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当代革命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_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从文化角度看当代革命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_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文化视阈中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军人论文,当代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文化论文,视阈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46X(2012)03-0010-0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为依据,结合培育对象的现实情况,深化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充分认识价值观培育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等及其成果。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从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它有其内在的独特的结构。文化的表层要素即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最具体、最现实的文化,是文化的显形部分。文化的深层要素是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指特定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对于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理解和看法,它是对文化活动方式的符号化和理论化,是文化的隐形部分和核心要素。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从本质上说,属于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观念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根本尺度,也是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一种文化的关键。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观念都必然内含着该文化群体所共同认同的特定的价值观念。特定的价值观即是特定文化精神、文化观念的最集中体现,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可以说,没有特定价值观的文化形态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价值观念是内含于特定的文化观念之中,并伴随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形成而确立的。因此,任何特定的价值观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来培植、塑造和体现的,特定文化是特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离开特定文化形态的价值观,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价值观与文化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即是文化。

价值观的培育即是文化观念的培植和塑造。同样道理,探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也不能忽视文化这一视角与“文化”的理解,不能放弃文化路径的考量与选择。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谈“培育”,就难免失之简单而流于空泛,或失之偏颇而难见成效。只有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置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和把握,才能切中问题的实质,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研究探讨,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正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作为特定的文化存在物,人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关系。一方面,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性活动中创造了文化的形式,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体的客观形式,具有自己的结构、功能和特有的遗传机制,人正是通过文化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人、影响人,由此构成了文化继承和价值观培育中的一些矛盾。

首先,必须正视价值观形成的相对长期性与军人职业生涯相对短暂性的矛盾。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传统的形成,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同样,一个现实个体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培育和确立,也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价值认知与内在认同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无法在时间维度上加以量化,但由于要经历观念输入、内省体验、接纳吸收、价值认同等许多环节,其中亦不乏“思想斗争”与曲折反复,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一个社会个体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绝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立竿见影”的。然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是现役军人。根据我国现有的兵役制度,我国现役军人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现役军人的主体和绝大多数是士兵,军官只占其中少数;第二,士兵中的绝大多数,服役期限是2年;第三,由于军官结构的“金字塔”形,占少数的军官中的大多数或早或迟都要退出现役。这表明,我军现役官兵都要经历由“社会人”到“军人”、再由“军人”回到“社会人”的过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人也是如此)。因此,探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还必须看到培育对象的军人职业生涯的相对短暂性。价值观形成的相对长久性与军人职业生涯的相对短暂性,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客观存在而无法回避的一对现实矛盾。要克服和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在培育的路径选择上有新思维、新突破。

其次,必须正视当下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的态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下,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自由度空前增加,价值追求的多样化趋势业已形成,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已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悄无声息地得以强化和固化。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军传统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所“弱化”,并且其趋势十分明显。对此,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有更切身和更深刻的感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出生的人,是伴随着黄继光奋勇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小人书”故事和《南征北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成长起来的。“小人书”篇幅虽小,但很受群众欢迎;当时的黑白影片效果虽难比今天,但其中所体现的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却深深地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然而,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重心方面的变化与转移,近些年,类似的体现我军核心价值观并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或观看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少。在国民乃至军人的文化观念中,我军传统价值观的张力与影响力被逐渐“弱化”和“淡化”。上述互为比照的价值观念变化的两种态势,无疑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添加了思想阻力和行为阻力。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富有成效,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培育的路径选择上有新思路、新举措。

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路径选择

价值观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特定社会群体、文化群体的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个体的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借助外在教育的方式而逐渐生成的。换言之,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外在的方式和内在的认同而达到一种价值共识、文化共识,并进而作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准则。因此,个体价值观的生成既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被“社会化”、被“文化”的结果。

现役官兵军人职业生涯的相对短暂及其之前的“社会人”身份,必然影响到培育的时间跨度和培育程度本身。因此,要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有实效,就必须放开眼界,开拓新思路,将培育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延伸到社会,扩展到“社会人”,而不能仅限于“军人”和“军营”。换言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从加强我军军事文化建设、部队军营文化建设和军人价值观本体理论建设入手,也要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层面来思考,从提升和扩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张力与影响力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文化路径选择。当前,后一路径更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首先,坚持“走出去”传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它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社会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影响广泛等特点,加大对反映和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向全社会投放的力度。这其中,尤其要关注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个体对成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处于一种完全信赖状态。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受动性强,可塑性也强。在人生的这一阶段,被什么样的文化所教化,被什么样的价值观所引导,十分关键。因此,“前军人”应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这方面,我们已积累丰富的成功经验,有着已为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独特传统。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探索“请进来”路子。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社会,但军队因特殊的使命与职责,军营显然不可能做到像社会那种程度的开放。然而,扩大和密切民众与军人的交往、接触,乃是增进民众对军人及其价值观认知的有效且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不影响军队履行职责使命、不干扰军人完成军事任务、不泄露部队军事机密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放一些军事场所、军事设施等,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参观、学习、体验,以展示我军形象、彰显军人风采、高扬我军军威、张扬军人价值理念。通过这种亲身感受、零距离接触,不仅可以让普通民众更具体、更详细地了解军人以及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而且可以让普通民众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军的宗旨与性质以及军人的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和激发他们对军人的崇敬、对军人职业的尊重、对军人价值观的认同、对军旅生涯的向往。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局限于“军人”和“军营”,而应由“军营”延伸至“社会”,由“军人”扩展到“社会人”、特别是“前军人”,借助文化这一纽带,在“社会人”与“军人”之间,在“社会”与“军营”之间,构建一种内在的、顺畅的价值观链接和独特的话语体系。

标签:;  ;  ;  ;  ;  ;  

从文化角度看当代革命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_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