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向应用型人才监督管理体系转变,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的时代意义,并集中阐释了具体的管理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法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的时代意义
从上个世纪以来,高分子材料就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将其应用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能有效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高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将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将社会和市场需求作为人才的基本导向,在整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强化实践能力。尤其是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不仅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也能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1]。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的具体措施
(一)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模式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工作开展进程中,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基本水平,相关部门要积极整合管理要点和管控水平,合理性完善理论教学结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协同发展效率。其中,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继续学习作为根本,对其进行深度的扩展和深化,并且集中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综合水平。最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逐渐形成了贴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流程,也为后续管理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2]。
高分子材料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不仅融合了化学知识、化工知识,也包括材料学相关内容,其基础性课程价值较大,同时,实践性和实验性也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落实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实践管理机制,确保能建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指导模式,以服务学生为基础,建立和巩固高分子科学的知识框架,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化水平,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结构的核心,建立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生态工程试验中心等相关辅助部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有效保证课内理论和课外实习基地平台搭建的完整性,也为全过程、多层次以及模块化教学管理实践机制的建构奠定基础,基本框架见图1:
图1:一体化多层次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中,融合了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
(二)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教学流程和教学主体,确保学生能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将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基本依据,有效完善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为优化素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将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个部分进行协调管理,有效完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构之间的协同效果。例如,在校内实践体系中,主要进行的就是课程实训以及毕业论文研究等,借助学习小组和校内相关设施落实基本的实践指导机制。而在校外实践体系中,则主要是专业实习或者是社会实践,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管理[4]。
(三)岗位型人才培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监督和管理工作开展进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培养效果和基本水平,教师要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以及素质管理等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且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满足人才需求建构合理化的培养框架,真正践行岗位型应用人才管理机制[5]。具体流程见图2:
图2:岗位型人才培养基础模式
结合基本模式可知,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从专业基础实验项目、专业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技术基础实验项目四个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的内化水平,将岗位管理落实在每个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以保证管理工作能落实到位,也为后续科研素质管理和系统化控制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四)综合实验技能培养
对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工作而言,除了要进行单项管理和指导外,也要借助验证性实验调动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在实验技能和实践管理水平方面,合理性落实综合监督管理框架,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利用多层次教学渗透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水平,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良的进程中,要充分认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合理性整合实践教学框架体系,确保能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为学生素质提高创设良好的空间,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龚建良,吴宇雄,谭惠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14(4):56-58.
[2] 刘仿军,鄢国平,喻湘华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31(6):88-91.
[3] 张大伟,邸明伟.林业院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238-239,250.
[4] 李泽文,王哲,金政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探索[J].时代教育,2017(19):61-62.
[5] 冯晓苗.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7(31):32,22.
[6] 张新荔,罗卫华,廖有为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原因及对策[J].广东化工,2016,43(23):130-131.
论文作者:连伟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高分子材料论文; 工程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基础论文; 人才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