的《绿洲研究》, 学科性的《新疆绿洲经济研究》和小区域的《和田绿洲研究》。(3 )召开绿洲学术会议,并出版论文集,表明已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4 )大型国际学术集刊《亚洲文明》中绿洲研究已辟为专栏。(5 )《绿洲研究与绿洲学》作为绿洲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已初步系统总结为专门论著,提交亚洲太平洋区域国际地理会议,所有这些表明中国绿洲学正在成长过程之中,国际上还没有出现,而中国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在当前绝大多数的亚、非、南美洲有绿洲国家经济与科技条件限制,而又非一时所能改变情况下,中国就是唯一具有绿洲研究基础和条件的国家,可以首先创建绿洲学,而只有让它先在中国开辟道路、扩大领域,累积方法、经验,作为范例,再向具备条件国家逐渐推广,这对世界科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应该尽力以促其成。

以上所述中国绿洲与绿洲学研究,都还处于起源阶段,距形成阶段还有较长的道路,不少还属于上路未远,应该辩证看待,指出不够之处,努力改进,改善,才是正确的做法:

(1)绿洲既为综合体, 未来绿洲学必然是兼包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科学,绿洲研究也必须是多学科、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但目前研究仅限于少数学科,主要是地学科学之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之水文学、气象学和人文科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而且各打各的锣鼓,与另外学科不相合拍。

(2)就地区论,目前偏于新疆,河西绿洲研究开展有限, 而青海柴达木盆地绿洲尚无所闻,即以新疆绿洲论,也仅限于塔里木、吐鲁番两盆地,玛纳斯河与伊犁河谷绿洲等,多数尚未开展,至于以一个自然单元绿洲为独立对象,综合研究,总结其发展过程、特点、规律,现尚缺乏。

(3)多数学科没有上马,缺项很多。

(4)绿洲最后必须综合研究。绿洲是特殊地理区域, 又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产物,综合是地理科学研究的特点,其属于现代的,应由地理学综合,其属于历史时期的应由历史地理学综合,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综合研究也尚待创造条件。

以上四项既是当前没有做到,需要逐步改进、改善,同时也就是今后绿洲研究应当加强的几个方面,作为悬鹄,一一努力做到,中国的绿洲研究已经起步,绿洲科学研究在中国最多也只有几十年,而中国开发绿洲却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研究绿洲必须阐明中国开发绿洲的成绩,总结经验、教训,以为未来绿洲发展启发和借鉴。先就现代论,中国防沙治沙教训,植树造林再造林,以及沙区开发、防治荒漠化技术措施,都属世界领先地位;利用耐旱、耐沙、耐碱植物,进行生物固沙、防沙,也很有成绩,榆林出现人进沙退,四十年前沙临城下,现在出现1425亩森林,复盖率由四十年前不到1%,现已升为38.9%。 沙区治理面积达68.4%。50年代筑包兰铁路,沙坡头流沙段经常为沙所埋,林业部专家和治沙工人结合,摸索建筑“五带一起”筑成160公里长,700米宽的防护林带,围住了沙漠流动,使铁路畅通无阻至今,成为世界铁路与治理荒漠的历史上奇迹,所有这些,都是最新的成就,而对于世界防治荒漠化,保护绿洲都有实用价值。至于新疆十万军人转业为地方生产建设兵团,开辟新的绿洲10%,这也是世界没有的。

中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以河西走廊出现最早,新石器时代之大地湾、马家窑、马厂、齐家、火烧沟等文化,遗址已发现多处,出现最早农业和铜器,但建立绿城国尚稍晚于新疆地区,新疆绿洲王国以塔里木、吐鲁番两盆地出现为最早。公元前匈奴冒顿单于与汉文帝书:“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楼兰在塔里木河下游,楚汉相争时(前206—前202年),冒顿“西击月氏”,“月氏开始西徙,夺乌孙地”,其俗“随畜逐水草”,当沿疏勒河至罗布泊区,又沿孔雀河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而至焉耆一带。匈奴“西击月氏”盖亦沿此河谷道而至罗布泊区,降杀月氏,而首定楼兰。楼兰建国至迟不能晚于秦汉间,可能早到战国。乌孙故地为月氏所夺,后亦已离祈连山下,可能在今塔里木盆地东缘之哈密。楼兰、乌孙一带,分别当匈奴进入西域,两路之冲,最先为所平定,“其旁二十六国”按后来匈奴控制诸国,一在吐鲁番盆地,二在塔里木盆地东缘与北缘,沿西域北道。最早见于《史记·匈奴传》者就是“临盐泽,有城郭”之楼兰、姑师二国。《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乌耆、危须、尉犁间”,此三国皆在塔里木河中游、盆地北缘,而日逐王则常驻车师。呼衍王则游牧于伊吾庐(哈密水与婆悉海(巴里坤湖)周围水草丰茂地,故汉最早通西域北道只能出楼兰,出其北有胡寇,不能再北。东汉夺取伊吾庐以屯田,才开辟北新道,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起来的。《西域传》又说:“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役属匈奴”,主要就是指塔里木、吐鲁番两盆地的绿洲王国,他们在公元前176年匈奴自河西西击月氏进入西域前,已经建立有城郭的国家,但史实皆无记载可考。自1900年斯文海定沿防孔雀河与塔里木河合流下游进到楼兰,直到1980年中外至少有8 次在楼兰古绿洲发掘和考察,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遗迹,证明这里一直存在着人类活动,环罗布泊北岸暨西岸,有汉城三座,即LA(楼兰古城)、LE、LK,其周围皆有新石器遗物、遗址,而以楼兰古城周围最多,说明绿洲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迟汉初已经建立城邑国家。塔里木、吐鲁番两盆地绿洲王国差不多和楼兰王国同时,或相去不远。作为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之一的西亚、北非,其远古文明可称绿洲文明,形成时间虽比中国稍早,但文明早就中断,绿洲延续至今亦为少数,余皆早废。中国西北绿洲,有废有兴,此事物之常,但大多延续下来,或者兴比废多,总的而论,中国西北绿洲开辟之早,形成之久,延续之长,分布之多,也是世界少有的。

塔里木、吐鲁番两盆地绿洲,东达哈密,是自汉以来经营开发一直至今,汉进入西域,先后控制了楼兰与鄯善以西之南道,即与匈奴“五争车师”,逐渐控制北道,东汉又压匈奴呼衍王伊吾庐地,先后分别住兵屯田,将内地先进农业、水利技术带入西域,促进绿洲开发,从而进入发展时期,奠定现在新疆绿洲的基础。经历二千多年,绿洲开发一直未停,大多绿洲皆沿古代发展而下,有一些因为沙漠侵袭,移到附近一处,仍应视为上承古绿洲之发展,只有少数完全变为沙漠,如楼兰古绿洲。二千多年来,新疆绿洲一直和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不懈斗争,才能存在和发展,其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辟大大小小绿洲,单在塔里木盆地,就数以百计,总的说来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尽管绿洲常为沙漠侵袭,有荒废、缩小、后退、迁移等情况,就某一地区说,甚至很严重、很突出,但新疆绿洲总面积,因现代建设兵团开发新旧绿洲,还是增加一些的,和世界各地绿洲一般有减无增对比,这就是很大的成就,绝无仅有。第二,中国的屯田,西汉大规模推行于西北绿洲,以兵屯田,既维护边防与领土,又就地解决边兵的粮食供应,一举两得,从而为历代沿承,取得很大成绩,为世界所没有的一项伟大创举,而更主要的是使西北绿洲,不断开辟发展,历久而未停废的重要因素。兵屯是中国特有方式,西汉开始用于西北河西与新疆绿洲,至于五十年代新疆十万军人转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也是中国独创,在以人为主的绿洲开发中,兵屯与以兵为农,这两种形式都起了独特作用,取得成绩,值得总结。第三,绿洲靠引水灌溉开发,汉代屯兵西域,曾将内地先进的修筑大渠与坝堰工程引进新疆,一直继续下来成为古代西北绿洲发展的关键,清代从中亚引进坎儿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因地制宜,也创造出人间奇迹,曾和长城、运河并列,被誉为中国三大土木工程。第四,西北绿洲在农业、水利、城市、交通等建设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以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为例,它原是绿洲之间的交通联系之路,绿洲开辟后,就必须向外与别的绿洲有交通道路联系,这就是丝绸之路起源,绿洲王国成立后,更进一步予以开辟,但最初道路都限于绿洲与绿洲及全国间。全线贯通为一条中西通道,则开始于汉代,史书称张骞“凿空”,以为标志,是有其道理的。最早由于军事需要,稍后则作为政治使节、商旅往来,随后即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之通道而日益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人民的文明和生活都产生过广泛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它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而此路最早实创始于绿洲间交通。西方和联合国称之为沙漠丝绸之路,沙漠无路,可见其名不通,实际上是联系绿洲之路,应正名为绿洲丝绸之路,单此就是中国西北绿洲开发的伟大贡献的一项代表。其他在工农业、城市等方面开发、建设、因地制宜解决绿洲特有矛盾,也具有中国特点,不再列举。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绿洲研究、创建绿洲学提供物质基础,既包括历史,也包括现在,中国具有这些有利条件,一般说来,还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所以“首先在中国建立世界科学——绿洲学”是可能的,本文作为愿望和努力方向提出,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绿洲学世界没有,属于未来的科学,要不要、能不能,以及中国有无条件,首先创建等等,都是关系世界科学的大问题,容易被认为空谈。所以本文从多方面阐明、论证,绝不是无稽之谈。但是条件不等于实现,可能不等于成功,一切取决于今后研究实践与措施保证,这是全部关键所在。

五、今后需要进行的工作及其相应措施

中国虽具有可以建立绿洲学的基础和条件,但不等于坐而能达。目前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1)不论地区、学科、 项目的绿洲研究,都有较多缺项;(2)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一致行动、步骤, 从而各走各的路,分散为多股细流,力量微弱,不能汇合为一股巨流最后冲达目的地;(3)具体做法上也是各奏各的调,没有“音乐指挥”? 基调各异,难以相互配合,效果很受影响;(4 )缺乏解决绿洲特殊矛盾的手段、方法。中国能不能建成绿洲学,何时建成,以及建成的情况、水平,关键就在于今后克服以上四项的缺陷,具体标志如下:

(1)西北各个地区的绿洲作为面上研究,广泛地开展;

(2)有关绿洲的必要学科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

(3)各主要绿洲发生、发展,以至形成为现在的面貌, 和它们现有“家底”等本身事实,基本查明;

(4)创建绿洲研究必要的科学实验、技术设备、方法手段。

衡量一门学科的形成标志:一是有指导研究的学科理论;二是有解决特殊矛盾的手段方法;三是有普遍应用价值,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这三者都必须以大量的广泛、系统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任何理论、方法论都产生于大量实践与不断提炼和升华,上列四项工作都是为此打下了基础,但都要达到足够提炼的要求。并非一蹴可就。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还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支持配合,特别是开始阶段尤为必要,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绿洲研究虽已发足上路,但在开始阶段上,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障碍,需要采取措施,以保障和促进其前进,多年前我们就已提出:(1)成立绿洲研究会;(2)召开学术讨论会;(3 )创办刊物等三项措施,当前更急需提到日程上来。当前要全面考虑:一是相应,二是急需,三是可行,按此三者结合,分别先后、缓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

绿洲作为自然复合体,是自然、人文因素交错形成的综合地域,关系复杂、问题较多,而所要解决的矛盾特殊,必需多学科、多手段、多方法综合运用,这就要有共同的认识,一致的步骤,相互的配合,必要的协作,需要通过交流、讨论、协商、取得一致共识或行动;如此,民间组织式的研究会,一定时间的聚会、讨论,固定的成果发表的园地,对于统一认识、目标,协调、合作解除困难、障碍、加快前进速度,都是十分有效的。

这三项措施互有关联,最后三位可以一体,即成立全国性绿洲学会,主办“绿洲研究”学刊,主持绿洲学术会议,包括国际性在内,目前都应该考虑。

一切学科都要依赖科学手段以解决研究上存在问题,手段是解开问题的钥匙,没有手段等于没有钥匙,门打不开,徘徊门外过不去,所以手段是发展学科的关键之一,各学科无不放在重要地位,多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有三类:(1)本学科特用的;(2)他学科专用的;(3)多学科共用的。每一学科所需要解决的矛盾,有特殊, 有共同的,共同的矛盾可以利用已有或共用的手段。至于特殊矛盾,都是每一学科所特有,需要自己创造手段。所谓手段,包括科学实验、仪器检测、特殊技术应用,一般都指自然科学有关技术,一是创造新的,二是尽量设法使用已有的,每一绿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环境、条件,可以适合于彼,而不适合于此,因而需要“因地制宜”,这就需要实验。首先要“因地”,即按该地环境、条件所需,而后“制宜”,这也要由实验决定。所有这些技术、实验,本身也是一种研究,服务研究,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提出,又再经不断实践而完成的,本文只能提原则,具体实践研究就不谈了。

六、结语

(一)绿洲是干旱地区中和荒漠组成复合体,是人类从荒漠中开辟出来,唯一可供居住和生存的基地,也是生活生产活动依靠之地。绿洲一直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既要同自然斗争,又要改造、利用自然,这是两条对立而统一起来的规律,共同支配绿洲存在和发展。

(二)绿洲以仅占全球几百分之一的面积,养育着世界10%人口,荒漠与绿洲都是世界性问题。荒漠扩大,绿洲缩小,年年加剧。现在荒漠研究早成为世界科学,其根本问题在绿洲,研究目的为绿洲,干旱地区人类有限生存之地绿洲,受自然灾害侵袭、围逼,形势日益危急。所以本文提出研究绿洲,建设绿洲,让绿洲研究成为世界科学——绿洲学。

(三)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洲拥有国家之一,中国绿洲在世界上具有多方面意义。

(1)中国过去在改造、利用、建设绿洲上,历时之悠久, 成就之辉煌,作用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领先世界各国,特别是绿洲丝绸之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对世界人民的伟大贡献。

(2)当前新中国在造林防沙、植物固沙等防治荒漠化,保护、 巩固以至扩建绿洲,不论在经验积累、技术、方法创造、成果、效益等表现,都居于世界前列。尤以三北防护林已取得之显著成绩为世所重。近年人进沙退,现已不止一处,如陕北榆林之例等,这也是国际上罕见的。

(3)五十年代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工开辟一批新绿洲, 为绿洲史创写新的一页。石河子等地区现已成为国际人工绿洲的典范,但其更大启发意义是在今后。二十一世纪即将来到,新疆多处已发现大量石油蕴藏,将不断继起,取代开发已久的石油生产基地,成为石油工业中心,与之相适应的将是一批人工绿洲随之兴起,由之引起系列新问题,也在不断解决。这将为绿洲发展创造新的模式,最后甚至会导致部分绿洲“山河”重新安排。这对世界绿洲将具更大现实启发意义。

(4)世界上至今没有绿洲学,绿洲也还没有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形成独立的科学领域。八十年代初我们首先在中国正式提出,这是根据多次实地考察,总结中国绿洲的历史和特点,根据现在和今后建设需要,创造研究基础和条件。中国绿洲现已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在新疆、甘肃开展有关学科专题研究,受到国家或地方政论资助、支持,系统研究绿洲专门论著正在陆续出版,有关绿洲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二次,凡此皆是绿洲研究已在中国土地上发芽、生长的标志,也是中国具有可以首先创建绿洲学的基础和条件的证明,但是尚待今后努力,完成各方面需要研究的工作。

(5)绿洲和沙漠都是世界性问题,绿洲更和人类生存、生活、 生产直接相关。中国绿洲和绿洲研究,就已有这些事实,作用已不限于中国本身,而也具有世界意义,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应该建立绿洲学会,举办绿洲与绿洲学研究会议,创办“绿洲研究”刊物,作为保障的措施,促进中国绿洲研究,同时也能作为世界其他绿洲国家参考、借鉴,开展本国绿洲的研究和建设,最后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科学——绿洲学。

1995年朱镕基副总理在视察新疆时明确指出:“新疆经济是绿洲经济”,西北所有绿洲地区也同样适用这一法则。包括现在和今后绿洲经济建设,除人造新绿洲外,建设对象主要就是绿洲,或落实在绿洲上。二十一世纪西北三大绿洲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绿洲必将成为建设重点,科学研究,要走在前头,贵有先见,预计其未来发展趋势,发生问题,提出可能的对策,预防的措施,关键在研究先走一步。所以本文指出:“研究绿洲、建设绿洲,在中国首先创建世界科学——绿洲学”,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对于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和作用的学术事业,中国有关的研究部门和研究者应该共同努力,促其早日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绿洲研究和绿洲建设是我国建立世界科学绿洲的第一站_绿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