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要素密度、生产率与企业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密度论文,要素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国各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方面千差万别,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在各地区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存在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各地区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各方专家在为解决地区间产业趋同问题建言献策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建议是“各地区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理论。学界普遍认为,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1]。自1817年提出至今,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Heckseher[3]和Ohlin[4]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认为,资本(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Leontief[5]之谜的产生推动了检验H-O理论的实证研究。通过放松各国具有相同技术、要素价格均等化等假设,Leamer[6]、Trefler[7-8]、Davis和Weinstein[9]等为要素禀赋理论提供了一致的经验支持。Romalis[10]将多国的H-O模型和Krugman[11]的包含运输成本的垄断竞争模型结合起来,推导出两个预测。第一,一国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产品上具有更大的生产和贸易份额。第二,一国某种要素的快速积累将导致产品和出口结构向该要素密集型产业转移。两个预测都获得了经验数据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间和企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这吸引了大批学者从企业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问题[12]。异质性企业理论[13-15]的发展使得其与比较优势理论以生产率为纽带联结起来。起初,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仅假设存在生产率异质性,即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间存在着生产率的差异[13,15]。例如,Bernard等[15]在H-O模型中引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建立了一个“两国—两产业—两要素”的模型,考察了贸易成本下降时,国家、产业和企业特征如何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当企业具有生产率异质性、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产业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时,贸易成本下降将导致国家间、产业内和产业间资源的重新配置。高生产率企业的相对增长对比较优势行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比较优势,产生了福利改进。Kamata[16]将Bernard等[15]的模型扩展为“两国—多产业—两要素”的模型,研究发现国家的比较优势使得不同产业相对要素密集度不同,从而导致各产业中企业的出口商品份额不同。作者使用智利、哥伦比亚等国的数据对这种比较优势驱动的出口商品选择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持模型的预测。 然而,除了生产率差异,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异质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企业的要素密度异质性。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要素密度对企业绩效具有影响[15]。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中引入企业的要素密度异质性[17-19]。Crozet和Trionfetti[19]在Bernard等[15]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要素密集度的异质性,并且证明了企业的相对要素密集度是企业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他们发现,对于任意两个资本密集度比所在国家—产业平均水平高相同百分比的企业,处在资本丰裕型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低的相对边际成本和更高的销售产值。他们用欧洲企业的大样本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也支持了其理论预测。从企业层面证实了H-O理论,为证实H-O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在同一个国家,处在不同地区—产业组中的企业,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否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层面的比较优势。本文在Crozet和Trionfetti[19]的“两国—两产品—两要素”的框架下,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相对其所在地区—产业组平均水平的相对要素密度能够形成企业层面的比较优势。 二、模型、数据和变量 (一)模型 Crozet和Trionfetti[19]提出的要素密集度异质性模型假设企业的要素密度具有异质性。作者从理论上证明,对于具有相同相对要素密度的两个企业,某种要素密集型的企业在该要素丰裕的地区—要素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更多的销售产值。为了检验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能否构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借鉴Crozet和Trionfetti[19],本文建立了如下估计方程: 其中,角标i表示企业所在的地区—产业组,如“河北—通用设备制造业”组、“江苏—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组。角标j表示企业。表示企业相对销售产值的对数,计算相对销售产值时用企业的销售产值除以企业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销售产值。 表示常数项。表示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的对数,计算相对资本密集度时我们用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除以企业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资本密集度。表示企业相对TFP生产率的对数,计算相对TFP生产率时我们用企业的相对TFP生产率除以企业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TFP生产率,计算企业TFP生产率的具体方法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的交叉乘积项,是我们主要关注的系数。如果该系数为正,表明实证结果支持前文的定理,也即对于两个处在不同地区—产业组,但具有相同相对资本密集度的企业而言,处在资本丰裕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那个企业,具有更多的相对销售产值。表示地区—产业组的固定效应,用来刻画地区—产业组的异质性。表示残差项。 (二)数据和变量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建立,包括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财务数据,是目前我国最全面的企业数据库[20]①。参照文献中通常的做法[20-22],我们将历年样本进行匹配并且处理了样本中的异常值。具体包括:剔除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人数、总资产缺失的样本;剔除实收资本、主营业务收入小于或等于0的样本;剔除职工人数少于8人的观测值的样本;剔除了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累计折旧小于当期折旧的样本。之后,我们统一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整前后的行业代码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前后的地区代码。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相对”是指相对其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销售产值而言的。地区为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为国民经济行业2分位代码在13~43之间的制造业行业。 本文的一个核心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资本劳动比),计算时用企业的资本劳动比除以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资本劳动比。企业的资本存量(K)通过永续盘存法计算。首先,我们用1998年或企业首次出现年份的固定资产净值,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转化为1998年的实际值后作为企业的初始资本。然后,我们用连续两年固定资产原价的差作为企业当年的投资,最后,根据企业报告的当年折旧计算出企业的资本存量②。企业的劳动(L)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度量。地区—产业组的平均资本劳动比为组内全部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按照销售份额的加权平均数。本文的另一个核心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相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法、半参数LP方法[23]、System-GMM方法、Wooldridge-LP[24]方法计算企业的TFP。计算时用到的中间投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数据按照Brandt等[21]提供的2分位行业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地区—产业组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为经过各企业销售产值加权后的加权平均值。 地区层面的资本丰裕度用地区的资本存量总量与劳动力总量的比值表示,由工业企业数据加总计算得到。计算产业层面的资本密集度时分两步,首先,我们计算了地区—产业组的加权平均资本密集度,权数为企业的销售份额。然后,我们用地区全部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得到各产业的资本密集度。表1报告了按照逆序排列的1998~2007年各产业资本密集度的平均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排在后五位的产业分别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烟草制品业。 在进入回归部分之前,让我们先对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和相对销售产值的关系进行直观的认识。图1分组画出了相对资本密集度与相对销售产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图中实线表示处在资本丰裕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简称K-K组)的企业样本,虚线表示处在资本稀缺地区—资本稀缺型产业组(也即劳动力丰裕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组,简称L-L组)的企业样本。从图1可以看出,K-K组直线的斜率大于L—L组直线的斜率,这符合理论预测,我们将在后文对此做详细解释。表2报告了2007年各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图1 相对资本密集度与相对销售产值 三、估计结果 (一)基本估计结果 我们首先使用2007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表3报告了基本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lnRsales),回归时均控制了地区—产业组的固定效应。 第(1)列只加入了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正且显著的估计系数表明拥有较高相对资本密集度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一个资本密集度在高于地区—产业组平均水平1%以上的企业,其销售产值高于平均水平0.243%。第(2)列加入使用Wooldrige-LP方法计算的相对TFP(lnRtfp_wlp),企业的TFP对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具有显著的正影响。TFP比地区—产业组平均水平高1%的企业,其销售产值将比组内平均水平高0.952%。第(3)列进一步加入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与地区资本丰裕度、产业资本密集度的交叉项(lnX=lnRk_l×lnpr_k_l×lnind_k_l),以检验前文的预测是否成立。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对于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同的两个企业而言,处在资本丰裕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比较优势,这里表现为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前文的定理成立。 第(4)列更为直观地展示了由相对资本密集度引致的比较优势。首先,我们根据地区的资本丰裕程度,将地区划分为资本丰裕的地区和资本稀缺的地区。其中资本丰裕的地区定义为资本禀赋高于各地区中位数的地区,资本稀缺的地区定义为资本禀赋低于各地区中位数的地区。根据各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我们将产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资本稀缺型产业。其中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定义为资本密集度高于各产业中位数的产业,资本稀缺型产业定义为资本密集度低于各产业中位数的产业。这样组成了下列四个地区—产业组:资本丰裕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资本丰裕地区—资本稀缺型产业组、资本稀缺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资本稀缺地区—资本稀缺型产业组。 接着,我们将资本丰裕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简称为K-K组,将资本稀缺地区—资本稀缺型产业组(也即劳动力丰裕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组)简称为L-L组,将另外两个组统称为其他组,简称nK-L组。然后,我们将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与表示K-K组、nK-L组、L-L组的虚拟变量相乘,得到三组交叉项(lnX_kk、lnX_nkl、lnX_ll)。 与第(3)列相比,第(4)列的报告方式显然更直观,因为第(3)列中的lnX是将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与地区资本丰裕度、产业资本密集度相乘得到的交叉项,而第(4)列实际是将地区资本丰裕度、产业资本密集度这两个连续变量简化成了两个虚拟变量。比较第(4)列中三个交叉项的估计系数,我们可看出,企业资本密集度与K-K组交叉项(lnX_kk)的估计系数最大,企业资本密集度与nK-L组交叉项(lnX_nkl)的估计系数次之,企业资本密集度与L-L组交叉项(lnX_ll)的估计系数最小。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同的两个企业,处在资本密集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比处在其他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销售产值,处在其他组中的企业又比处在资本稀缺地区—资本稀缺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这样的估计结果同样表明,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 (二)作用机制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考察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宏观层面的比较优势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形成企业层面比较优势的。前文的估计结果显示,对于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同的两个企业,处在资本丰裕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由于每一个企业都有所属的地区、产业,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既通过地区传导,也通过产业传导给企业。考察机制时我们必须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分别考察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情况和不同地区同一产业的情况。根据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我们提出以下两个传导机制: 机制一:在产业间通过生产率传导。考虑同一地区的两个资本密集度相同且大于1(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假设企业A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B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相对劳动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率,因此,更为密集使用资本的企业A相对企业B具有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销售产值,也即具有比较优势。 机制二:在地区间通过要素价格传导。考虑同一产业的两个资本密集度相同且大于1(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假设企业C处在资本丰裕的地区,企业D处在劳动丰裕(资本稀缺)的地区。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本,而资本在资本丰裕的地区具有更低的价格,因此企业C相对企业D具有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销售产值,也即具有比较优势。 借鉴Crozet和Trionfetti[19]的做法,我们分两步来检验上述两个机制能否成立。第一步,对每一地区—产业组按照(1)式进行回归,得到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的估计系数。第二步,将估计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看产业的资本密集度(lnind_k_l)和地区的资本丰裕程度(lnpr_k_l)对的影响。表4报告了估计结果。出于对稳健性的考虑,我们报告了使用多种方式计算TFP所对应的估计结果。第(1)、(2)、(3)、(4)列估计企业TFP时分别采用了Wooldridge-LP[24]方法、固定效应法、半参数LP方法[23]和System-GMM方法。 表4上半部分报告了对机制一的检验结果。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的资本密集度(lnind_k_l)越高,的值越大。说明通过产业间传导的机制一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是成立的。表4下半部分报告了对机制二的检验结果。估计结果表明,地区的资本丰裕程度(lnpr_k_l)对的影响仅在第(2)列显著为正,而在第(1)、(3)、(4)列的估计结果中,虽然估计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机制二成立的结论。机制二不成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资本在中国各地区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各地区之间的资本价格有趋同的趋势。 四、稳健性检验 (一)基于城市—产业组的估计结果 在第三部分的估计结果中,地区是指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为了更加精确地刻画地区层面的要素禀赋情况,我们将地区细化到城市层面,考察城市的比较优势能否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表5报告了基于城市—产业组的估计结果,计算城市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各变量的方法与前文相同。被解释变量仍为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lnRsales),回归时均控制了城市—产业组的固定效应。估计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与表3差异性不大。 第(1)列只加入了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结果显示,一个资本密集度在高于城市—产业组平均水平1%以上的企业,其销售产值高于平均水平0.241%。第(2)列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企业的相对TFP(lnRtfp_wlp),TFP比城市—产业组平均水平高1%的企业,其销售产值将比组内平均水平高0.955%。第(3)列进一步加入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与地区资本丰裕度、产业资本密集度的交叉项(lnX=lnRk_l×lnpr_k_l×lnind_k_l),显著为正的估计系数表明,对于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同的两个企业而言,处在资本丰裕的城市—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第(4)列中的估计结果与表3中基于省区—产业的估计结果略有不同,企业资本密集度与K-K组交叉项(lnX_kk)的估计系数为0.193,大于企业资本密集度与L-L组交叉项(lnX_ll)的估计系数(0.181),但是,企业资本密集度与K-K组交叉项(lnX_kk)的估计系数并没有大于企业资本密集度与nK-L组交叉项(lnX_nkl)的估计系数(0.196),不过差异很小。这样的估计结果同样足以表明,城市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 (二)使用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 在前文的估计中,我们仅使用了2007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估计,接下来,我们使用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估计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了城市—产业组和年份的固定效应。 表6中第(1)列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对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lnRsales)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在仅放入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时,一个资本密集度在高于地区—产业组平均水平1%以上的企业,其销售产值高于平均水平0.228%。第(2)列加入相对TFP(lnRtfp_wlp),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和TFP对企业的相对销售产值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TFP比地区—产业组平均水平高1%的企业,其销售产值将比组内平均水平高0.825%。第(3)列进一步加入企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与地区资本丰裕度、产业资本密集度的交叉项(lnX=lnRk_l×lnpr_k_l×lnind_k_l),估计系数为0.001,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对于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同的两个企业而言,处在资本丰裕的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相对销售产值,前文的定理成立。在第(4)列中,加入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与K-K组、nK-L组和L-L组的交叉项,三项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具体地,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与K-K组交叉项的估计系数为0.209,大于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1)与nK-L组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并且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与nK-L组交叉项的估计系数为0.195,大于企业相对资本密集度(lnRk_l)与L-L组交叉项的估计系数(0.170)。表6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的确是企业比较优势的来源。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Crozet和Trionfetti[19]提出的企业要素密集度异质性模型下,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相对其所在地区—产业组的平均要素密度)能否成为企业比较优势的来源。结果表明,宏观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在企业层面产生比较优势。对于处在不同的地区—产业组但具有相同的相对要素密集度的两个企业,处在要素丰裕的地区—要素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销售产值,即具有比较优势。在检验比较优势的作用机制时,我们发现,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传导的。 本文的研究从企业层面证实了H-O理论,并且证明H-O理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成立。本文的估计结果显示,地区和产业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使得地区—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各地区和产业应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要素价格扭曲,因地制宜,将比较优势传递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注释: ①“规模以上”指企业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2011年该标准改为2000万元及以上。 ②计算投资和折旧时也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转化为1998年的实际值。相对要素密度、生产率与企业比较优势_生产率论文
相对要素密度、生产率与企业比较优势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